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處之泰然(第二更求訂閱?。?/h1>
“平海王!渤海王!橋玄!” “臣在!” “統領洛陽南北禁軍,四方禁衛,拱衛原陵,凡擅近者,格殺勿論!” “是!” 顧承看著修為最深厚的三人,交予令符。 無雙七境,顧承厚積薄發,直入第三境聚曜,放眼天下,已是強者。 但如果排除他修煉的功法與玄器的威儀,無雙境真正擁有拔山超海,拿云追月的無窮偉力,還要從第四境開始。 這一重境界名星命,以本命星辰之力,領悟出本命戰技。 每人的本命戰技都有上通天地,下懾萬靈之能,效果極為強橫,又盡皆不同,哪怕風格類似,細微之處也是天差地別,方可稱為無雙。 第五境名星相,當本命戰技與本命星辰合而為一時,便可化作一尊星相,可為本命法寶,可為道家元神,可為身外化身,也可具現滅敵,威能無窮。 而第六境為合相,以人身合星相,徹底將星辰之力融入體內,不分彼此,修煉大成,舉手投足間皆有神威,稱之為巨擘(b)。 八大世家的家主,朝堂三公都是合相境修為,平海王、渤海王與橋玄更是合相巔峰,明面上大漢皇朝最強的三人。 至于最后一境,則被稱為世尊,圣仙不出,世間為尊。 墳頭草已經長高的張角就是世尊,修煉至此,初涉天地本源,再進一步,便是入圣成仙,徹底改變生命形態,壽數漫長,甚至長生久視。 搖光、靈臺、聚曜、星命、星相、合相、世尊,這便是無雙七境。 根據顧承的理解,其實就是一條將星辰之力完全收納于己用,再涉及天地本源的道路。 當然,為帝為官者,單打獨斗永遠是落于下層。 比如橋玄統領南禁赤龍衛時,世尊境的張角根本敵之不過,唯有避其鋒芒,而如果張角位于黃巾軍中,呼風喚雨,軍氣加成,那他就是當世無敵,擋者披靡! 從某種意義上看,張角確實是被仙道給坑了,為了地皇書,十數年心血付之一炬。 相比起來,橋玄雖然身經百戰,忠心耿耿,但年歲老邁,又有暗疾在身,戰力已是大降。 所幸平海王和渤海王正當壯年,又修煉八部真龍典和五帝真龍書,世尊都能一戰,身為皇族,最不可能在祖墳被挖時投敵,所以由三人鎮守原陵的正式入口,顧承最是放心。 原陵本就在洛陽皇城內,佛門以越界之法,送了外賊入內,看似正門已不重要,趕緊進去阻攔才是關鍵。 但顧承并沒有就此亂了陣腳,佛門蓄謀已久,他先機已失,這個時候迫不及待地入原陵阻攔,極可能落進敵人陷阱。 因此顧承伸手招了招,三人上前,炎龍隔絕內外,耳提面命了一番,由橋玄接過兵符,躬身退下。 緊接著,顧承又望向朝中三將:“曹cao、孫堅、劉備!” “臣在!” 三人出列,按捺住怒火與激動。 作為出身不佳,地位低下的三人而言,聽到外敵入侵原陵,要顛覆大漢,簡直是怒發沖冠。 別誤會,他們沒有忠心到這種程度,而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作為太子親自提拔上來的親信,連丹書鐵券都賜下了,如果太子倒了,那么新的上位者,會容得下他們嗎? 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朝堂根基未穩,急需證明自己的三將是最渴望出戰的,顧承也滿足他們:“你三人各領一軍,自討伐黃巾軍的部曲中抽調,隨孤出征!” “遵命!臣必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三人大喜。 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自當追隨! “殿下,此外敵入侵之際,臣等必上下一心,竭誠盡節!” 當三人退下,顧承轉向司徒楊賜,這位老者立刻拜下。 同樣的道理,在清理汝南袁氏的過程中,以弘農楊氏為首的其余七大世家,或多或少出了力,九品制度的確立,官員的大清洗,更將他們綁到了同一利益鏈上。 世家對于現在的太子已經認可,如果再換政權,焉知不會再現昔日黨錮之禍,讓世族無法當官? 所以楊賜這一刻真的化身為肱骨之臣,再非曾經作壁上觀的擺飾,務必保證太子離京期間,政通人和。 “嗯!” 顧承滿意地點頭,大手一揮,楊賜退下,只留下數人。 許諸、孫策、徐晃乃親衛,賈詡、史道人乃親隨,蔡邕乃太傅,這便是身邊的親信。 以顧承太子之尊,皇權在握,如果要收下屬,那不知有多少人會來投靠,三國中出名之輩也不在少數。 但值此敏感時刻,顧承并不盲目招收,就連東宮屬官陳群和陳宮,都有所保留,更別提其他。 “文和,原陵之變,你有何看法?” 事出突然,對于顧承而言,已經過了一個大隋世界,但對身邊之人,他們才剛剛得到消息,猶自處于晴天霹靂中。 但賈詡是例外。 方才顧承看到他詢問史道人佛門之事,雙眼神光湛然,便知他心中已有計較。 果不其然,賈詡不慌不忙:“殿下,佛門此舉是投石問路,欲令神州大亂,散布信仰,故而此次入場的,必是對殿下對大漢懷有敵意之輩,得了絕滅炎龍之法,才敢運用……” 顧承頷首:“海外仙道,還是汝南袁氏?” 如果說現在誰最恨他,那無疑是黃巾軍背后的海外仙道,和從天下頂尖世家之列跌落的汝南袁氏。 賈詡道:“海外仙道無法確定,袁氏必有人,此計是逼反,汝南袁氏倘若知道自家子弟入了原陵,犯下不赦之罪,那不反也得反了?!?/br> 袁氏經由袁術謀逆一案后,原本遍布天下的門生故吏,貶官的貶官,架空的架空。 但注意,這些人并沒有死,只是手中沒了權力。 如今剛過半載,他們的影響力猶在,如果汝南袁氏真被逼反,四夷八方又有動作,那大漢內憂外患,依舊有傾覆危機。 “在原陵危機解決之前,汝南袁氏絕不能反!” 顧承看著賈詡,又望向蔡邕:“文和,伯喈先生,你二人可愿領命,為我大漢免內憂之患?” 賈詡眼中涌現斗志,蔡邕目露堅決,齊聲道:“臣必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