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節
然而即便是得到了蒙古人出兵的許諾,但春天正是萬物滋生的時節,也是草原母馬受孕的季節,因此蒙古兵說什么也要拖到秋高氣爽草肥鷹飛的時候才能出兵。做賊心虛的甘肅四鎮又怎么可能拖到那個時候呢?于是生怕夜長夢多的他們選了一個比較愚蠢的目標——青海的扎什巴圖汗來說服。 于是尚之隆便打著虎皮再度趕往青海。當然,他這么賣力絕不是因為四鎮送上來的厚幣,而是為了幫助清廷在背后絆住華夏的手腳?;蛟S在他看來,尚之信的死是咎由自取,自己既然是清廷的駙馬爺,自然也就不再是漢人了。 尚之隆尋到扎什巴圖汗,在把四鎮的條件亮出來之前,他先謊稱康熙準備冊封他為和碩親王、青海汗。實力與野心并不相稱的扎什巴圖汗頓時大喜,拍著胸脯保證做清廷的忠狗。不過呢,說歸說,沒有rou骨頭他絕對不會輕易聽命的。 尚之隆這才把四鎮的條件一說,無非是把西寧和河州許給了扎什巴圖汗。 作為顧實汗第十子的扎什巴圖爾汗一直有拿下整個青海,充實實力后從準格爾人手中奪回拉薩汗廷的心思,否則也不會一而再在三的窺視甘肅。如今聽說華夏立足未穩,西寧、河州等地又大部成了白地,根本沒有力量阻擋他牧馬,心思就動了。這時尚之隆趁熱打鐵,又奉上四鎮饋贈的金銀珠寶,并許諾清廷可以支持他奪回西藏,而且不管對西寧等地的進攻是否順利,清廷會派出工匠為其鑄造心儀已久的大炮。 終于,尚之隆說動了利欲熏心的扎什巴圖爾汗。扎什巴圖爾汗遂不顧不在春季出兵的蒙古傳統,親率所部五千部民驅趕著牛馬浩浩蕩蕩的殺入西寧、河州,妄圖在華夏朝廷派遣的援兵到來之前確立自己的統治。 雖然華夏在西寧有一師之眾,但此時正在實施軍屯,等到發覺青海蒙部來襲時已經晚了,雖然絕大部份都安全的撤回了事先構建好的堅固屯堡,但卻被和碩特人的騎兵隔絕在各個孤立的據點內,與外界失去了聯系。 守將拱圣軍第五師統制黃濤有心以西寧城內現有四千兵力出城野戰,但考慮到即便戰勝自己也無法追擊騎馬的對手,可萬一失敗了就有可能動搖整個局面,因此被迫打消出戰的念頭,聽任扎什巴圖爾汗所部圍攻己方的屯堡。 好在蒙古的攻城能力與之前一樣悲劇,因此在幾次試圖攻擊未果后,接受前次攻打甘肅失敗教訓的扎什巴圖爾汗索性放棄了西寧周邊,除留下小部繼續隔絕道路以外,主力一下子插到了河州、蘭州一線,給予隴東方面極大的震動。 隴東總兵賀發鑒于己方并沒有跟蒙古騎兵在荒野中對戰的能力,因此約束各部固守屯莊,不得擅自迎戰,同時火速催促已經開到鳳翔境內的鐵騎軍第二師立刻增援隴東。 在三省經略府的協助下,是年四月十一日,鐵騎軍抵達隴東戰區。 “大人,是蒙古人的哨探!”騎著跟其一樣汗水津津的戰馬,有著守闕副尉名頭的老士官沖著聽到銃聲尋覓過來的領隊官吼道?!坝腥T,棒槌、大頭都殉國了?!?/br> 還長著青春痘的科班武官雙眼一瞇,間不容發的命令道:“換馬!” 鐵騎軍第二師是夏軍可以用來騎戰的七支騎兵師中的一支,其部所馭使的戰馬是明顯高過普通蒙古馬一頭的混血馬,但這樣的好馬在夏軍中數量也是有限,因此不可能奢侈的作為日常騎乘之用,因此每一名官兵其實都擁有兩匹坐騎,其一是日常負載的蒙古馬、另外一匹才是戰時換用的混血戰馬。 剛剛換好馬,從遠處追過來的和碩特人就到了近前,一看到夏軍胯下的戰馬,一個個都驚疑起來,下意識的就放緩了速度。趁著蒙古人減速,這支游騎哨隊便迅速排成緊密的隊伍,先是緩步,接著慢跑,反客為主的逼近了對手。 馬上的蒙古人嘲弄的笑著,在他們馬背上長大的草原人看來,夏軍這樣的騎術戰法簡直是剛會站立的兒童在蹣跚學步,又如何配得上其胯下的高頭大馬。所以,一時間對夏軍的忌憚全去,臉上轉而露出了貪婪的神色。 和碩特人重新拉起了馬步,但此時雙方的距離已經很近了,只夠他們射出一輪箭來。 蒙古人當然不會手軟,只見他們紛紛彎弓搭箭就要射擊,卻沒曾想,對面突然發出一陣近乎一致的巨響,硝煙過后,迎敵的蒙古騎士沒有倒下多少,可這些亦兵亦牧的天生騎手胯下的戰馬就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混亂。 雖說和碩特人很快控制了戰馬,但對手已經殺到近前了。蒙古人來不及射擊,便丟下軟弓,掏出彎刀迎了上去,只是對面怎么會有四、五件武器一起向自己揮來?錯愕之間,蒙古騎手便不甘心的栽倒于馬下。 盡管有個把夏軍騎手在沖陣時被蒙古人成功擊殺,但夏軍的陣型更像一把鐵梳子,被它梳過之后,迎面的和碩特人紛紛被杵倒在地。這樣的結果讓這些青海蒙部根本不能接受,于是掉轉馬頭之后,雙方再一次沖撞到一起。 然而讓蒙古人驚駭欲絕的是,這一次碰撞的結果還是一樣,夏軍不過寥寥幾人的傷亡,原本三十騎的和碩特人卻只剩下了不過十之二三而已。 “有鬼!他們有惡鬼幫忙!”和碩特人錯亂的大呼小叫著,這些被喇嘛教洗腦的蒙古人早就不復當年橫掃歐亞大陸時的武勇,此時更是不堪的調頭就跑?!翱旎厝フ埨镒鞣?!” “那些韃子在鬼叫些什么?”盡管不知道對手怎么一下子就變得膽小如鼠了,但領隊官還是制止了部下追擊的念頭?!八懔?,不要追了,去看看,湯九他們幾個還有救沒有,至于沒死的韃子,記得補刀就可以了……” 類似的遭遇戰在河州、蘭州各地時有發生,等扎什巴圖爾汗好不容易匯聚了分散開的部眾,卻統計出一個讓他幾欲暈倒的數字,五百人,超過五百人的蒙古騎兵就在這樣不起眼的小規模交鋒中損失殆盡了。 看著周圍那些臺吉們(注:原意為小王子,后來轉變為部落長的稱呼)質疑的目光,扎什巴圖爾汗覺得不能這樣打下去了。 “撤,咱們撤到青海湖邊上,一邊放牧一邊休整,只要漢人敢踏入草原,就該他們嘗到苦頭了?!痹舶蛨D爾汗這番話即是安撫部屬又是給自己信心?!拔揖筒恍?,我們蒙古人在草原上耗也耗不過漢人……” 第539章 學校 武成九年四月,鄭克臧西巡益東、川西兩地。 因為是沿水路上溯,因此鄭克臧此行的第一站自然是被列為留守府的江陵。 經過近十年的修養生息,江陵已經大致恢復了元氣,不過鄭克臧并不是來看江陵市面的,故地重游的他蒞臨江陵的主要目的是來查看江陵的教育情況。 華夏朝的教育體系雖然一早就分為蒙學、縣學、(州)府學和太學四級,但事實上由于教師人手的嚴重不足,御定教育內容被一再壓縮,并不完全符合鄭克臧最初的設想。只是到了最近幾年,隨著華夏朝的日益鞏固以及不間斷的培訓人才,才在行在武昌府、東都承天府、南京瓊州、潮州留守府、太平留守府、荊州留守府以及江南、江西、湖廣、廣東等財力較為充沛的省區初步完善了四級體制。 當然,四級教育體制中的蒙學,一向是由民間自行承辦,縣、巡檢司兩級主要負責督導巡視。因此蒙學畢業并沒有任何的政治待遇,其肄業生必須到州府考試獲得丁等文憑后才有機會進入縣學求學或以最低等的流外吏員身份出仕。按照華夏吏部內部明文規定,以初等文憑出仕者,每五年才有一次升晉的機會,任官到了正八品便再無可能升遷。 所以,縣學其實才是華夏朝最初級的官辦教育。 不過,縣學教授的只是一般的通才教育,譬如君子六藝等等,并不做細化,因而其肄業生在考核獲得丙等文憑之后,要么進入(州)府學繼續深造,要么入仕后憑機緣在各部、衙門開設的專門學校里補一份學歷出來,否則其入仕后最高只能做到正六品一級而已。 (州)府學開始分科,對應華夏朝現有的各部、衙門,(州)府學內設置計科(財經)、農科(農林)、工科(營造)、禮科、法科、醫科等科目,其肄業生一般進入各部、衙門中任事,若無意外,一般可以做到正四品。但是鑒于各部、衙門的職官權責不等,為了避免生員挑肥揀瘦不想就讀某些科目,因此每一科的入取難度各異,從而大體保證各部、衙門的用人。 然而凡是也有些例外的,并不是所有部、衙門都會任用(州)府學的肄業生。 譬如總督蕃洋列國事務衙門名義上歸在禮科,但其從不直接接納各地(州)府學中禮科的肄業生,其開設有自己專門的學校,生源從低學歷、低文憑、升遷無望的普通吏員中招募;而刑部也是一樣,雖然其各級主官都來自法科肄業生,但其基本業務人員都是從該部直轄的各省捕盜學校中培養的,其生源更是多來自那些蒙學畢業卻考不出初等文憑的群體。 太學是華夏最高級的學校,設立在各省首府以及行在武昌等直隸府,其生源是獲得丁等文憑的(州)府學肄業生。作為華夏朝最高學歷者,這些天之驕子是被當做部門骨干來培養的,若是沒有因為貪腐或其他意外中途落馬的話,尚書、侍郎、都督將是其仕途的終點,至于能不能做到內閣大臣、內閣總理大臣,這主要是靠機緣而不是學歷。 正是因為如此,各地的太學中的太學生通常幾個、十幾個而已,而且一經入學肯定會畢業,所以其學習難度和競爭程度遠不如(州)府學中來得激烈。 對此,隨扈的學部大臣郭楷異議道:“各地太學生如此之少,又單獨占用地方人力、財力,不如省入中樞,由學部統一管理?!?/br> 鄭克臧沉默不語,郭楷進一步進言道:“太學生整日悠游,全無認真讀書之心,此等人懶散慣了若是入仕為官恐不利朝廷將來,臣斗膽建議更定學制,唯太學肄業方可授官?!?/br> 郭楷的建議名義上只涉及學制的變動,然而卻是根本上動搖目前華夏的用人體制。對此,鄭克臧頗為覺得棘手。郭楷是一路跟著鄭氏父子兩代的元老重臣,當然不可能有異心,那么想必的確是學制出了問題才使得他冒觸怒鄭克臧的風險進言的。 鄭克臧考慮良久,慢慢回答道:“此事重大,學部且上一個條陳,朕慢慢思之……” 郭楷的動作很快,在鄭克臧剛剛抵達夔州府的當天,他就上了奏本。學部提出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取消現有三等學歷考核,重新恢復會試。 這份奏章,鄭克臧讀的很細,他發現郭楷其實也不是要全面否定四級教育體系,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擴招”——蒙學生學成之后可到縣參加府試,合格者可以準予進入縣學免費就讀;縣學生就讀三年后可進州府城參加省試,省試合格可以進入州府學免費就讀;考試不合格,準予縣學復讀三年,若是再考不合格,廢止其免費在縣學讀書的資格,給予縣學結業證明,憑此證明可至刑部或總督衙門的專門學校申請考試入學; (州)府學生就讀三年之后,允許其到省城參加學部試,合格著進入太學;考試不合格,回(州)府學繼續就讀,再次報考太學不成,則發給(州)府學結業證明;太學生每三年考核一次,一次性過關者由吏部授予正九品官職,分發各部各衙門任事,兩次考核才過關者由吏部授予從九品官職,三次才過關者以流外一等任事; 除了太學生入仕的途徑之外,擁有縣學結業證明、(州)府學結業證明者,每三年可以到各省首府參加會試,考試錄取者進入各部各衙門開辦的學院學習,期間只要院試合格,既可由各部各衙門上報吏部(各省吏部分司)授予流外的吏職,然后磨勘升晉; 對于沒有(州)府學、縣學結業證明的讀書人,學部每六年在京師(行在)舉行一次制科,考試錄取者一樣按科目進入各部各衙門開辦學院學習,院試合格后授職任事; 以上三種途徑都可以被稱為正途,區別是太學生可以沒有任何障礙的直接做到三、四品,會試和制科出身者若沒有進一步在各部各衙門學院二次進修的學歷的話,其仕途只能被堵死在五、六品上…… 鄭克臧看罷,轉手把奏章遞給前審計衙門會辦大臣、如今都督益東等處地方行尚書臺大臣李景:“朕有些思緒混亂,卿看后,且給朕一個建議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