第411節
很快,在城樓上烤火的幾位王爺、貝勒及閣老們走了下來,排到了隊列的打頭位置。 又過了差不多半柱香的時間,車隊的輪廓慢慢在雪地里清晰起來。說起來,隊伍其實并不龐大,可能是在前站臨時換了馬的原因,十幾輛馬車已經在隊伍里消失不見,只有一輛馬車在眾人的簇擁下緩緩而來。 車隊慢慢來到城門近千,以愉親王允禑為首的一干王公大臣打頭,后面上百號的大小官員齊齊拂袖跪倒:“奉旨恭迎大將軍王回返盛京?!?/br> 馬車門簾被邊上的侍衛掀開了,臉色青灰的胤禵咳嗽著走了下來:“五哥在搞什么名堂,鬧得這么隆重,不知道還以為這次我是得勝回朝呢,卻沒曾想是喪家之犬?!?/br> 允禑以下的王公大臣們都傻眼了,一來胤禵沒有稱胤祺為皇上,只是用兄弟中的排行來稱其為五哥,這是不承認胤祺的地位、不接受大將軍王的任命嗎?這二來,所謂得勝回朝的嘲諷和喪家之犬的比喻又是在隱喻什么?難不成胤禵一來就跟胤祺翻臉嗎? 正在不知所措,同治帝的聲音從城門洞里響了起來:“什么喪家之犬,老十四,你能活著從關內逃出來是皇阿瑪的在天之靈還在庇佑大清,想來有你領兵御敵,定能保我大清國祚永存,自然也能保住全體滿人的身家性命,既然如此,他們跪迎你也是很正常的?!?/br> 看著身穿皇帝龍袍走出來的胤祺,胤禵猛烈的咳嗽了兩聲,借著這個機會他掃了掃在場人的表情。胤禵失望了,一干王公大臣不是面無表情就是眼中帶著期盼,顯然都不想看到他和同治帝翻臉,不想殘存下來的清廷徹底分裂。 再想想允佑和允祹一路上的百般勸說,胤禵只能暗自長嘆一聲——到手的皇位飛了,胤禵當然是有著錐心刺骨的痛楚,然而他也是識時務的,否則也不會隱忍到最后階段才借蒙古的刀殺死了毫無防備的胤禩——既然現階段翻臉得不到大多數貴胄的認同,他也只能捏著鼻子先忍下來,等日后時機允許才圖振作。 于是,看著走到自己面前的同治帝,胤禵如負萬鈞的跪伏下去:“奴才允禵叩拜皇上?!?/br> 氣氛一下子松弛下來,胤祺雙手攙起允禵:“不說了,什么都不說了,朕給你準備了洗塵的酒水,來,跟五哥好好說說,你這一路上是怎么脫險的?!?/br> 允禵卻很不給同治帝面子,直截了當的回應道:“皇上,奴才想先去拜謁先皇的靈位?!?/br> 胤祺一滯,但又不能說允禵的要求是不當的,只好點頭道:“也罷,我看你身子不太好,去拜謁了皇阿瑪的靈位之后,好好休息幾日,等過兩天朕還有要務要跟你們幾個商量……” 同治帝帶著允禵和允佑、允祹等人回到皇宮,他本人自回關雎宮找宮人瀉火不提,允佑和允祹、允禑等人陪著允禵來到大清門邊上的太廟,看著豎立在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等人之后的玄燁的靈牌,允禵哭得如同杜鵑啼血一般,令允佑等人也陪著淚流滿面。然而允佑等人不禁要猜測,這其中有多少是哀悼康熙故去、有多少是哀嘆大清的末路、又有多少是在發泄自己失去皇權的不幸。 不知道哭了多久,允禵收斂戚容,站起來走到康熙神主前:“大行皇帝之位,七哥、十二哥、老十五,皇阿瑪的廟號謚號到現在沒有定下來嗎?” 這是名正言順的質問,在場的三位王爺面面相覷不知道如何回應才好,好半天之后,允佑才回應道:“皇阿瑪的廟號已經定下來了,是高宗,謚號也定下來法天弘運體仁立極至德神武昭文憲孝皇帝?!?/br> 謚號很長,一時間允禵也找不出什么毛病,但高宗的廟號卻讓允禵眼睛一亮:“高宗,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這是一個平謚,難道就沒有更好的廟號了?” 一般而言高祖是美謚,用于開國皇帝,但高宗就有問題了,歷史上實現武丁中興的商高宗不算,剩下的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好評價,因此對康熙用高宗的廟號,實際上不僅僅是平謚的問題,甚至是惡謚了。 允祹解說道:“老十四,你的心情我們理解,但皇阿瑪治世前有三藩、中有準格爾和鄂羅斯,后又有海逆之禍,累及天下大部淪陷,一味加美謚,也未必能服眾啊?!?/br> “服眾!”允禵雙眉倒立?!罢l不服,皇阿瑪御極五十一年,經歷了那么多的大事,若不是他老人家一一蕩平了,大清早就亡了,雖然后來冒出來個海逆,那也是過去折損國力太重的原因,皇阿瑪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痹识_聲色俱厲的吼道?!斑@些年皇阿瑪苦心維持,這還成了他的罪過了?五哥這個皇帝是怎么當的,給皇阿瑪加這個平謚,不當人子,不當人子!” 看到允禵這副借題發揮的做派,幾位王爺都覺得棘手,愉親王允禑便使出緩兵之計道:“十四哥既然覺得廟號不合適,那就翰林院再議一議?!?/br> “對,老十五說得對?!痹视用Σ坏母胶偷??!暗纫幌伦尯擦衷涸僮h一個美謚就成了,老十四,你剛回來,身子骨也不太好,不必發那么大火氣?!?/br> 允禵知道自己這番話根本就對同治帝無損,不過是發泄自己的怨懟而已,因此見到允佑和愉親王允禑在邊上一個勁的打哈哈也好退了一步:“那就讓五哥下令翰林院再議一議?!?/br> 允佑他們的心才放下來,就聽允禵又道:“太子家的弘昱、弘方、弘晗、弘勺,三哥家的弘晟、弘曦、弘景、弘暹,四哥家的弘時、弘歷,八哥家的弘旺,十三哥家的弘昌、弘暾以及九哥、十哥家的弘晸、弘暄等幾個,五哥是怎么安排的?!?/br> 允禵的前一個話題是講孝,后一個話題則引到悌睦,唐代韓愈在《元和圣德詩》中寫道“皇帝大孝,慈祥悌友”。顯然這也是對同治帝的質詢,一旦胤祺在應對上有所不妥,日后就是允禵用以攻擊的一大罪證。 都是一個老師交出來的,允佑他們自然曉得允禵這番的蘊意,為此不敢怠慢的允祹笑瞇瞇的回應道:“弘昱、弘方等年長的都已經封了貝勒、貝子,至于其他幾個,年紀還小,還不知道的能不能長成人呢,暫時就沒有封爵,不過等過幾年,皇上一定會有安排的?!?/br> 硬是要雞蛋里挑骨頭的允禵當即指出:“弘昱封貝勒不妥,太子的位子是皇阿瑪定下的,并沒有剝奪,而且他又是為大清戰死的,所以必須封親王,當然現在年幼,但至少要給一個郡王,否則誰還跟安心在前線拼命?!?/br> 幾位王爺不能不承認允禵的話是有道理的,因此允佑表態道:“這件事我會稟報皇上的,應該沒有問題,只是,老十四,你當著皇阿瑪的神主牌位,給我一句實話,你到底想干什么?” “干什么?我又能干什么?”允禵冷笑道?!案甯缫鼗饰?,你們能答應嗎?既然如此,我還能干什么?”允禵又咳嗽了兩聲?!翱纯?,就我這身子骨,我什么都干不了,不如安心養病,看你們折騰去……” 第594章 戰后 隨著彰德府、太原府的易手,隨著北方大面積降雪的開始,武成十四年的北伐終于宣告結束了。是役,夏軍一舉克服北方七省,徹底終結了清廷在關內的統治,并把前鋒推進至草原和東北關外,為后續的北方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戰之后,一地雞毛,計司和內廷為查抄八旗資產忙了幾個月還沒有停下來,吏部為新收復各省的官員配置也忙得暈頭轉向,禮部上下更是為戰后的封賞焦頭爛額。 不過什么都可以緩,對于將士們的恩賞卻是刻不容緩的。 根據華夏的封爵制度,功民爵到了開國縣侯可以封世爵縣男、開國侯可以封縣子、開國郡公可以封縣伯、開國公可以封郡伯,郡伯以上非大功不可進爵,王公兩等更是宗室子弟的專享,這就意味著鄭克臧在北伐期間所謂不吝王公之賞的詔書其實只是一個噱頭。 而且為了控制擁有免稅邑田的世爵數量,鄭克臧還明確在《爵律》中作出規定,凡是得到相應的世爵之后,原本的功民爵就要清零,重新開始統計。這樣一來,無形中就大大的增加了得到世爵的難度以及功勞計算時的繁瑣。 再有就是華夏除了世爵、功民爵以外還有所謂勛位、勛章、嘉章、獎章以及功臣名號的賞功體系,之前獲得的勛位和功臣名號以及歷次獲得的勛章、嘉章、獎章都是可以在計算功民爵和世爵的過程中加分。 計算完有資格得到功民爵、世爵的人員的分數之后,并不是直接就授予爵位了,還要進行總量控制,想盡一切辦法用授予勛位、勛章、嘉章、獎章和功臣名號來抵消分數,但又不能做得很過分,明明獲得世爵有余的,非要硬生生的拉下來。 就這樣,加加減減好一通忙碌,禮部直到武成十四年十二月末才向鄭克臧提交了最后的賞賜名單。鄭克臧看后,沒有問題的先發了下來。所謂沒有問題當然是指普惠獎,勛章、嘉章、獎章一大堆發下去,基本上人人有份。 接下來才是重頭戲的功民爵和世爵。功民爵按下不說,凡是本來就夠不到世爵標準的,一律毫無問題的頒布于眾,該升一級的升一級,該升兩級的升兩級,其中以擊斃胤禛的某哨把總和抓獲崇安的某班長最風光,前者直接從開國男升到了開國伯并獲得檢校太子中允的勛位,只差一點就能得到世爵,后者更是連跳三級直接從普通功民直升開國伯。 最后公布的晉升世爵的名單中包括了十二位郡伯、八位縣伯、十一位縣子、二十九位縣男。這里面并不是職務越高,得到的爵位也就越高。譬如身為樞密院使的封慧,原本是奉節縣子,這次只不過升到了開國公、奉節縣伯,外加勛二位檢校少保,原本三等開國翊運推誠宣力武臣的功臣名號升為二等;而指揮部下抓住胤祉、協助古晉擊破胤禔部、又有困死康熙及幽州維持之功的何叔治雖然只是樞密同僉,卻直接從縣男升到了開國子、曲陽縣伯、勛三位檢校太子太保,原來四等開國翊運推誠宣力武臣的功臣名號升為了三等;留守武昌的席大平就只能以維持之功,由縣男升為縣子,功民爵還被徹底清零了,還是最后鄭克臧看到他有苦勞沒功勞吃虧不小,才額外給了他勛三位的嘉賞,功臣名號繼續維持不變。 這張晉升名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陶月、谷杰和曹易沖,陶月不用說了,宣武軍第六師可謂是撬動戰局的關鍵,這次直接升為開國男、光化縣子、勛四位檢校太子少傅并得到三等輔國克敵推誠宣力武臣的功臣名號是毫無爭議的;對于谷杰,作為陶月的副手,升任開國子、羅平縣男、勛六位太子洗馬得到四等輔國克敵推誠宣力武臣也沒有人有多大的意見;但對于第一個進入北京而獲得開國男、沐川縣男、勛六位、四等輔國克敵推誠宣力武臣的曹易沖,不少人卻因為他是統率神策軍這樣一支異族部隊而有些異議,就連與曹易沖一起統領神策軍的其他幾位團千總,也覺得功勞被曹易沖奪走了,對其產生了不滿。 只是名單是鄭克臧審定的,恩出于上,沒有人敢有異議,于是事情就此塵埃落定。 賞功已畢,鄭克臧便舉起了屠刀向越發膨脹的夏軍砍去。 華夏現有三十個省,其中江淮、中州、冀西、海西、江西、浙西、浙東、福建、贛南、益東、荊湖、湖南、貴州、敘永、廣西、陜西等十六個省置副總兵,每省駐軍一個師;其余如山東、山西、朔方、隴西、云南、江南、代北、川西、北寮、金蘭、廣南、冀北、遼寧、廣東等十四省置總兵,各省駐軍兩個師,以上合計需要四十四個師。 此外鄭克臧之前設置了陜西隴西朔方都部屬及云南敘永副都部屬、廣西貴州副都部屬、廣南北寮副部屬,其中西北三省都部屬額外管轄四個師的駐軍,其余三省副都部屬額外管轄一個師的駐軍,這部分相加又要七個師。 鄭克臧準備用于漠南及喀爾喀征討的部隊為四至六個師,用于關東方向的為六個師,拱衛武昌的部隊六個師,用于控制天津附近工地的部隊四個師,山東、徐海剿匪部隊兩個師。 以上相加,不算禁衛軍,一共是七十五個師。而目前夏軍有八十五個師,也就是說,鄭克臧準備這一次裁掉十個師,在未來平定山東、徐海匪患后再撤掉兩個師,并在征討蒙古各部及消滅清廷殘余力量之后將代北和東北方向的十二個師削減為八個,最終使得夏軍陸師總兵力保持在六十九個師八十萬人以下。 說起來鄭克臧還可以用削減師內旅的數目或者削減旅內團的數目甚至直接削減團內哨的數目,這樣既可以達到裁兵的目的又可以保留動員的能力,但是經過反復的考慮,鄭克臧還是決定直接裁掉師,藉此壓縮單位軍費中花費最大的師屬特種兵的數量,藉此削減陸師軍費開銷,將其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所謂更重要的地方當然是指騎軍、水師、樞密院直屬炮兵、中壘部隊及各地兵站建設等等,鄭克臧知道這必然引起軍內的爭議,但是裁軍的陣痛是必然的,要知道如今這個時代,除了西面的準格爾帝國以外并沒有其他能直接威脅到華夏安全的陸地大國存在,即便今后要北上驅趕俄羅斯人,也用不著師一級的大軍,更不要說后勤要素嚴重制約向北、向西兩個方向用兵的規模,使得欲將投入的部隊貴精不貴多。 武成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鄭克臧在幽州府大紅門行宮發布上諭,準許服役滿八年未滿十年的夏軍官兵提早退伍——華夏執行的是募兵政策,以功民地位和免稅的優惠招募最強健的合格士兵,獲得功民身份的士兵入伍后需要服役十年之久,除了戰死或傷殘外不準退出現役;入役士兵一旦晉升領隊官之后需要服役更長的時間,此時他們博取的就不單單是功民地位而是更高的功民爵甚至世爵了——退伍官兵可以選擇無償獲得平地泉、歸化、包克圖、五原等四個直隸州的田土,亦可以返鄉或在北七省落戶,只是后來者只有免稅權而無免費土地發放。根據華夏兵部的統計,此舉可以削減四萬左右的官兵,再加上北伐一役之中負傷不能歸隊的傷兵,大約可以減少五個師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