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陜西路的商業格局
還有更多人要死。 這并不是趙桓能決定的,這是客觀規律。 每一個制度的改變,每一場社會的革命,都是各方勢力的角逐。 每一方勢力都代表了不同的觀點。 每一個人都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看法。 那些掌握了話語權的人,堅持用自己的看法去影響這個世界。 所以,想要保持大宋的方向一百年不動搖,在一百年之內,讓全國百姓接受某一種觀點,就必須死很多人。 這是一件無可奈何卻不得不做的事情。 這和趙桓個人的情感和喜好無關,合格的上位者,在做決策的時候,早就將個人喜好擱在一邊了。 就像這十三個商人,從另一面來說,他們對大宋有沒有貢獻? 當然有! 他們每一個人繳的稅比一般的普通人要高得多,說不定趙桓的十幾門大炮就是張慕遠繳稅的錢造的。 他們也的確養活了不少家庭。 他們甚至比那些整天無所事事,只會在街頭評頭論足、妄談道德的紙筆俠要貢獻大得多。 但是,這些依然不是他們不該死的原因。 殺人償命,本就是天經地義。 也只有他們死,才會讓更多的人知道,商業是有底線的。 商人可以上書提治國建議,但絕對不能有主政之權。 更不能有影響地方轄制的權力! 趙桓道:“張慕遠,告訴朕,是誰讓你支持遼王的?” “哈哈哈,陛下,您問了這個問題,是不是心中害怕了?” 張慕遠知道自己離死不遠了,反而突然釋懷。 趙桓平靜地看著他。 “陛下,您雖然已經立了秦國公為太子,但是,當今大宋,支持遼王的卻更多,因為遼王更容易接受我們?!?/br> 他的話一下子就說到趙桓的心坎上。 “您即便是九五之尊,依然不能改變這一點,今天,您殺掉我,明天還有千千萬萬個我?!?/br> 趙桓看著張慕遠,開口道:“沒關系,來多少殺多少,朕寧愿將腦袋從長安城擺到高昌,也要讓大宋的商人知道,自己的本分在哪里!” “不可能的,陛下,您是不可能殺掉全天下的商人的,您一邊大力扶持商業,一邊又要殺商人,這本身是一個悖論?!?/br> 趙桓依然平靜地說道:“你不懂?!?/br> 商人不可主政,這在后世不是沒有案例。 趙桓不想和張慕遠繼續深究下去,本身趙桓走的路就是一條非常孤獨的路,大概沒有什么人會理解他。 趙桓向牢門口走去,后面還傳來張慕遠的聲音:“陛下,您將與天下商人為敵,與天下人為敵,您自己一手造就了這個時代,卻又要逆天而行!” 第二天,趙桓一身普通打扮,在長安城東市場,十三個商人被押送到那里。 圍觀的百姓將道路都堵滿。 今日,長安的大宋邸報、長安快報、長安日報等報紙都刊載了這一事件。 并且將這十三個人的罪行一一列出來,引起了極大的民憤。 古代并不是犯了什么罪行都是殺頭的,還有許多其他處理方式。 例如絞刑。 但這十三個人絕對不是絞刑,也不僅僅是殺頭,更是要示眾。 中午,人群中沒有這十三個人的家屬。 他們被流放的被流放,自殺的自殺。 往日家財萬貫,轉眼過眼云煙。 那些曾經受過他們好的人,也在事發之后,和他們劃清了界限。 趙桓在人群中冷酷無情看著十三顆腦袋落在地上。 他心中有一種踏實感。 下午,邸報和各大報紙都賣空了。 關于那些罪名,被筆墨重彩描述了一番。 皇帝以雷霆的手段,在長安城殺了十三個頂級大富商之后,在陜西路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從上至下,從長安城到興慶府的鐵路建設被重新整頓。 一時間,民間似乎十分振奮。 但不知為何,趙桓感受到不到振奮。 一種惆悵和焦慮涌上心頭。 在新政的第十四個年頭,崛起的商人勢力,比他想象的還要瘋狂。 到目前為止,其實大宋依然以農村為主,絕大多數人口都還在農村。 嚴格意義來說,大宋依然還是只是農業大國。 至少還需要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大宋才能真正脫胎換骨。 長安街頭恢復了往常的秩序,十三大富商被處決,從表面看來似乎并沒有對長安城造成打擊。 朝廷將他們的資產全部接受了回來,然后派人維持。 雖然朝廷的人效率低,但也勉強支撐著。 后面的事情,就出現兩派爭論了。 長安知府劉志遠認為,朝廷應當將這些資產售賣給另一批富商,讓他們接手,才能保證這批龐大資產的正常運轉。 畢竟,十三富商的商社關乎長安民生,牽連甚廣。 朝廷是沒有能力來經營如此繁雜的商社的。 例如長安新貴薛東來,糧食起家的李尋清。 這些人資金雄厚,且各自已經有一套成熟的商社運作系統,將十三富商剩余的資產專賣給他們是最適合不過的。 但提點刑獄司使張渚則不這么認為,他覺得這樣做只會讓陜西路的財富更加集中,與皇帝的《經濟論》有很大的違背之處。 他認為,應該由皇家商社全盤接手,一來是官府好控制,二來也防止了陜西路某些商人趁勢坐大的風險。 關于這個問題,陜西路的大佬們爭論了好幾天。 這背后自然是有各自的利益關系的。 例如劉志遠便和薛東來這些人走得很近,他自然是希望借此機會扶持薛東來。 例如張渚,他身份比較特殊,屬于司法系統,歸督察院管轄,行使的是司法權,且是對官府人員的司法權。 平時與民間民生接觸甚少,且他是從洛陽調過來的,在陜西路民間并無甚扶持勢力。 相反,因為是監督官府人員,所以在官府內部倒是有不少親信,在陜西路的皇家商社有不少人脈。 他自然是偏向于皇家商社的。 這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的說法都沒有錯,就等著趙桓親自來下決斷了。 這一日,趙桓將薛東來喚到行宮,他要與薛東來這種新政下的新貴議論議論,了解這種人是如何想的。 是否,都和張慕遠一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