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黑蜂和蜂后
葉軒參照手機通訊的模式,準備給每十架無人機配一個‘保姆’,這個‘保姆’是一臺小型的數據終端,負責調節這十架無人機之間的距離,同時發射比單架無人機信號更具有穿透性的高頻信號,實現與工廠里那臺中央計算機的遠距離信號傳輸。 這樣一來,cao控的人只需要在控制界面上指定類似飛行速度、高度、目標地點等簡單cao作,剩下的就可以由計算機自助完成。 其次,葉軒準備對這次設計的無人機進行更深一步的改造。 劉莽拿石頭打下一架無人機,讓他對機身強度有了新的要求,既要堅固,同時具備抗沖撞的能力,需要設計很好的減震部件,用來保護里面脆弱的電子元件。 四個旋翼的外面要安裝防撞外殼,避免葉片受損,同時也能防止高轉速的旋葉意外傷人。 航拍功能也要升級,再添加一個熱紅外攝像頭,能更容易捕捉目標。 最后,便是軟件系統的升級了。 上次實戰的時候,他的動態行為捕捉程序并沒有盡善盡美。 這套程序,葉軒開發的時間不長,只在核心代碼里面加了對成像畫面中像素大小超過一定范圍的移動物體進行預警的判斷。 這就導致很多次有鳥從鏡頭里飛過、或者風把樹梢吹得搖晃時,計算機便自動把攝像頭的焦點移了過去,結果出現誤判。 所以,這次完善系統的時候,他要把人的身體模型放進去,讓計算機做出篩選。 當然,這樣的話,光這一項工作的難度就很大了。 因為從不同角度,攝像頭拍到的平面輪廓也不同,既對攝像器材的精度要求很高,又要掌握全套的人體動作數據庫。 葉軒坐在電腦前弄著設計綱要,一直搞到晚上月上樹梢。 計算了一下無人機升級的資金后,單架無人機造價達到七千元了。 而那架‘保姆’無人機因為要搭載高頻信號發射器,一架都得五萬出頭。 而做生意最起碼要講究利潤吧? 葉軒看著這成本已經不敢標價了,這玩意兒還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不過綠樹工業比別的商家最大的優勢就是加工設備不要錢! 零成本的生產設備現金支出,是這款無人機的市場最大優勢。 葉軒從網上查了一下航拍無人機的售價,像采用最基本的日光拍攝設備,能夠續航半小時,圖像傳輸一千米的無人機,售價普遍在3000~5000左右。 這些無人機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容易壞。 塑料制成的外殼,雖然很好地減輕了起飛重量,但也頻繁出現因為cao作不當,磕了摔了的情況。 而且在高空遇到強風時,塑料無人機因為重量輕,極易發生側翻,在氣候惡劣的環境下很難完成監測任務。 所以,當初葉軒全部用輕質合金鋼作為機身原材料時,就是秉承一個理念,耐摔。 當然,在山洞那次被劉莽拿石頭干下來的事情是沒辦法的… 在網上逛了一圈后,他心里對自己設計的這款無人機價位也有了個大概的判斷。 總之,到談生意的時候待價而沽。 第二天一早,鳳凰山的工廠內就響起了機器開動的聲音。 葉軒給這升級改動后的無人機起了個名字,叫做‘黑蜂’。 圖紙里的新款黑蜂無人機,看起來‘胖’了一些,那是因為整個機身材料的厚度足足翻了一倍,內部還被填上了許多減震材料。 多了這么多重量,直接讓原來兩個小時的續航時間變成了半小時。 為了提升工作時間,葉軒又提高了一部分造價,采購了國內市場上性能最好的小型鋰電池組。 就蘋果大小的那么一塊鋰電池,售價就要兩千,搞得他很想去偷人家的生產技術,然后自己搞… 四塊串聯的鋰電池組,直接讓單架黑蜂造價成功破了一萬五的大關…同時也讓其續航時間激增到三個小時。 等第一架黑蜂無人機的模塊零件都生產出來后,工廠門口也響起了汽車鳴笛的聲音。 “快遞來的挺快??!” 廠門口停著一輛送快遞的貨車,上面拉著葉軒在網上采購的一些設備。 為了盡快得到搭載在黑蜂上的設備,葉軒秉性一個原則:速度不夠,拿錢來湊! 在給廠家的發貨人負責人打去了幾千塊錢的好處費后,這輛貨車就連夜從外省一路飛奔到了泉海。 他細心地欽點了一下貨物,確認沒有什么問題后,便簽字提貨,把剩下的一半尾款打了過去。 這批設備能夠裝備幾百架黑蜂無人機了,足夠應付泉海市警方的胃口。 廠房內,第一架黑蜂的基本框架已經在自動組裝機床上成型。 葉軒給這架黑蜂安裝上新的電池組,日光、夜視、熱紅外三組攝像頭,通訊設備以及線圈數明顯增多的電動機。 打開通訊頻道,他先利用計算機實現對黑蜂的單獨控制,cao控其懸浮、爬升、轉向等一系列動作,然后把它接入了時刻在鳳凰山上方巡航的八十架無人機網絡中,讓它飛上幾圈,好采集實際數據。 將這架黑蜂托管給計算機后,葉軒又開始著手設計‘保姆’無人機。 這款無人機要滿足十架黑蜂的數據接入,相當于一個橋梁的作用,把十架黑蜂的數據實施回傳回來。 它就像是一個小隊長,手下十架黑蜂是小弟,任務怎么安排全靠它這個隊長傳達下去。 因為這架類似指揮中樞的無人機擔負的使命很重要,所以葉軒要把它設計的完善一些。 這安全性就是其中的重點。 一旦這架無人機罷工,被它控制的十架黑蜂也就失去了作用,只能原地懸停,等待電量耗盡。 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到了下午,已經有近一百架黑蜂的零件被打印出來。 電腦的圖形設計軟件上,一個由葉軒在黑蜂基礎上魔改的無人機模型有了雛形。 按照設計,這架被他命名為‘蜂后’的無人機,寬度能達到一米,四個單層旋翼被改成了雙層,能夠提供更大的爬升力。 蜂后的動力系統被徹底更換,用內燃機取代黑蜂標配的鋰電池模塊,配了一個可以加注十五升燃油的油箱,能持續工作超過四個小時。 內燃機的加料燃燒室,葉軒給出了足夠的空間,可以滿足航空燃油的燃燒,所爆發出的最大動力能讓蜂后垂直爬升的速度超過5米每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