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楊倓自薦
見此,楊廣露出會心的笑容,起身走過去,親手扶起楊暕,道“阿孩啊,朕已經下達了北伐西歸的詔令,出征前,還要舉行一個盛大的閱兵誓師儀式,現在正在曉喻全軍、布告天下的階段。你放心,既然阿孩有此壯志,父圣定然全你心意,讓你馳騁疆場、縱橫天下!” 終于等到自己最想要的回答,楊暕激動得如臣子一般,雙膝下跪,向楊廣拜道“兒臣叩謝父圣天恩!” 楊廣微笑著扶起楊暕,笑道“朕的直系子孫里面,唯有阿孩年大。朕本欲意讓阿孩留守江都,坐鎮后方,好讓朕放心北伐?,F在看來,阿孩的北伐之志比朕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哈哈!” 聞言,楊暕心不由衷,不好意思地道“父圣要是實在沒有合適人選,兒臣愿為父圣留守江都,為父圣的北伐大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奠定一個穩定的后方?!?/br> 楊廣笑著搖了搖頭,拍著楊暕的肩膀,道“不用啦,你早有北伐西歸之志,且統軍多年,有你在父圣身邊,也為父圣打敗李密增加了籌碼,你就安心準備隨駕出征吧!” 見此,燕王楊倓想了想,問道“那圣爺爺現在可有合適的留守人選?” 楊廣搖了搖頭,道“沒有,這個朕還要仔細考慮考慮!” 楊倓微微一笑,起身出列,抱拳躬身道“圣爺爺以為,楊倓可為江都留守?”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 蕭美娘擔憂道“倓兒,你年紀尚小,至尊北伐,定要帶走大部分軍隊和文武百官,你一個人在這江都,舉目無親,既要做好穩定的后方基地,還要剿賊平叛,你能主持好這里的大局嗎?” 楊倓顯然是剛剛想好了腹稿,徑直自信答道“孫兒自幼飽讀史書,所學甚雜,涉獵頗廣,又得圣爺爺耳聽面命教導多年,早已將所學融會貫通,這次留守江都正是實踐自己所學,展露才華的好機會呢!” “至于圣祖母所擔心的,倓兒以為,甘羅十二為相,霍去病十七歲封狼居胥,倓兒今年十五了,當可為圣爺爺分憂!只要圣爺爺佐以倓兒四人,則可保無虞!” 聞言,楊廣被勾起了好奇心,問道“哦?那四人?” 楊倓越說越自信,道“圣爺爺北伐當用北人,而右御衛將軍陳棱所部皆為南人,可使其與孫兒一起留守江都,負責征剿叛匪,安定四方;兵部侍郎崔君肅出身清河崔氏,自幼飽讀兵書,曾跟隨來護兒大將軍征戰高句麗,有豐富的軍事經驗,可我孫兒謀臣;陳茂之子、兵曹承務郎陳政能文能武,胸懷韜略,弓馬嫻熟,長于實事,可為孫兒干臣;尚書左司郎柳調出身河東柳氏,為人清素守常,為時所美,可為孫兒諫臣。如此,孩兒既有謀臣武將,又有干臣諫臣,留守江都當萬無一失!” 楊倓說的四個人,楊廣都知道,推選的確實合理合矩,且四人確實也各有其長。 陳棱,字長威,無為縣襄安人。祖碩,以漁釣自給。父峴,少驍勇,譙州刺史,及陳滅廢于家。后高智慧、汪文進等作亂江南,廬江豪杰亦舉兵相應,因為陳峴的曾為南陳舊將,想推他為主事的。陳峴本不想答應,陳棱勸道“大家都已經造反了,咱們如果不答應他們,必為他們所害,不如假裝答應,暗地向朝廷請降?!标悕s答應了。 后來,因為謀劃不周,陳峴為亂賊所殺。隋文帝因為陳峴的功勞,授陳棱為開府,提領鄉兵。 隋煬帝繼位后,授驃騎將軍。大業三年,拜武賁郎將。大業六年,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余人,自義安渡海,攻打琉球國(臺灣),月馀而至。以張鎮周為先鋒,屢敗琉球國土著軍,斬琉球國王歡斯渴剌兜,及其弟歡斯老模,俘其子歡斯島槌,虜男女數千而歸。因此功,進陳棱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楊玄感之亂,陳棱率軍萬人攻破了楊玄感的起義,重要糧倉黎陽,斬其偽太守元務本。 后來,陳棱奉詔去江南討賊,屢破擁眾多則十來萬,少則數萬的孟讓、杜伏威、李子通、左才相等賊,以功進位右御衛將軍、光祿大夫,賜爵信安侯。 正史中,隋煬帝被宇文化及弒殺后,令陳棱留守江都。陳棱在宇文化及走后集眾縞素,備儀衛,為隋煬帝發喪。將隋煬帝改葬于吳公臺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論者深義之。 陳棱最后的結局也十分可悲,因為他自始至終效忠于隋煬帝。在隋煬帝死后,他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就跟丟了魂一樣,為李子通所敗,投奔杜伏威,為杜伏威所猜忌,最終被賜死。 陳棱是一位忠勇雙全、屢戰屢勝的隋末名將,如果不是時局崩壞到不可救藥,如果不是他至死要為大隋盡忠,這位百戰百勝的將軍應該會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讓他率南人留守江都是可行的。 至于崔君肅、陳政、柳調之輩,其履歷雖不詳見于史,但也頗負盛名,在前身隋煬帝的印象中也是頗有才干的能臣,由他們幾個一起輔佐楊倓留守江都,楊廣還是比較放心的。 基于前身隋煬帝對楊倓的特殊感情,楊廣還是有些不舍,乃道“倓兒,你要留守江都,就得離開圣爺爺身邊了,圣爺爺要是想你了,怎么辦?” 聞言,楊倓表情凝重的對楊廣深鞠了一躬,大義凜然地道“圣爺爺,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現在大隋正處于危難之際,倓而兒更應該挺身而出,為圣爺爺排憂解難!何況,老是待在圣爺爺身邊,倓兒就像一只長不大的小鳥,永遠都學不會飛翔。只有放手讓倓兒自己去闖去拼,待倓兒羽翼豐滿時,自會飛到圣爺爺身邊,為圣爺爺盡忠盡孝!” 楊廣聽了楊倓一席話,心里比剛剛與楊暕冰釋前嫌還要高興,眼眶有些濕潤地道“好!好!好!倓兒深明大義、壯志可嘉,我楊家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