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節
十月十日,幕府同意將旗本的管理權上交天皇朝廷,天皇朝廷則宣布將擁有萬石以上知行的前幕府旗本一次性升格為諸侯,雙方各有所得,表面上自然皆大歡喜。天皇朝廷隨即正式任命黑田家為北九州管領、島津家為南九州管領、移廣島藩至今治并授淺野家為四國管領、加增長州藩廣島三十萬石并授毛利家為山陽道管領。 同時,天皇朝廷還依約任命尾張藩為東海道管領、水戶藩為關東八州管領、甲府藩為中山道管領、會津藩為越后出羽管領,并根據華夏的要求加增知行仙臺藩十五萬石并授予陸奧管領的職務。只是在山陰、北陸兩地管領的任命上,京都朝廷耍了手腕。 十月十一日,日本朝廷以鳥取藩在討伐幕府過程中首鼠兩端為由,將其知行從三十二萬五千石減封至十九萬五千石,并由同族岡山藩接收伯耆一國。不過為了安撫池田家,朝廷宣布山陰管領一支由池田家兩支輪流擔人;同日,天皇朝廷又以同樣理由削減加賀福井藩知行至六十五萬石,使得加賀百萬石的故事到此為止,只是同樣出于安撫的目的,京都方面安排前田家與越前松平家輪流出任北陸道管領。 事不關己且能挑撥兩藩與朝廷的關系,幕府自是樂得在一旁看好戲,至于利益受損的兩藩雖然上下激憤,然而卻面對有華夏撐腰的朝廷敢怒不敢言。由此,天皇朝廷用奪自鳥取、福井兩個強藩的幾十萬石知行初步確立了自己的權威。 解決了領地和旗本問題之后,幕府和朝廷接下來進行的談判就變得順暢起來。 幕府隨后承認天皇朝廷是日本對外的最高象征,天皇擁有接受國書、制定年號、授予朝臣官位、批準各藩聯姻及養子繼承等方面的權力。不過,天皇不過問具體的朝政處置,相關權力由關白兼左大臣與征夷大將軍兼右大臣共同掌握和施行,其中也包括將軍奉還的領地及朝廷在西國獲得的藩領上的國司、郡司、總地頭、地頭的任命權。 看起來幕府和朝廷已經取得了一致,“公武合體”即將實現,只是誰都沒有想到事情進行到這一步還有變數——由于之前華夏對各地反幕諸侯的許諾,因此公家和幕府不得不接受華夏強加給雙方的諸侯會議,并共同承諾今后朝廷的大政國策“悉決于公論”,由此日本的最高權力實際轉移到了藩主參議們的手中。 然而藩有大有小,每藩的立場和想法也各自不同,為了均衡強藩與小藩之間的利益,避免某些大藩cao縱會議,也是避免小藩聯合起來跟強藩作對,所以幕府、朝廷與列藩約定,五萬石以下諸侯擁有一票,五萬石以上十萬石以下算作三票,十萬石以上三十萬石以下擁有五票,三十萬石以上每藩十票。 厘清了票權之后,諸侯會議便粉墨登場了——華夏武成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日本各藩諸侯齊聚京都,第一次諸侯會議正式召開,東山天皇蒞臨會議,將軍、關白以下公武雙方同時向天皇宣誓效忠,至此“公武合體”實現,名不符實的“王政復古”宣告達成。 第一次諸侯會議的議程很多,管領與普通諸侯的官位確認、國司郡司的職權范圍的認定等等,林林總總有十幾個議題,不過最重要的議案有兩個,第一是關于各藩武備的處理,第二個就是與華夏停戰條約簽署及賠款的籌措。 各藩武備處置當然是很重要的議案。別看現在日本雖然重新太平了,但是管領所在的強藩對本道范圍內的小藩的壓迫感卻因為幕府的虛化更加明顯了,因此各藩都不愿意放棄保衛自己的武力,只是維持軍備是要花大價錢的,在各藩財力都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取得平衡呢?大藩、小藩、將軍、朝廷都有自己的考量。 經過幾天的爭論,大洲藩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大多數諸侯的贊賞。根據大洲藩的方案,天皇朝廷將不設常備軍,以各道管領統轄本藩及道內各藩諸侯的兵馬維持治安,當管領無法鎮壓本道一揆和叛亂時,由將軍統率直屬武力及相鄰各道武力協助平定,至于出現外敵入侵時,則由各道管領統率本道兵馬加入將軍的麾下作戰。 這個方案中,天皇朝廷不設常備軍,自然也就沒有了軍費的額外支出,有利于減輕朝廷的經濟壓力,而且管領與將軍相互制衡有利于保證朝廷的地位,自是受到朝廷的認可;而將軍雖然得自己花錢養兵,但大軍在手卻可以保證將軍家的武者第一人的位置不被動搖,自然也得到幕府的首肯;幾道管領家也覺得可以進一步突出自己地位強化自己在朝廷中的發言權,因此并不做反對;小藩雖然有心反對,但朝廷、幕府和強藩都答應了,他們也無力翻盤。 因此最終大洲藩的方案獲得了通過,根據這個方案每萬石知行可以保留相當于夏軍一哨(百人)的兵馬,而每十萬石可以保留相當于夏軍一團(七百五十人)的兵馬。不過很明顯,真正只有萬石的小諸侯最多也就保留一隊三十余人作為護衛,而十萬石以上的大名也最多養一團兵馬,即便是知行最大的將軍家,能維持舊有的常備也已經很難得了…… 各藩武備問題解決后,更為棘手的對夏和約便放在了天皇朝廷、幕府及全體諸侯的面前——根據華夏的要求,日本要徹底割讓佐渡、壹崎、隱岐及伊豆列島;恢復并將通商口岸擴大到全日本;華夏商人可以隨意進出日本并擁有開采日本各處礦山的權力——這些或許還可以接受,但華夏要求日本再度賠償一千萬貫賠款的要求就很難滿足了。 但再難滿足的要求也得滿足,面對尚有萬余精兵在大阪、洲本城駐防的夏軍,諸侯們只能以幕府的遭遇為鑒,最終批準朝廷全部接受華夏的條件。 武成十三年十二月七日,夏、日正式簽訂《夏日新約》(《日夏寶永條約》),日本無條件割讓華夏索要全部外海島嶼、全面開放日本市場、允許華夏商人在日探礦開礦、增加商用地、授予華夏商人以治外法權,并分二十五年支付華夏共計二千二百萬貫的賠款本息。 除了授權朝廷簽訂《日夏新約》外,諸侯會議還一氣批準了《日朝新約》、《日琉新約》、《日安條約》、《日越條約》,在對各國開放市場的同時,賠償朝鮮軍費三十七萬貫、琉球軍費十七萬貫、安南軍費十九萬貫、越南軍費二十萬貫。 十二月二十日,不愿意在《日夏新約》上簽字的東山天皇遜位,中御門天皇踐祚。 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御門天皇向朝賀的華夏使節表示,自己愿意向華夏皇帝稱侄。 還未等華夏朝廷作出回應,德川綱條以家繼后見、傅役的身份向華夏使節宣布要把江戶城堡連同江戶周邊城町、港町一起寄進(弱者向強者貢獻)給武成皇帝,以表明德川家對挑起之前夏日沖突的真切懺悔。 一前一后的兩個消息極大的震動了整個日本,日本全國再度感受到了白江口之戰(注:中日之間第一次交手,是役唐軍大勝)失利后的困苦。由是日本國內徹底清除了對華夏重商輕儒國策的輕蔑,派遣“新遣唐使”至華夏學習的聲浪傳遍了整個日本,“夏學”也取代了“朱子學”、“陽明學”、“蘭學”成為了日本第一顯學…… 第560章 錢莊股票 德川幕府要把曾經的本據江戶寄進給鄭克臧,這本身就是一個笑話,須知道所謂“寄進”并非是指所有權發生了變化,只是多出了一個名義上的主家,每年根據出產多寡奉上一筆象征性的年貢而已。因此盡管江戶地區是日本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一年下來的稅收可以高達高達數十萬兩,可是真正能奉到鄭克臧面的年貢能有十分之一就已經很不錯了。那么。鄭克臧缺這一、兩萬兩白銀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鄭克臧具體有多少錢,估計他自己也不知道,而根據內廷經理處在武成十二年年底上報的數字,僅是各省皇莊一項,內廷就占有了約四百二十六萬五千一百二十(華夏)甲的土地,幾乎相當于江南全省的面積…… 這些皇莊的地價價值幾許是怎么算也算不清了,甚至每年皇莊的產出就高達百萬貫之多,然而這只是鄭克臧財富組成的一小部分。事實上,由于內廷經理處的經營范圍囊括運輸、海貿、制造、礦山、典當、錢業、酒肆客棧、民間郵遞、珠寶銀樓、古玩銷售等諸多方面,鄭克臧在坐擁一個龐大的帝國的同時,其所擁有的經濟力量也足以再塑一個帝國。 當然,鄭克臧是明智的,他一早就預料到皇室擁有的財富會增長到無法計算的程度,因此他很早就規定皇莊要在各地正常繳納田賦、皇店不得實施壟斷和以權力經營,藉此來避免明清兩代曾經出現過的導致國家財政走向破產的皇室經濟問題;并且鄭克臧時不時的從內廷拔出內帑來填補國庫不足,甚至每年給元老重臣及朝臣京官、封疆大吏的年節賞賜也是走的內廷賬目,不用國家財政來買單。 按道理說,鄭克臧的所作所為已經超過了大多數善財難舍的歷代君王了,可是偏偏還是有人對內廷聚斂巨額財富感到擔心和不滿。 武成十三年年初,度支和鹽鐵兩衙門聯名請奏將四海、通海兩大錢莊轉為國有。 奏書抵達鄭克臧面前,鄭克臧勃然大怒,批駁道:“錢莊經營以牟利為先,若轉由政府經營,豈非授人以柄,徒讓人曰國家奪民之利?!?/br> 內閣大臣、度支衙門會辦大臣張日耀回報道:“內廷經營錢莊,亦有與民奪利之嫌?!?/br> 鄭克臧氣急而笑,旋即憤然宣布將兩處錢莊股本發賣,今后內廷只保留十一之股份。 鹽鐵衙門會辦大臣郁平因此請旨道:“可否由計司入股承接?!?/br> 鄭克臧一開始批示“不準”,旋即考慮到國庫用度一直吃緊因此改為準予國庫司購買十分之一的股份,另外并準各省籌資合買十分之一的股份,其余悉數向民間市場拋售。 四海、通海兩大錢莊向民間發售股票的消息引爆了整個市場,各地略有些財力的都摩拳擦掌準備奪下一股,反倒是明確了能購買十分之一股票的計司三衙門和各省沒有了動靜。這件事說穿了也沒有什么奇怪的,計司實際上是想空手套白狼從皇室手中接個大金娃娃過來,但真要讓他們花錢購買股份卻沒有可能,要知道,國庫這些年多多少少還有些存底,但絕對不夠用來購買兩大錢莊股份的,至于各省也是一樣,財政富裕的還好,那些指望中央財政補貼的,更是沒有余錢來吧這座金娃娃抱回家。 眼見得公開募股的廣告已經發出去了,各地欲購買股票的人士也紛紛趕到了武昌,計司方面終于坐不住了,于是三位會辦大臣一商議,便找到了內閣總理大臣柯鼎開把事情挑明了,一句話,股份想要,錢沒有。 面對計司方面的耍賴皮,剛剛領了太子少傅加銜的柯鼎開也頗為棘手。要知道,皇帝已經通情達理的連退兩步了,總不見得再去逼迫吧,再說了,鄭克臧雖然這么年處政手腕有些內斂,但開國皇帝的威勢尚在,到時候真要翻臉了,倒霉的還是文官系統。 只是計司方面的確有難處,各省也是掏不出這筆錢,不得已柯鼎開只好去麻著膽子跟鄭克臧實話實說。對于計司方面的得寸進尺,鄭克臧也頗為不滿,但是家是自己的,國也是自己的,總要一碗水端平了才是。 因此考慮了良久,鄭克臧才做出了以兩大錢莊分紅抵充股價的決定,并且規定如果市面上兩大錢莊的股票出現溢價,計司和各省必須補足差額才能獲得日后的分紅,這就等于畫了一個大餅讓計司和各省只能看不能吃。 正所謂上有對策、下有政策,對于鄭克臧的決斷,計司和各省很快做出了回應。部分富省決定按照自己的財力程度盡可能的吃進分配給自己的股票,而且試圖以一部分援助為代價讓窮省轉讓自己的份額;計司方面則決定把老底都掏出來,能吃進多少就先吃進多少,然后逐年償付,以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益。 下面鬧得亂紛紛的,鄭克臧不但不過問,反而還火上澆油。武成十三年六月中,在兩大錢莊股票發賣前一個月,鄭克臧下旨授予兩大錢莊在發行一文、五文、十文等小面值紙鈔,并規定此類紙鈔可以抵充稅款。 詔書一下,市面嘩然,所有人都想起來元、明兩代的寶鈔,監察院內也出現了反對的聲浪,各級地方主官反對的奏書更是堆滿了通政院的院子。 為了挽回影響,命令內庫房借給兩大錢莊價值一千萬貫的黃金、白銀做公開展示,展示的那幾天,武昌兩大錢莊門口人山人海,所有人都被兩大錢莊表現出來的巨大財力所震懾。 此時,鄭克臧趁熱打鐵的授意度支衙門造幣司宣布華夏朝廷今后每年以十萬貫的數額回收小額銅幣,今后紙鈔將取代銅錢作為主要小額支付手段,不過為了避免市場出現混亂,華夏官府將逐年擴大半貫、一貫銀幣的發行數目,并保證每年向市面投放一定數量的五貫和十貫金幣,從而逐漸將銀銅復合本位制度過渡到金銀復合本位制度。 華夏朝廷拋出的利好消息再度引爆了市場,所有人都看得出兩大錢莊會因發行小額紙鈔得到巨大收益,于是對兩大錢莊股票的競逐重新激烈起來。 武成十三年七月初三,兩大錢莊的估價清單完整的出現在邸報上并公開張貼在武昌各地。根據這份清單,在剝離了相關的典當、質押業務之后,四海錢莊以其營業場所及營業網絡、經營人員和特許經營項目估值一千一百四十萬貫,經營業務偏向海貿方面的通海錢莊的估值略低,作價僅為九百六十五萬貫。 不過這不是最終的估價,武成十三年七月十五日,鹽鐵衙門成立錢業司,并公開宣布放松設立錢莊的限制,凡是申辦錢莊的個人或團體只要向錢業司申報并提供營業場所、出具其存入四海錢莊或通海錢莊的保證金票據,便可獲準設立,而通海和四海錢莊也不在直接經營票號業務,只是作為錢莊的錢莊和發鈔錢莊存在——就這樣,通過加加減減,四海錢莊最后的估計定為六百五十萬貫、通海錢莊的定價為四百八十萬貫,內廷和朝廷、各省保有其中三成的份額,其余份額分別以五百貫一股、四百貫一股的價格公開發售。 四海和通海錢莊不再直接經營自然減少了投資者的興趣,但新設立的錢莊需要用真金實銀向四海、通海錢莊購買紙鈔的相關規定卻又讓這些人回轉了心思,兩大錢莊十文一張的申購書也被炒到了五十文一張,足足漲了十倍之多。 七月二十五日,四海錢莊在武昌總號接受申購,當日便接到一萬份申購書,遠超過可發售的九千一百股,而截至到七月二十八日,申購結束,申購書已經超過二萬份,在狼多rou少的情況下,四海錢莊被迫搖號發售,成功售出的股票當日就漲到了七百兩一股。 正是鑒于四海錢莊售股時損失了巨大的利益,通海錢莊改變了售股方式,以荷蘭式減價拍賣的方式于一天內將所有八千四百股股票以六百兩的均價發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