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9章
世人常談“真”、“善”、“美”,但這三者并非并行關系,后者是超脫于前兩者之上的。 “真”是態度與能力,“善”是方法與路徑,而“美”既是追求的目標也是追求的方向,“真”和“善”的目的,就是“美”。 它是是難以言喻的,又是實實在在的,包含于對人生、社會、世界、宇宙的理想中,包含在有意無意的渴望中。哪怕理想未能實現,它也是始終存在的。 華真行從小受到三位老人家的教導,不僅是言傳更有身教。他們皆是合于自身大道的絕頂高人,但風格各不相同。 墨大爺看上去是一位樸素的苦行修士,但他教會華真行的是“苦”嗎?當然不是! 其實他老人家以親力親為,在告訴華真行苦難本身并無意義,克服與改變苦難的努力與過程才有意義。 若說苦難,當初非索港乃至幾里國絕大多數街區的人們已承受了足夠多。那里就是人間煉獄,世上沒有比那更丑惡的地方。 假如苦難不能改變,那只是無盡的折磨與傷害,不會給人任何力量與希望。只有克服苦難的期待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墨大爺做的就是這件事。 假如沒有墨大爺一手組建的草鞋幫,哪有后來的新聯盟? 墨大爺雖然簡樸,但他的追求并非艱苦,而是在教會人們如何克服與改變艱苦!墨大爺的身教,主要教會華真行的是“真”。 墨大爺之真,就外顯為身體力行。 墨大爺本人的追求就是樸素之美,以“真”的態度。他老人家其實過得很好,已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他教會華真行要通過的真正努力去追求美好,而不是在空想中祈禱。 只是這世上絕大部分人根本達不到他老人家的境界,學不會也學不了。 如果說墨大爺教會華真行的是“真”,那么柯夫子教會華真行的就是“善”。 善是人與人之間所需要的準則,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需求,但內在的邏輯是相通的。 人世間的所有“秩序”,都是建立在對善的認知公約上,比如所提倡的公序良俗,所制定的法律體系。 整個新幾里國的治理體系,都是在柯夫子的指導下一手創建的。 秩序兩個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保障人們的安全,其次是保證社會的公平,它的來源就是對“善”的認知。 秩序的崩潰會帶來混亂與苦難。比如曾經的幾里國,有幾乎照搬前宗主國全套的法律與制度體系,但那只停留在表面上,從來沒有真正的被執行過,也沒有力量去保障它的執行。 這就是秩序失去了“真”,從而也失去了“善”,更別提人們所向往的“美”。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秩序本身不合理,或者在某種情況下變得不再公平,不再符合人們對善的認知,所以才需要不斷地改進,以求結果更“美”。 至于楊老頭,他教會華真行的東西可能是最難的,因為他老人家直接指向了目的本身,就是“美”! 楊老頭假如愿意變化成年輕的樣子,一定是個美男子,就算如今的形容也是個帥老頭,但他教會華真行的“美”,并不是這方面的。 他所展示的生活狀態以及情趣,就是追求的本身。假如有人問那個常見的問題,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楊老頭無需回答,他就是在展示! 楊老頭從小讓華真行拿著菜譜當連環畫看,只是為了培養一個廚子嗎? 人在餓的時候,能吃飽就是享受。耕種勞作固然是辛苦,但人們的追求是飽暖,一切勞作都是手段,溫飽才是目的。 那么吃飽之后呢?人們肯定也不滿足于只以木薯糊糊果腹,都希望能把食物做得更好吃、更有營養,也更能得到身心享受。 華真行并不以奢費為美,但并不妨礙他親手制作各種美食,哪怕他本人有七境修為早已能辟谷不食。 這個過程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個人的情趣修養,反映了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 楊老頭教華真行上古菁華訣,華真行將其化用為養元術。這就是在體會生機與生命之美,就是對身心狀態之美的追求。 楊老頭教華真行的東西是直指本源的、指向目標本身的,但對平常人來說過于唯心了,可以去想象卻絕難做到。 華真行受楊老頭的影響最深,因為他就是楊老頭養大的,領悟了“去處為美”。而當他放眼所看見的世界顯然那么丑惡,所以他要尋找去處。 他成為了一名理想主義者,純粹的愛美之人。 因為有墨大爺、柯夫子的存在,華真行并沒有成為另一個楊特紅,他不僅追求自身的改變,更要改變自身所處的世界,使自已也成為更美好的存在。 華真行是幾里國最大的資本家,他將資本的壟斷特征發揮到了極致,百分之百掌控著歡想實業。尤其在歡想特邦境內,每一寸土地、每一處產業,哪怕一草一木名義上都屬于他。 這也許就是某些人的追求了吧,以此為終極之美,但并非華真行的追求,他是以風自賓的名義做這件事的,這一切只是他打造愿景中歡想世界的手段。 美是一切態度的內在追求,美是一切手段的最終目的,美是所有人內心的去處,不論每個人究竟以何為美。 這就是華真行的回答。 華真行說完了,成天樂忍不住擊掌道:“聽說三十五年前的正一三山會上,曾有一場精彩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