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穿戴式智能眼鏡
新廠房的交接,花了葉軒一天的時間。 他給王大川將尾款打了過去,同時邀請建筑隊所有的人,一起到市中心的飯店里搞了次聚餐,吃吃喝喝好不熱鬧。 等回到鳳凰山,他來到位于甘泉河旁邊的新廠房,用科技樹里為數不多的財富點,兌換了一些加工設備,勉強拼出了一條生產線。 該生產線專門用來制造和組裝河豚型號的無人機,日產10架左右。 除此之外,葉軒大肆從網上采購電子元件和傳感器,囤積在倉庫里。 接下來的兩天,他將黑蜂系列無人機的生產線全部搬家,山頂加工廠這邊,只留下一些必要的設備。 以后向外界輸出產品的時候,直接可以從新廠房接走,不需要再開車上山了。 在葉軒忙作的時候,江鋒大廈那邊也傳來了消息,袁博文把綠樹工業近期取得的成果,全部用郵件的形式發了過來。 首先,警用無人機方面,泉海警方再次增加了一批訂單,隔壁的蜀州市的需求量更大。 黑蜂系列無人機,憑借低售價和高質量,迅速占據了省內幾乎四分之一的警用無人機市場,浙省和徽省的業務正在加快拓展。 汽車制造方面,他所提供的新型剎車系統,性能出奇的好,已經斬獲了好幾家汽車制造公司的訂單。 智能ai部門,‘智腦’所提供的5%運算能力,雖然使用率并不高,但也為公司謀取了不菲的利潤,名氣在緩緩提升。 至于新成立的光學成像部門,這里面用到技術比較雜亂,目前還在研制過程中。 由于公司規模的增大,江鋒大廈除了5樓和6樓外,空余著的10樓也被租了下來。 可是這么大的樓層空間,并不能塞下越來越多的技術人才,于是乎,袁博文就在大廈周邊臨時租了一棟三層寫字樓。 工園區那邊,也另設了場地,用作汽車剎車系統的生產。 “辦公場地有點分散啊...” 葉軒琢磨了一下,他之前轉給公司賬戶兩個億,然后又花了一個多億買a330客機,注冊‘綠樹快遞’花了一個億,再加上新廠房建設的開銷和打撈客機的錢,如今銀行卡里還剩下不到七個億的資金。 “干脆在泉海市中心拿一塊地下來,蓋一棟屬于綠樹工業自己的大樓!” 他覺得非常有必要這么做,不能把公司搞的東一塊西一塊,這樣會導致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很不方便,影響效率。 再說了,泉海只是一座小城市,即使是市中心的地價,也貴不到哪里去。 不過這種專業問題,還得提前問清楚才行。 想了想,葉軒再次撥通了王大川的號碼,詢問有關泉海地皮轉讓的事情。 人家本來就是搞建筑的,是這方面的專家,消息絕對比他要靈通。 “買地?” 王大川接通電話之后,愣愣無語... 鳳凰山的新廠房剛蓋好,這位小葉老板,難道又開始想著擴建了? 他仔細回憶了一下,隨即回答道:“市中心的商業廣場那里,最近有一塊地皮掛牌,估計要兩三萬一平的樣子?!?/br> “哦?”,葉軒來了興趣。 商業拿地的價格比較高,如果是擱在發達城市,一平十萬往上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泉海為了吸引房地產企業過來投資,并沒有頒布樓層限高的政策,所以地皮拿到手之后,理論上蓋個幾十層都沒關系。 “謝謝王叔,以后有工地上的活兒,我還找你?!?,他笑著客套了幾句,和王大川結束通話,然后又聯系了袁博文,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下。 “老...老板,您說要在市中心拿地?” 袁博文大吃一驚,雖然綠樹工業向銀行借了不少貸款,但也沒見采購啥加工器械之類的,就是在不停地招員工和拓展市場。 難道老板沒有考慮過,要多引進一些設備嗎? 他哪里知道,其實葉軒在意的,是科技樹里的個人財富點,至于加工設備,只要財富點足夠,去商城里可勁兒買就行了... 如今在綠樹工業的公司框架內,不少部門都是分開的,影響到賺錢的效率,所以另可多花點錢,也要將辦公環境給置辦好。 “嗯,是的,拿地的事情,我打算交給你去辦了?!?,葉軒吩咐道:“你可以先做一下調查,弄一份詳細報告?!?/br> 交代完事情之后,他就把手機丟在一邊,忙著對新廠房里的生產線進行布置,加裝無人機監視網絡。 直至天黑,才回到了山頂的加工廠。 “是時候對實驗室進行一些升級了?!?/br> 葉軒坐在電腦面前,手指‘咯噠’、‘咯噠’地敲著桌面,構思著最理想的實驗環境。 最先要改善的東西,就是圖像顯示設備。 以前的時候,他一直都是利用電腦或者手機,來獲取‘智腦’所傳輸的圖像。 這種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非常耽誤時間。 因此,他就想設計一款穿戴式的圖像感知設備,只需要簡單地戴在身上,就可以和‘智腦’互動,非常的便捷。 要達到這種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采購網上現成的vr眼罩。 不過這玩意兒是封閉式的,戴在頭上的話,根本就不能做別的事情。 “好像聽說,谷購公司研制出了一種能夠增強現實的穿戴式智能眼鏡,倒是可以用做參考?!?/br> 葉軒托著腮,讓‘智腦’從網上自動搜索詞條,下載有用的公開資料。 花了一晚上的時間,他都在研究光學反射投影的原理,最后大致總結了一下。 所謂的虛擬成像眼鏡,其實就是在鏡片上稍稍動了些手腳,用一臺小型投影裝置,把畫面覆蓋上去。 另外還內嵌攝像頭和麥克風,以及信號傳導設備,便于穿戴者cao控。 里面最難的技術,就是如何根據人體眼球的移動,來判斷穿戴者的視線焦點。 只是這對于葉軒來說,根本就不需要他去cao心,‘智腦’的分辨能力極其強大,僅需對眼球掃描一下,建立數據模型,便可以自行判斷... 說干就干,葉軒將x光掃描儀的功率調到最小,然后對自己來了一次透視,把雙眼的結構數據都錄入了計算機。 接著,他就開始嘗試著搭建一個單邊的眼鏡模型,內嵌微型麥克風、投影儀、通訊設備以及攝像頭等諸多設備。 經過一天一夜的奮戰,再對數據模型改動了不下百次之后,電腦顯示器里,一個造型怪異、只有一半結構的眼鏡模型,呈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