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人道精神(求訂閱?。?/h1>
總結前人,實踐于今,傳于后世,這是人族偉大的天賦。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群星閃耀般的涌現出了一大批偉人。 這些人并非憑空出現,也是有著前人的根基,知識積累,代代相傳,最終厚積薄發。 孔子!孫子!老子! 三位圣人的誕生,影響后世數千年。 最令人激動的是,這三位同時代的圣人,于函谷關前聚而論道。 顧承沒有刻意為之,僅僅是保持關注,這是完全的因緣際會,機緣巧合。 人道大興之兆。 “凡人之力,如何悟道?” 目睹這場并不激烈,卻又足以震撼天地的交鋒,曉夢長長的睫毛顫動,雙眸似有一汪碧水流淌,清亮奪目。 作為大秦世界道家天宗掌門,她自從進入這個世界后,就尋到老子,跟隨這位圣人行走四方,參悟天地。 整個過程中,她與老子沒有交流。 老子從未問過她為什么跟著自己,她也從來沒有開口請教道法為何。 但他們卻能感受到,彼此對天地大道的虔誠追求。 而在追隨老子的過程中,曉夢的道法突飛猛進,可心里仍舊有揮之不散的迷霧。 直到此刻,三圣之會。 “人道傳承,最重文字,書籍更是文字大成,著書立作,傳于后世,哪怕一世不成,終有可成之日!” 眼見三圣所展示的道路不分高下,她飄然上前,開口建議。 “請圣人著書,以惠后世!” 尹喜來遲一步,聞言也發出由衷的贊同。 “好!” 孔丘、孫武、老子停戰,互視彼此,齊齊頷首。 子路、伍子胥、尹喜上前,各自奉了筆墨,曉夢則長袖一展,遞上三卷竹簡。 這是四大小世界所制的靈簡,比起紙張,它更能銘刻書寫者的精氣神。 三圣開始潑墨揮灑,一個個字落下,或精簡至極,或玄之又玄的文章,闡述的是畢生所學,畢生所求。 顧承所創造的神文,是對天地的探索,倉頡創造的文字,是對人文的傳承,此時三位圣人的立作,則是理念的追求。 上追天地,下合人道。 孔丘著《春秋》。 孫武著《孫子兵法》。 老子著《道德經》。 相比起歷史,此世的孔丘與孫武,他們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又有大起大落,更有此次盛會,彼此促進。 即便是老子,都有了新的感悟,所著作的方方面面,也更為完善。 當三本著作同成,天地隱隱轟鳴,天樞十二卷將三書的精髓納入,徐徐一震,形態轉化。 大秦世界,顧承借助百家爭鳴,開辟出天樞十二卷,每卷對應一大分支。 此世他先創神文,讓人族繼承神文,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直到此時厚積薄發,天樞十二卷終于也到了晉升的階段。 不再需要十二門一一湊齊,儒家兵家為入世成圣,道家為出世成仙。 入世成圣,出世成仙,最為看重的,就是這三方。 足矣! 當三位圣人的精髓為其所用,天樞十二卷轉化為一團火焰,與大漢龍靈頗有幾分相似,又有些像軒轅丘內供奉的薪火,包羅萬象。 “人族生來弱小,后天卻有無限可能,此為人道精神!” 顧承望著這團孕育著無限希望的火焰,露出由衷的喜悅。 他放棄先天生靈的巨大優勢,投胎轉世,正是為了這一刻。 仙武人族即便壽數漫長,能有兩百載,對于不死不滅的神明來說,也只是彈指一瞬間的事情,但人族從弱小到強大的成長與磨難,卻是神明無法體會的,人族對于點滴提升的積累,化作思想的延續,更是足以突破rou身的限制。 死亡不是結束,只要著書立作,留下種種傳承。 一世不成,還有子孫傳人。 子孫傳人不成,還有千秋萬代。 終有一日,人族能駕馭天地,突破一切限制。 這便是人道精神。 顧承參悟此法,不僅造福仙武大漢的人族眾生,讓他們有希望突破到混沌境,更是為了自身有突破天道,跳出這方天地的可能。 比起人皇訣,這種造福全族的手段,無疑更有意義。 不過凡事有利皆有弊。 人皇訣開創,以往行走諸天創出的招式與經驗,都能包容其中,與人皇劍更是天作之合,戰力提升立竿見影。 人道精神卻只是根基,吸納了孔丘、孫武和老子的所學后,還只是開始。 “去!” 所以這一刻,顧承彈指一點,火焰陡然分化萬千,沒入到在場的孔丘、孫武、老子、曉夢等人體內,也投入到四面八方,千千萬萬的人族體內。 這是反饋。 人皇為樞紐,人族眾生所悟匯聚,以人道精神整合,化作無形的力場,猶如一座籠罩穹野的大陣,反饋到每一位人族體內。 他們精神莫名一動,感到思緒清明,身體強健,即便是混吃等死的無賴,也開始反思所作所為,那些身懷抱負的,更是發憤圖強,靈感欲望同時迸發。 函谷關外,孫武和伍子胥率先告辭,入了秦境,秦君大喜,隆重接待。 正有了這兩員干將的加入,秦晉邊境,蓄勢以待的秦軍,不再等待,擂鼓開戰,直指天下第一強國大晉。 孔丘帶著子路回歸郢都,繼續輔佐楚王,貫徹他的仁德孝義,但楚吳邊境,慶忌身先士卒,再度對楚出兵,原本在壽春茍延殘喘的闔閭大軍也突然發難,吞并四方,招兵買馬,急速擴張,迅速有了三十萬大軍。 諸侯列國,全部卷入戰火之中。 即便是孔丘,也知道戰爭不可避免,大亂之中,豪杰輩出,大亂之后,方有大治。 入世文武為了天下太平之日努力,尹喜拜入老子門下,則隨之西行,教化西方之民。 曉夢最是直接,在秦川之上,以天作幕,以地作席,閉關悟道。 她所坐之處,先是萬物凋零,天地失色,然后又花草盛開,美不勝收。 生死輪回。 悟道之境。 單純的境界,她已經不遜于道家歷代先輩,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但她的心中沒有自滿,反倒是有種跳出了井底的青蛙,生出看到天地真貌的感動與持之以恒的追求。 世外確實也有爭斗,當曉夢起身,就見前方不知何時出現一位女子,周身蘊藏著一種刺破天地的劍意,正是越女 “殿下有言,我們可上蜀山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