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節
書迷正在閱讀:超喜歡你呀、她的秘密、[火影忍者]收集男寵獻姬君、洪荒之混亂大道、異世妖兵、亡妻之戰、希聲、(足球同人)紅黑歲月、我有特殊的高冷技巧、天蒼奇緣
她寥寥數語,倒是把章皇帝的意圖粉飾得冠冕堂皇,又是話鋒一轉,“但也不必過苛了,和外官比,內侍終究是可以依靠的。再說,東廠的內侍終究也不多,辦事的多還是錦衣衛里的人,他們要瞞著上峰,上峰就算察覺了九十九次,也有被蒙蔽的那一次?!?/br> 畢竟是多年參政的老人,隨便幾句話,都夠把太后嚇住,她本來也未對徐循參與政事有什么特別的反感,現在看來,倒更贊同太皇太后的安排。是徐循自己如芒刺在背,渾身都不舒服——名正言順,這話也不是說假的。太后、太皇太后之間怎么鬧都好,她一個妃嬪而已,甚至連親生兒子都沒有,哪來的底氣參與國家政事?這要是被記在史書上,完全的jian妃范兒,仿佛把太后都逼到無處落腳似的……雖說到時她都死了,也不必在意這個,但這不是冤呢嗎? 這以后的事,且不說了,就說如今吧,太皇太后雖然說得是天花亂墜,但她還是看不出有多少讓她來參贊的必要,“老娘娘,即便如此,可妾身也毫無輔政經驗,兼且學識短淺……倒不如以娘娘為主,六尚為輔——” 太皇太后掃了她一眼,似笑非笑,“你也別想太多了,讓你也一道幫忙,并非是用你來牽制孫氏?!?/br> 她語帶深意,“我知道,你是不會受人如此利用的?!?/br> 從前因不知徐循秉性,她的確出過不少招數,都是想要捧她和太后相爭,兩人形成利益聯盟。不過,徐循被她一說,自己細細想來,自從章皇帝過身以后,太皇太后的確再無類似舉動?!吘挂惨稽c不傻,從前沒看透也罷了,如今既然看透了,會調整策略,也不足為奇。 她原本的猜想,被太皇太后一語否定,而且還透得她的擔心有些小家子氣,不過,徐循卻也并不尷尬,太皇太后的前科實在是太多了,多到她如此想實在太正常,她道,“那我就更不解了……就妾身這點腦子,說得過分點,可能連我宮里的韓女史都不如,怎么就……” “你說你不頂事,那我倒要問你了?!碧侍笏坪踉缌系叫煅写艘粏?,她呵呵一笑?!澳阏f說,孫氏的學識才具——我也不說內閣三楊、歷代狀元了,只說司禮監的王瑾、金英吧,孫氏能和他們比么?” 別看三個女眷走到外頭去,一個個的頭銜都能閃瞎人眼,三人聚在一起說話時,這對話卻是極有煙火氣息,半點也無天家氣派。身為天子之母,太后居然要淪落到和宦官比才具—— 而且結果還很讓人遺憾。 徐循被這么一問,猶豫了半晌,還是只能歉然對太后道,“也不是我褒貶娘娘,不過……” 論學識,王瑾、金英能詩能賦,論資歷,每個人都多次被皇帝派出辦差,塞北邊疆、江南商埠,每年都有不少棘手事件發生,這些宦官內侍的能力,哪里是太后一個深宮婦人能比得上的?別說她了,就連太皇太后,在徐循私心里,只怕都未必…… 太后搖了搖頭,容色平靜,“你也不必再推辭了,我明白老娘娘的意思。不論是你、是我,怕都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壓住陣腳,只奈何……” 只奈何坐到這個位置上,就必須承擔起這份工作。不管別的女官、內侍才能再高,經驗再豐富,不是這個身份,便不能享有這樣的權力。太皇太后不放心太后,要給她找幫手,她找內侍,司禮監的權力已經夠大了,再大則恐難制,找女官,女官參政這先例一開,只怕后患更是無窮……除了徐循,沒有誰有這個資格來幫忙,當然,她這個先例開了以后,日后怕也有些麻煩。但再大的麻煩,還是局限于后宮,局限于皇室這個家庭之中。只要維持從寒門選秀的制度,這種麻煩,也就是曇花一現,終究不會形成心腹大患。 兩害相權取其輕,太皇太后不是要制衡太后,留個后手免得她勢大難制,也不是對徐循信心無比,覺得她能壓住朝政……她是實在沒有第二個選擇了。如果說太后掌朝,就像是一根鴻毛壓在寶座上,那多她徐循另一根鴻毛,也比沒有要好一些。 徐循終究也明白了太皇太后的心意,她深深地嘆了口氣,也不再多爭辯什么了。 “今日以后,你們二人每日都來仁壽宮,讓王瑾給你們講講課?!碧侍笠妰蓚€小輩都不再說話,神色也十分寧靜,便也欣慰地出了一口氣,她挪動一下,靠得更直了些?!耙膊灰ε铝?,讓你們掌印,不是讓你們管頭管腳,瞎指揮內閣的事……只求你們能看懂奏章里的含義,能明白朝政的變動。勿讓這江山埋下隱患,維持這平穩局面,直到移交給皇帝——” 說到后來,她也不禁嘆了口氣,“唉,反正,拼命去做,事態如何,也只能看運氣了?!?/br> 即使盡力做出了最好的安排,但天有不測風云,這闊大的國土上將會發生什么樣的事,誰又能說得清?若是從今年起,連年旱澇個五六年的,內閣那年紀不小的三位老人,又再去世幾個的話,朝政一朝崩潰都不是沒有可能。只怕就是章皇帝復生,都沒把握能說自己可以將朝廷平穩維持到栓兒成年。 還沒接過權柄,徐循已經感受到了窒息般的壓力,想到她的所作所為,即使只是無意的一個舉措,都可能對蕓蕓眾生帶來巨大的影響,她便覺得一雙腳有千斤重,壓根都邁不出去。 ——而她還只是太后的副手而已。 她忍不住偷眼看了看太后。 太后的面色,卻是平靜如水,仿佛未曾感受到絲毫壓力,要承擔的,只是一樁很尋常的工作。 即使兩人間恩怨糾葛,關系復雜,徐循也說不上對她是討厭還是無感,但在這一刻,她的確對太后泛起了一絲敬意:不論她有多少缺點,此時此刻,起碼她還算是很有擔當。 正這樣想著,太后也轉過頭來,望著她道?!皬那暗氖?,怕要擱到一邊了……這話說來雖假,但你我二人,日后當同舟共濟、盡力而為——總不能辜負了大哥對我們的恩德?!?/br> 想到章皇帝,徐循亦是心中一凜——她不敢說自己能做到最好,但如太后所說,總是要盡力而為,起碼不能把個爛攤子交給栓兒,又或更慘,把江山在這幾年間敗掉。 遂收拾心情,對太后沉沉地點了點頭?!皬拇艘院?,自當竭盡全力,襄助娘娘?!?/br> 太后勾起唇角,伸出手來,徐循再不猶豫,也抬起手,和她擊掌三次,以此成盟。 作者有話要說:看看能發上不…… 第257章 學習 從技術上來說,太后和徐循的工作任務相當簡單,甚至就是栓兒也能勝任。大部分活計外廷都已經做好了,送上來蓋印的詔書、敕書等,都是經過翰林院草詔,內廷只需要蓋上大印便可。別說栓兒,就是剛出生的嬰孩,只要身邊有個能拿動大印的保姆,也不可能干不好如此簡單的活計。 由于太皇太后割讓掉了內廷問政的權力,現在內廷三女,每一個也都有說得上是致命的弱點。即使是換了人來掌印,其對外廷的影響力也非常有限,會送到內廷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內閣三人博弈后的結果,即使有什么利益沖突,也都被內閣自己消化完畢,還輪不到內廷來插手。是以就是這監督奏疏、審核詔書的工作,其實也不過是為了多一重保險而已,實際上經過六部、六科、內閣、司禮監等機構的重重審核把關,輪到她們揪出毛病的機會委實是不多。但話又說回來了,如果因為工作內容簡單就隨意糊弄的話,其結果就是內廷會進一步喪失權威,一步一步走下去,誰知道日后會否變成漢末、唐末時那樣,權臣、內宦隨意廢立天子,皇權旁落的情況? 內廷三女,都沒有親戚在朝中為官,外戚勢力幾乎不存在,也就談不上借用了。只能靠自己對朝政的了解、對時局的把握,甚至是個人的權威和名聲,來維持對外廷和內宦的震懾力,換句話說就是,哪怕太后和徐循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呢,也不能什么都不懂。起碼你要懂得現在朝中、天下都有什么事在發生,什么勢力在互相爭斗,什么人在冒起,又有什么隱患在醞釀之中。 不過,要學懂這些,那可就難了…… 徐循對太皇太后的安排,雖說面上服從,但一開始心里終究多少也有些嘀咕。她不曉得太后如何想,不過怎么說她也是栓兒的養母,雖說是輔佐太后吧,但一旦參政,這權威也就更足了。如是栓兒有個萬一,譬如染疫沒了,由壯兒即位的話,太后的母后皇太后之位,屆時必然受到沖擊。讓她來輔佐,是別無選擇,但這也不意味著太后能對這等隱患視而不見。 不過,等開始上學以后,這種擔憂也就漸漸地消除了,才學了兩天,徐循便痛苦地認識到,這個差使根本不是一人能勝任的,其實說白了,甚至連她和太后兩人加在一起都很勉強。 國朝官制,發展到現在已經近百年了,期間經過數次調整,有許多不成文的慣例、規矩,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體系。京官、地方官、軍官、邊官,民戶、軍戶等等制度,組成了一個極為龐大的國民體系。且不說學會如何治理了,太后和徐循連對國朝官位基本的了解都十分匱乏,她們平時聽說的基本都是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高官的名字,且不說清流、濁流的區別,各官職背后的甜苦,每省二司的職權制衡,每省各道的設置——甚至就連京里這些機構的職權和制衡,她們都是一無所知。 原因無他,這種事和她們從來也沒有關系,兩家親戚也沒有真正出來做官的,全都是領閑職。栓兒還玩升官圖,多少了解一些,可后妃乃至藩王,連這些都接觸不到,從根本上來說就斷絕了參政的可能——這也是祖訓結合了文皇帝的實際教訓,的確有助于江山的穩固。不過在現在那可就給太后親政設置了極高的障礙,讓一個三十多歲,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身體又算不上好的中年婦女來重新全盤學習這些知識,倘若就靠她自己的話,說不定等栓兒親政了,太后還學不清楚呢。 多加一個徐循,情況其實也沒好到哪里去。她們年紀到底要大些,比不上小孩子吸收得快,再說,這些官制背后的學問,亦無規律可循,不是你十分聰明就能眨眼間掌握的。即使是囫圇吞棗,把這許多講究給記在心里了,看奏章時也根本無法學以致用,只能是干瞪著眼睛,看著直打呵欠。 就舉一例子,進士某甲,二甲三十四名出身,考中了庶吉士,散館以后發為知縣,這個任命十分簡單,也未牽涉到該人的才干和政績——庶吉士留翰林院學習的三年里是出不了什么動靜的,不過,發為知縣意味著什么,這就要求看資料的人明白庶吉士不出京還有什么出路,這幾種出路又分幾等。 庶吉士散館以后,去向也是不一,不過一般都以留翰林院為上上,不論做侍講學士修史,還是加經筵官頭銜給皇帝講書,這都是入閣的通天大道,這是第一等的出路。第二等的出路便是留京在科道做事,這也算是很高的起點了,不過沒有在翰林院呆過,對將來入閣似乎也是有所妨害,一般說來都是入六科為給事中,雖然位卑,但權力重,也是出成績的好地方,至于去六部為主事,如都察院為御史,這都是較為次等的出路了,外放到外地州縣做官,哪怕上來就是知縣,但這也是接近于懲罰的貶用。 要是不懂這些,看奏章的時候也就看到一個人坐滿三年館,出去做知縣了,似乎沒什么不對的??炊瞬艜尞?,才會發覺不對,才會招來司禮監、廠衛諸部詳問究竟,要問清此人是因何被貶——倘若這某甲是自己不知死活、行事無措,因此得罪了閣老遭到壓制,那倒也罷了,若是因為朝廷中派系斗爭至此,那便要提高警惕了,朝中黨爭若到了頻頻殃及庶吉士這般清貴‘儲相’的地步,朝政必然大受影響,這樣的勢頭,必須堅決地遏制在萌芽時期。 當然,這是簡單化的說法了,在實際中,即使是得罪閣老,也要弄清緣由,內閣學士擅權、弄權并非好事,若是不聞不問,發展到最后那就很危險了。若是派系斗爭,真到了發庶吉士為知縣的程度,余下許多渠道也自然都有相應反饋,不至于這一眨眼間就給放過去了。不過,根本精神那是一樣的,你不懂,就只能依靠別人,就存在了被別人忽悠的可能,這權力——即使所剩無幾,也就根本不是你自己的了,等到栓兒親政的時候,要再收攏權力,難度勢將比現在更高,甚至也有可能就根本收攏不回來了。 這官制的學問,可謂是浩若煙海,且不說別的,只說這某甲,外放做的知縣,是上縣、中縣還是下縣,也是大有講究。局外人即使是顯貴如后妃,若無人指導,都很難弄明白這里頭的學問,而她們又怎都是女兒身,亦非正經的天子,受不得翰林院的教育,太皇太后給兩人找的教授,乃是章皇帝昔日大伴,司禮監秉筆太監王瑾,他因是章皇帝的大伴出身,在司禮監地位也很超然,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司禮監亦是如此,有王振在,王瑾不可能還和從前一樣風光無限,眼下這幾年,也就是發揮余熱,等到栓兒親政,他也可以養老退休了。 也許是從孫嬤嬤那里汲取了不少教學經驗,王瑾給兩人上課時,態度雖然尊敬,但功課上卻是半點也沒有放松,容不得太后和徐循仗著身份怠慢學習。這三天一測五天一試的,比起栓兒幾乎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徐循即使只能算是做副手撫養,也沒有輕松幾分,左支右絀、挑燈夜戰,甚至比當年選秀后學規矩時還要更辛苦幾分?!也徽f參政了,只說這觀政,也是燒腦的活計——所謂留力免得搶風頭,那都是無謂的擔心,她要害怕的是自己跟不上課程才是真。 倒是太后,到底是昔年跟隨在太皇太后身邊長大,雖然沒有刻意教育,但耳濡目染,幼時便對朝政人事有些了解,要比徐循更有些積累,兼且她興趣更足,表現得便比徐循更為從容,不過卻又不到游刃有余的地步,這兩人閑了還結成學習對子,愁眉苦臉地坐在一起玩升官圖鞏固知識,也跟著討論討論這些日子以來在仁壽宮翻閱的奏疏。 “這個于廷益,升官真快?!毙煅嗾?,不免也感慨了一句,“原來現在都是巡撫了?!?/br> 巡撫亦算是封疆大吏了,權限不小,太后道,“這個于廷益的名字我好像聽過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