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節
八月中秋秋高氣爽時,正該全家大團圓之即,萬啟皇帝仍然沒有從熱河回來,只是下了一道旨讓宋皇后過去拌駕。萬啟皇帝就是再討厭宋皇后,宋皇后仍然是他的發妻,沒道理中秋節萬啟皇帝抱著小老婆過,把發妻丟一邊。 不曾想宋皇后到熱河的第二天,馬上給京中王公大臣寫了懿旨,萬啟皇帝身體不好了,速來熱河。王公大臣打點行裝,前腳踏進熱河行宮大門,后腳萬啟皇帝咽氣。 皇帝駕崩喪事自是不必說,最大的問題是皇帝生前沒有立太子,王公大臣正尋遺召之時。宋皇后在奉安展召見大臣,傳萬啟皇帝臨終口諭,傳位三皇子。 大臣們雖然己經料到,但宋皇后親口說出來,也就有了名正言順的旨意。就在大臣們開始商議著先皇大喪和新皇登基事宜時,姜賢妃突然拉著六皇子直闖奉安殿,大罵宋皇后矯旨,萬啟皇帝臨終口諭,是傳位六皇子,她和六皇子親耳所聞。 ☆、50 奉安殿是熱河行宮的正殿,皇帝辦理公事接見大臣之處。大楚后宮不得干政,要不是傳先皇口諭,宋皇后也沒有資格在這里召見王公大臣。如此商議大事之際,姜賢妃拉著六皇子進來指著宋皇后罵起來,在場所有的王公大臣都驚呆了,除了說話內容外還有姜賢妃以及六皇子的態度。 姜賢妃是寵妃,雖然比不上前頭被追封為皇后的大姜氏,在后宮里也是橫著走。眾所周知的萬啟皇帝曾以宋皇后身體不好為由讓姜賢妃打理后宮,宋皇后啥都沒說交了后宮鳳印。結果萬啟皇帝就成了救火隊,不是這里出事,就是那里出事。如此大半年之后,萬啟皇帝也承受不起,一個皇帝沒時間管朝務,天天在后宮斷官司,只得把后宮權限又給了宋皇后。 自那之后姜賢妃就與宋皇后不和,這是王公大臣們都知道的,但后宮里她們到底如何相處的,就不太清楚,沒事打聽后宮內闈這不是吃撐了嘛。直到現在姜賢妃和六皇子如此的指著宋皇后的鼻子罵起來了,王公大臣才知道姜賢妃到底有多囂張。 面對姜賢妃侮罵似的指控,宋皇后并沒有還口,只問了一句,可有遺旨?六皇子便說是他和母妃一起聽到的,當時宋皇后也是在場的,都聽得清清楚楚,現在竟然翻口說是三皇子,實在是有謀逆之心。 “謀逆?三皇子也好,六皇子也好,都非我所出,不管誰登基我都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三皇子已經二十五歲,六皇子今年不過十二歲,若是兩人年齡倒轉一番,還可以說我擁立幼主有所圖謀?!彼位屎蠖饲f肅穆的臉上有幾分嘲諷的笑意。 姜賢妃卻是喊著道:“當時我與皇兒也在場,為什么我們兩個聽得一樣,唯獨你聽到的不同,明明就是你矯旨??!” 六皇子也跟著道:“但是父王說的就是傳位給我,并不是給三哥?!?/br> 王公大臣們聽到這里就有些聽不下去了,因前頭死了兩位太子,萬啟皇帝雖然沒有立三皇子為太子,但在此之前卻是把三皇子的親姐晉位了,常把三皇子帶在身邊學習朝務,現在來熱河避暑又讓三皇子監國,這明顯就是要立三皇子。 姜賢妃恃寵生嬌,早有流言說姜賢妃攛掇著萬啟皇帝立六皇子為帝?,F在萬啟皇帝走的急還沒有找到遺詔之時,姜賢妃拉著兒子如此說,誰有謀逆之心一目了然。 禮親王便上前道:“國賴長君,先皇英明如何會讓一個小娃娃登基為帝。就是真有此打算,也該指定輔佐大臣,為何事先一句不提,倒是把三皇子帶在身邊?!?/br> “喲,禮親王不好好在家里閉門思過怎么跑到熱河來,先皇有旨,不準禮親王出府門一步,此時違旨要怎么算!”姜賢妃尖刻的說著。 “承先太后太后懿旨,皇兄早就準我出門,現在國之大事,我如何來不得?!倍Y親王正言疾色的說著,又道:“倒是賢妃娘娘您,口口聲聲說皇后娘娘矯旨,只怕矯旨的正是你自己。擁立幼主登基,你意何為??!” 禮親王乃是文宗皇帝的貴妃所出,與萬啟皇帝本是異母兄弟。萬啟皇帝三歲之時母后去世,文宗皇帝思念愛妻便沒再立后,考慮到萬啟皇帝年幼便把他交給貴妃撫養。兄弟倆是一起長大的,感情非常不錯。 萬啟皇帝登基之后對弟弟和養母貴妃很不錯,弟弟封禮親王,養母封貴太妃,住慈寧宮,又把貴太妃的娘家兄長封為同安伯,世襲三世。在皇宮里享受的是皇太后待遇,對其娘家雖然沒封侯,封了伯也超出一般太妃的待遇。 本來一切也都挺美好的,禮親王突然之間犯二了,他給萬啟皇帝上了一道折子,說前朝就有先例,尊養母為太后,萬啟皇帝應該封貴太妃為圣母皇太后。萬啟皇帝那樣的脾氣,看到折子頓時就怒了,所謂圣母也就是諧音生母之意,圣母皇太后的意思也就是從子貴,因子封太后。 前朝是有這樣的先例,但那個皇帝本身也是庶出,只因生母亡故有其他妃嬪撫養,才尊養母為圣母皇太后。萬啟皇帝是名正言順的嫡子繼位,吃撐了才會封一個妃子為圣母皇太后,那豈不是自認為庶出,讓自己名不正言不順。 天子之威不可冒犯,萬啟皇帝念及貴太妃撫養之恩,并沒有把養母以及養母娘家怎么樣,也沒有削禮親王的爵位,卻直接關了禮親王的禁閉,全家老小不準出府門一步。然后初一十五還要寫道歉信,萬啟皇帝哪天想起此事心情不爽了,還會叫太監過去罵。 沒幾年貴太妃去世,萬啟皇帝仍然沒解禮親王門禁,直到高太皇太后去世,臨死之前拉著萬啟皇帝的手說,禮親王總是你親弟弟,這都二十年了,也該放出來了。萬啟皇帝這才解了禮親王的門禁,享親王爵位卻沒有一點差事,閑散親王一個。 “就因為國之大事才不能由你插嘴,你對先皇不敬之心,天地可鑒?!苯t妃指著禮親王說著,又道:“你此時說擁立三皇子,又是意謀何為??!” 禮親王聽得大怒,道:“三皇子早就成年,論排行論年齡都是新君人選,六皇子年幼依附生母,姜賢妃難道也想垂簾聽政不成!” 爭吵之中宋皇后突然道:“皇帝病危,為何一直不往京城送信?” 姜賢妃臉色僵了一下,剛想說別的。禮親王就馬上道:“傳御醫?!?/br> 太監們去傳御醫的功夫,宋皇后把萬啟皇帝身邊的貼身大太監叫過來問話。大太監說得明白,萬啟皇帝連著身體不好,一直都是臥病在床,中午飯后便傳話召宋皇后晉見。等到宋皇后進去了,便命下人退下,只讓他在外頭守著,里頭說了什么他并不曉得。 沒一會姜賢妃就帶著六皇子要求晉見,本來他是要通傳的,結果姜賢妃不讓,拉著六皇子直闖進去。因姜賢妃是寵妃,他也不敢攔。門關上之后,沒一會里頭就有哭聲傳出來,萬啟皇帝駕崩。 大太監如此一說,大臣們頓時議論起來,姜賢妃還不知道因何而議論,就聽禮親王冷笑著對姜賢妃道:“皇兄根本就沒有召您和六皇子晉見,若是真有傳位之心此時肯定會留在身邊。而且當時行宮只有皇后和賢妃,六皇子三位主子,卻只詔見皇后娘娘,并不見詔見您,只怕皇兄早就察覺到你們的不軌之心,才會在此時把你們排除在外?!?/br> 姜賢妃頓時無言以對,她會那時過去確實不是詔見,是有眼線報信,道:“不管是不是詔見,我和六皇子走到跟前說,先皇確實拉住了六皇子的手,說要傳大位與他?!?/br> 爭吵之中御醫們過來,哆哆嗦嗦的只差大呼冤枉了。大楚的皇帝對丹藥都有點愛好,但萬啟皇帝則是格外癡迷一些,尤其是這兩三年以丹藥為食,根本就沒讓御醫診過脈,御醫總不能硬按住皇帝診脈,召見更是沒有過,氣色也看不到,完全成了擺設,根本就不知道萬啟皇帝的生活狀況。 頓時眾大臣看姜賢妃的臉色都不同了,誰都知道萬啟皇帝身邊的兩個國師是姜家推薦的,姜賢妃一直力捧,現在搞的把皇帝御醫不用,病情都耽擱了,這個罪名又大一層。 首輔大臣當時就帶著群臣給三皇子跪下來了,請新帝主持事務。姜賢妃還欲再說別的,宋皇后就道:“大位己定,我也算不負先皇所托。姜賢妃和六皇子暫時收押,等以后新皇開落吧?!?/br> 理國公府早就遠離朝堂之外,熱河大戲雖然沒有趕上現場版,但這么大的事肯定是瞬間傳遍京城。等到三皇子披麻帶孝撫靈回京時,國公府與公主府上下強忍心中歡喜,極力表達自己的悲傷之情,痛哭哀號之聲可謂是感天動地。 萬啟皇帝停靈乾清宮,欽天監推算下葬日期,一百零八天后適下葬。國公府有官位有誥封的男女皆要入朝隨祭,還沒有來得及去當官的孫子也要跟著同路侍候,又因人手不夠,又在直系、旁支們選了可靠人隨行,葉宗山也在其中。 二十七日孝滿之后三皇子登基,改國號永昌,冊發妻為皇后,嫡長子為太子,尊宋太后為母后皇太后,生母淑妃為圣母皇太后。第一道旨意就是把姜賢妃和六皇子交與宗人府審訊,刑部和大理寺協理,一定要審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此鄭重其事的交代,沒有哪個敢怠慢。但說到審,其實真沒啥好審的。大楚朝都是平民后妃,姜氏家雖然因為外戚得了長興侯的爵位,萬啟皇帝也十分偏寵,但才十來年的爵位,真沒什么根基。勾結朝臣意圖武力謀反真沒有,但是向萬啟皇帝推薦煉丹道士卻是鐵打的事實,萬啟皇帝的身體又因不肯就醫而亡。 只是如此還不算是大罪,聯系到姜賢妃和姜賢妃和六皇子矯旨篡位,這回熱河之行又只有姜賢妃和六皇子在身邊。要不是因為八月中秋皇后要過去,萬啟皇帝病逝在熱河,只有姜賢妃和六皇子在身邊,矯旨咬定是六皇子繼位,又沒找到遺詔,就真的不好說了。 宗人府審訊六皇子和姜賢妃并沒有得到有用訊息,就是咬死口說是萬啟皇帝親口說傳位六皇子。大理寺審訊姜氏一族,那各色證據都有了,大理寺的各色酷刑擺開,真是叫說啥就說啥。 三方會審完畢,把所有的口供匯集,長興侯府謀反罪名成立,按大楚律長興侯府是滅九族,長興侯本人是凌遲,八歲以上男丁全部斬首,八歲以下男童以及女眷全部入官奴籍,沒入教坊等待發賣。至于六皇子和姜賢妃大臣不敢妄議,就要由永昌皇帝來判決。 永昌皇帝念及骨rou血親,免六皇子為庶子,幽禁養蜂夾道,終身不得離開。姜賢妃剝尋封號,降為庶人,念及先帝身邊侍奉多年,白綾賜死,留全尸。 六皇子和姜賢妃處置的很快,至于長興侯府上下早在回京之初永昌皇帝就下令嚴加看管,現在一聲令下,直接抄家拿人。幾天不到事情全部辦完,本來該是秋后問斬,此時不等秋后了,直接菜市口斬首。 本以為如此處置了也就完了,不曾想又有大臣上書,當時大姜氏以皇貴妃附葬為由葬入地宮,本來就不合祖制家法?,F在姜氏一族已經伏法,謀逆之家的女兒就是附葬也是沒資格的,而且大姜氏的皇后之位本來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應該去除封號,遷出地宮,連牌位都該從偏殿扔出來。 這倒不是因為長興侯囂張得罪的人太多了,而是因為一個大姜氏,大臣與天啟皇帝死磕了兩年,其中不知道廷仗了多少大臣,貶了多少官員,甚至像章老太爺那樣被秋后算賬的也不在少數?,F在姜家倒霉了,文臣們也想問皇帝討個說法了,以此維護正統。 永昌皇帝沒有馬上答復,畢竟事情是萬啟皇帝生前做的,當兒子的還沒登基就把老子給否定了,也不太好?;睾髮m與兩宮太后商議,當時其他太妃們也在,頓時成了訴苦大會。 大姜氏死的早就算了,小姜氏這些年在宮中也是跋扈異常,都能指著宋皇后都能罵起來,對待其他妃嬪更是可想而知。連前頭太子的生母貴太妃都受了許多氣,向來小透明的圣母皇太后就更不用說了,都是血淚史。聽完后妃的哭訴新皇也不再猶豫,準了奏請,大姜氏去封號,遷出地宮,葬入妃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