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原本它擁有該邦區轄境內所有礦產,包括已開采和未開采、已發現和未發現的,未來三十七年的開采權,這也構成了該集團凈資產估值的重要部分。 這樣一份礦產開采權協議,以正常的商業眼光看上去當然非常離譜,可當初的瓦歌市政當局就是這么簽了,幾乎相當于白送。 據說幾里國政府不僅要收回礦產開采權,還打算給這家企業集團處以超過十億羅元的重罰。 瓦歌礦業集團對外公開的財務報表,目前的凈資產總值也不過是十億羅元,其中大部分還是來自于礦產開采權的估值。這樣一來,就算將這家企業砸碎了賣骨頭渣子,也是交不起罰款的。 有鑒于此,幾里國政府還打算追究其實際控制人伊賣雷集團的連帶責任。假如瓦歌礦業破產清算也交不起罰款,那么就處罰伊賣雷集團。 伊賣雷集團遠在羅巴洲,幾里國政府眼下是管不著的,就算開出罰單,伊賣雷集團也可以不必理會。但是從法理角度,假如該集團將來還想再幾里國境內進行任何經營活動,前提就是交清該筆罰款,除非是永遠都不來了,或幾里國現政府被推翻了。 目前處罰方案還沒有正式公布,但內部消息已經通過各個渠道傳了出來。 瓦歌礦業集團的眾高管,主要是以瓦里希為首的、由伊賣雷集團直接派駐的高層管理人員,雖然沒有被捕入獄,但已經被監控起來,不得離開所工作的礦區,要隨時配合專案組的調查。 幾里國政府如此動作,很快就受到了外交方面的壓力。別利國發來了照會提出了嚴正抗議,認為這是粗暴干涉海外投資企業的經營自主權,踐踏了貿易自由原則,傷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并嚴重侵犯了高層管理人員的人權。 伊賣雷是一家跨國工業集團,最早成立時總部在蘭西國,業務與投資遍布世界各地,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將總部搬到了別利國,因此這次外交抗議也是由別利國出面。 抗議也不僅是口頭上的,伊賣雷集團針對幾里國政府的指控,還提供了一份辯訴或者說駁斥的資料,回避了瞞報產量的問題,重點解釋了礦產開采權的來源,目的是以正視聽。 按伊賣雷集團的說法,當初取得瓦歌邦區的礦產開采權以及后來的續約,有特殊的背景和歷史淵源,不是他們主動要去投資的,而是受到了瓦歌市當局的大力邀請。 因為瓦歌市包括整個幾里國,都沒有能力開放其境內的礦產資源,資金、技術、人才……什么都沒有,伊賣雷是出于援助的目的才會在當地投資。換句話說,這是幾里國哭著喊著求著他們去開礦的,而他們答應這個請求,簡直是大發善心。 取得礦產開采權雖然沒有花太大代價,但是瓦歌礦業每年都會根據產量繳納礦產資源稅,給這個極端貧困落后的國家帶來了寶貴的收入,還解決了當地大批人員的就業問題。 這份辯訴材料就等于明明白白地告訴幾里國政府,假如離開了伊賣雷集團和瓦歌礦業,幾里國境內最主要的礦產工業就算是廢了,僅靠幾里國自己是玩不轉的。 假如瓦歌礦業經營不下去,當地政府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還將有多達幾萬人口會失業,幾乎立刻就會帶來社會動蕩與sao亂。 這份材料與其說是辯訴不如說是威脅,在其最后還提到,別利國政府以及羅巴聯盟,會保護其企業及公民海外投資的合法權利以及人身安全,假如幾里國政府不糾正錯誤做法,就要考慮遭受武力干涉的可能。 武力干涉?這是要發動入侵戰爭嗎?微妙的是,軍事威脅并不是別利國外交部門直接發出的,而是來自伊賣雷這樣一家企業,多少有點扯虎皮上身嚇唬人的意思。 伊賣雷集團的某些辯解,聽上去好像也不無道理,很有迷惑性。比如說當初不是他們想來投資瓦歌礦業,而是受幾里國地方當局的邀請而來,幾里國本身并沒有礦產開采能力,瓦歌礦業則給當地帶來了財政收入以及就業機會。 但只要熟悉這個國度的歷史,就會發現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當初蘭西國、別利國、茵國等殖民者可不是當地部族邀請來的,他們是拿槍架炮自行打進來的,占據了土地開采資源。 那時候生活在這里的各部族土著,被強迫到礦區勞動,處境比新聯盟從種植園解救的那些奴工還要凄慘。后來的瓦歌礦業,其實是在幾里國獨立后,繼續接管與控制了殖民時代留下的礦產工業。 針對此事,幾里國政府則回了一份公函,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同時提交了一份證據材料,明確指出瓦歌礦業集團近年來的重大違法行為。 太久遠的數據在本地已無法查證,但是近六年來,瓦歌礦業平均每年的銷售額為五億羅元,實際上報瓦歌市政的銷售額只有兩億羅元,而且就是按照這個銷售額繳納的礦產資源稅,瞞報了六成的產量。 僅僅是偷逃稅收這一項的罰款,就足以讓瓦歌礦業破產了! 瓦歌礦業最早和市政當局簽訂的礦產開采權協議,具體內情已無法調查,但是后來再次續約,就發生在雄獅組織控制瓦歌邦區之后,不少當事人都還在呢。 雄獅組織的首腦人物,那怕罪大惡極,目前也還押著并沒有槍斃,因為有另案未結。所謂的另案就是瓦歌礦業的案子,他們如實交代了當初收了瓦歌礦業的多少好處、以什么名目、干了哪些事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