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耗不起
“嫂子你認字嗎?”趙亮遠遠地看著王小蕓,驚訝的問道。 王小蕓一驚,立馬搖搖頭,說道:“不認字。我就隨便看看?!?/br> * 張庭豐在李叔那里領了筆墨紙硯,去鋪子最里側的隔斷里抄書去了。李叔還好心的將隔斷門關了起來,以防有人打擾他,讓他分心。 王小蕓這才問出心中的疑問:“李叔,這書本不都是刻印出來的嗎?怎么還需要手寫呢?” 李叔為她解惑道:“刻印版的書極少,且價格昂貴。本來讀書人花費就多,再買書本更加不易。而這手抄本就不一樣了,賣價最多是刻印版的七成,還能讓抄書的讀書人有的賺??芍^是一舉兩得啊?!?/br> 王小蕓點點頭,贊嘆道:“李叔真是仁義啊,給買書的學子帶來了實惠,也直接幫助了抄書的窮學生?!?/br> 李叔則笑道:“我這也不是白忙活的,自然是有得賺我才做的。我雖然賣的是書和筆墨紙硯,可也是商人,不會做那賠本賺吆喝的買賣的?!?/br> 李青竹點頭稱是。 趙亮買了兩刀紙和一支毛筆,說要回去送給遠房親戚家的孩子,然后也離開了書鋪。 現在鋪子里,除了在里間抄書的張庭豐,就是在前廳里站著的李叔和柳文升夫妻倆了。 柳文升這才問道:“李叔,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一個叫王勃的文人?就是寫詩寫的特別好的那個王勃?!?/br> 原來,柳文升還記著這個人呢,不打聽清楚,他就心有不甘。 其他人不知道,做書本生意的人應該了解的多才是。 可李叔卻是相當疑惑道:“王勃?我做書本生意這么多年,經史子集可謂是應有盡有,可是卻從未聽說過王勃這個名字?!?/br> 這下,柳文升也蒙了,狐疑的看著王小蕓,說道:“你當時有沒有聽錯,那個詩人的名字是王勃嗎?” 王小蕓當然確定是這個名字了,只不過這個人還沒有出生而已。 李叔也接著問道:“那詩句你可還記得?如果記得,不妨說來聽聽,也許我有印象呢?!?/br> 王小蕓腦子里頓時亂作一團,那么長的古文,她就只記得這兩句了。而且她覺得那篇文章,也就這兩句出彩,其他的實在拗口,根本就記不住。 于是,她搖搖頭道:“當時那書生也只是隨口背了兩句,我也就記得這兩句了,其他的都記不起來了?!?/br> “哪兩句?”李叔問道。 柳文升從懷里掏出他早前寫好的紙張,交給李叔。 “就是這兩句?!?/br> 李叔輕輕吟道: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好詩,好詩啊??上н@么好的詩,這個文人卻還是岌岌無名之輩。 別說你想結識此人了,就連李叔我都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這個人了。 文升你放心,我一定會盡我所能打聽這個人的?!?/br> 王小蕓心想,又是一個書癡啊。 李叔又問柳文升,說道:“你今日是在里面抄寫還是拿回家抄寫呢?” 柳文升看了看王小蕓,才對李叔說道:“今日怕是不能在這里寫了,晚輩還要陪內子去買些東西。下午回來,我便把書和紙張帶回去抄寫吧?!?/br> 李叔點頭道:“也好,那你們早去早回,我把需要抄寫的書和紙張都給你備好,你等會回來取便是?!?/br> 柳文升應聲是,又去隔間跟張庭豐打了給招呼,這才帶著王小蕓出了書鋪。 “李叔真是個大好人啊?!蓖跣∈|感嘆道。 柳文升回道:“李叔不光是個好人,還是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貨真價實的進士呢?!?/br> “進士?” 王小蕓驚訝道: “秀才上面是舉人,舉人再考才是進士。 天下讀書人何其多,能考中進士無異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 為何李叔不求個官來做做,而是在這鳥不拉屎的偏遠縣城里偏安一隅呢?” 柳文升神色復雜的看了眼王小蕓,詫異道:“聽說李叔以前也是個京官,只是后來辭官了。不過,你怎么懂得了這么多?” 他心里奇怪,王小蕓可是個目不識丁的鄉下女子,怎么對科舉知道這么多?而且聽王小蕓的話中,時不時的還蹦出來一些平時不太容易用到的成語呢。 “沒吃過豬rou還沒見過豬跑???少見多怪!” 王小蕓又說多了,她決定盡量控制一下自己的嘴。 不過,她還是充滿期待的對柳文升說道:“真希望你有朝一日考個進士及第,得見天顏。若是有機會撈個京官當當,讓我也跟著享享福就好了。 柳文升嘆口氣,說道: ”天下讀書人哪個不做這樣的夢? 不過三年一科的科舉,也只錄取一兩百的進士。這進士及第,更是難上加難。 我哪里敢奢望這么多?就算是考舉人,也是需要氣運的?!?/br> 王小蕓不贊同的搖搖頭,說道: ”有的人考一輩子也只是個童生,連秀才都考不上。 而你十三歲就能奪得府試頭名,這已經不是運氣的原因了。更是你的實力所在。 希望相公不要氣餒,再接再厲,連中三元?!?/br> 王小蕓給柳文升加油打氣,那驕傲的表情,如同中了狀元的人是她一樣。 柳文升看著眼前這個對他抱有極大信心的女子,莫名有些感動。那是被人毫無理由的信任的感動。 王小蕓又想起了剛才在書鋪見到的兩人,便問柳文升:”剛才見到的張庭豐和趙亮,你們是怎么認識的?他們在這里讀書嗎?“ 柳文升點點頭,說道: ”是,我們三個也算是幾年的同窗了。 庭豐比我大三歲,是去年考中的秀才,會跟我一起參加明年的鄉試。 趙亮比我小一歲,現在還沒有考中功名,只是個儒生。明年要下場歲試,再試著考個秀才功名。不過有些困難?!?/br> 王小蕓便有些擔憂的說道:”相公你算是年少成名,學問自不必說。不過在家守孝三年,連書院都不能去。等這孝期一過,又立馬參加科舉,會不會有不妥?“ 同樣參加科舉的張庭豐,可是一直在書院學習呢。柳文升兩年多沒有在書院待過了,肯定會影響他學問的進升的。 可是若錯過這次的鄉試,再等下一次科舉的話,又要等三年了。 人生能有多少個三年呢?尤其是短命的古代人,時間更是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