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節
我去鄉下插隊做知青,是相應國家號召。丈夫犧牲以后,我考上大學回來也是響應國家未來需要人才建設國家。你呢,當年知青下鄉,你去了兩年,就要死要活的讓你媽提前退休把工作讓給你然后讓你回城了。 你怕吃苦,不愿意在農村插隊,沒有什么??赡愠靶r民,嘲笑軍人,我就不能忍,沒有一腳踩死你,就已經是我善良?!?/br> 楊清的一席話,聲音不低不高,剛剛好。周圍的所有人都聽的清清楚楚。 一群人圍著姜茶就說起來: “女同志,你這種思想可要不得,得改?!?/br> “同志,你呀,思想有問題,得再改造?!?/br> “同志,只知道享福愛美,瞧不起農民是不對的?!?/br> “……” 一群人圍著姜茶指指點點,教育她怎么做人。 楊清趁機帶著四個孩子走人,被圍在中間的姜茶一直盯著楊清的動作,見她走人,生氣的跺跺腳。 臉上流露出來憤慨的表情被一位阿姨看見,又教育了她半天,說她不服氣,說她不應該這樣。 離開的楊清干脆下樓,去買布料,買一些其他的物品,等下再上來買電風扇。 “小嬸,百貨商場比咱老家的供銷社大很多?!毙√烊A上下樓都在東張西望,怎么也看不夠似的。 “肯定的呀,這是首都,是全國的文化.政.治.中心。比老家好才是對的,不過再過些年,等咱們國家發展的更好一些,老家也會很好。好了,我們先下去買布料,買家里需要的日用品?!?/br> 牽著小家伙的手下樓。 一通買買買,運到三輪車上,“天亮,你大一些,帶著meimei守在車子邊,小嬸再上去買風扇,別急哈!” 龐天亮牽緊meimei,站立在車邊,“小嬸,放心吧,我一定看好咱家的東西?!?/br> 楊清上去的時候 ,買了兩臺電風扇,上面的一位售貨員,幫忙一起搬下來。 放好電風扇,楊清拎著背簍一個人再進去了一趟,里面裝了孩子們吃的零嘴還有明天要帶回娘家的禮品,以及幾瓶油,以及一些物品。 “走,回家?!?/br> 楊清騎上車,四個孩子也坐穩當。路上,楊清騎的不快,幾個孩子也看著兩邊的建筑,行人嘻嘻哈哈的說著他們看到的感興趣的人和物。 回到家里,卸貨完,楊清又送還三輪車才回家。 回到家里,老大天亮在家里清理買回家的物品,一樣樣的按照小嬸的儲藏習慣放好。 那邊,姜茶回到娘家,一陣哀嚎,可惜家里沒有人,除了讀書放假的孩子,其余的成年人全部去廠里上班,還有她媽出去買東西,沒有回家。 她對著侄子侄女們一陣嚷嚷,又開著門,坐在寬闊的屋檐下,對著院子里大聲說,“人家楊清是大學生,現在出息了,瞧不起我們這些窮工人……” 他們居住的是一處大雜院,前后連著好多戶人家。 退休的,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此時都在家里休息,離的近的人家,就聽到了西廂姜家姜茶的酸言酸語。 退休在家的東廂的趙家老兩口,還有退休的楊清的母親都在家里。聽到那一聲比一聲高的酸言酸語,都皺起眉頭。 楊母忍不住走了出去,楊家住的是正房三間,加一間的靠東廂的耳房,一共四間屋子,耳房要小一些。 姜家是西廂靠近倒座房那邊的兩間,兩間房被隔斷成四間房,家里擠擠擦擦的住了八口人。 楊母與孫子孫女在家里,她走出去,三兩步走到姜家門口, 拍著姜家的門板,站在屋檐下問,“小茶,你胡說什么,我家小清什么時候瞧不起工人 。我們一家的工人,她會瞧不起工人,你別污蔑我家小清。我再聽你說一次,我可不客氣,別怪我做長輩的撕你的嘴?!?/br> 楊母潑辣是出了名的,用力拍打幾下姜家的門板,還用腳踢了幾腳姜家放在門口的板凳。 那是一點都不客氣。 橫眉怒目,嚇的姜茶也不敢再說,伸手輕輕拍拍自己的嘴,小聲的狡辯,“嬸子,我就是隨口說的,您別太在意?!?/br> 楊母叉著腰站在門口,大聲的喊,“隨口說的,那我隨口說你作風有問題,行不行?你說啊,行不?飯好吃,話不能亂說?!?/br> 楊母心善,但不是對所有人心善。對于姜家以及眼前的姜茶,她就善不起來。 噠噠的走回去,邊走邊說,“見不得人好吧,我家小清可是大學生,是烈屬,品德高尚著呢?!?/br> 楊母回家看到幾個孫子孫女,又想起放假還不回來的閨女。 唉聲嘆氣,“小軍,你大姑咋還不回來?” 帶著弟弟meimei們玩的小軍,望一眼蔫頭耷腦的奶奶,“奶,你別急,我大姑過段時間肯定回來。大姑是不是回盼盼她老家去了?” “啊,也是啊,可能是吧,你大姑怎么也不說一聲???啊,不對啊,剛才那姜茶說你大姑,肯定是今兒昨兒最近見過的呀,她在京城沒有出去???” 楊母馬上想到了問題。 “那可能是大姑才回來,你得等她緩緩休息休息再來唄!出趟遠門,回來不得休整幾天???” 小軍安慰著奶奶,其實他也不確定大姑是不是出了遠門才回來。 他就是順毛捋,安慰奶奶。 但也擔心著。大姑怎么還不回家報下道,爺奶最近念叨的越發頻繁了。 楊清家里 幾個孩子收拾好,乖乖的坐在書房學習,幾人共用一個電風扇,放的遠遠的,開最中檔風,微風習習,孩子們沒有那么熱了。 房間里,她自己接著翻譯文稿。邊上放的大多是一些資料。 天亮教弟弟meimei們學習一小時,然后自己學習兩個小時。 四個孩子,四套書桌,身后一臺電風扇呼呼的搖頭吹拂著四人。 當晚,晚飯以后,楊清帶著幾塊布料,還有孩子們的尺寸。一份小禮物,去了跨院隔壁的大院。 “金嬸子,在家沒?”朝著金嬸子家里走。 “在呢,小楊,進屋進屋?!苯饗鹱映吨らT喊。 身邊的兒媳婦,努努嘴小聲的問,“媽,是跨院的那位吧?” 金嬸子瞄一眼兒媳婦,撇眼說,“可不,別問了,等下也別亂說瞎話?!?/br> 自家這二貨,心不壞,但一張嘴巴沒有把門的,也不動腦子,有時候說起話來就是一個大型的車禍現場。 常常得罪人,糟心的很。 “哦,知道,媽,我保證不說話?!倍泝合?,還做了一個封嘴的動作。 金嬸子一大家子都坐在堂屋,堂屋的大門掛著紗網。夜晚的涼風能吹進來,還不用擔心蚊子。 楊清走進去,一群孩子被趕到隔壁房間去玩,幾個大人坐在一起,金嬸子起身熱情的拉著楊清,笑瞇瞇的問,“小楊,這是有事吧?” “嗯,金嬸子,我聽周圍的人說,都說您以前是老裁縫,衣服做的好。我家里什么情況您是知道的,最近東挪西借的,湊了一些布票。上午去了一趟百貨大樓,買了一些料子,想請您幫忙做幾套衣服?!?/br> 金嬸子一聽高興啊,有生意上門,她的手藝不是她自吹,絕對杠杠的。 退休以后,一直在家里,也沒事做,附近的人家都是她們自己做衣服,誰舍得花錢或者用實用的物件來找她做衣服。 頓時嘴角都快咧去了后腦勺,“哎呀,沒問題,沒問題,我正好天天在家帶孩子,也沒啥事。小楊啊,你也放假了,怎么不自己做?” 楊清笑笑,“金嬸子,我家里孩子多,開銷大,又在讀書國家給大學生的那點補貼,就剛剛夠我自己花銷,最多緊巴巴的過能夠我們母女的。 幾個侄子一來,沒有房子住。租房子也不是個長久的事,用我丈夫留下來的所有錢,買了房子,手中也沒有了啥錢。 就干脆把放假的時間利用起來,寫了一個小說在報紙上連載。為了寫好小說,也很忙 ,天天查資料,還有寫稿子,確實沒有時間給孩子們做衣服。 之前就聽街坊四鄰說,您手藝好。只能求上門來,找您幫幫手,您放心,費用肯定不會少您的?!?/br> 楊清從帶來的竹籃子中拿出來幾塊布料,上面都貼著紙條,上面畫的有圖,還有孩子的尺寸。 第112章 回城知青(02) 金嬸子家里的人都驚奇的望著眼前的小楊同志。 二貨兒媳還沒有忍住, 略微結巴的問,“小楊,你還會寫小說呢?” “寫小說不難,多看看書, 再多查一些資料, 把自己心中想要寫的故事,按照自己心中所想一點點的填滿, 寫出來就行?!睏钋鍥]有刻意的謙虛, 也沒有故意炫耀,語氣淡淡,但很真誠。 “那寫小說掙錢嗎?”二貨兒媳不關心怎么寫的出來, 就關心掙錢不。 “寫的好, 比一般上班掙的多一點。但寫作不是像上班一樣, 能一直寫下去。有靈感的時候, 可能能寫一年,兩年,五年,可沒有靈感的時候, 也許是十年二十年沒得寫。 我也就是現在讀書的時候,時間松散些,加上家里沒有收入, 需要這份補貼,才憋出來一些。等上班以后, 忙碌起來, 還是以上班為主。寫小說沒有上班穩定?!?/br> 楊清解釋的很清楚, 可不想金嬸子的兒媳突發奇想的到時候在家里折騰寫什么小說。 到時候折騰金家人, 那時候她罪過可就大了。 “對對對, 小楊是大學生,讀的書多,才能寫小說。那玩意兒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什么人都能寫。 好了,小楊是來做衣服的 ,我們說這個?!苯饗鹱于s緊打斷二貨兒媳的腦洞,生怕她也起這個心思。 二貨是什么學歷,有多少文化,她可是一清二楚。腦子里全是漿糊,指望她寫小說掙錢,還不如殺了她來的更簡單。 二貨腦洞清奇,常常搞一些讓家里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搞的家里人都怕了她,雖然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也怪折騰人的。 “對,嬸子您瞧瞧,我自己畫了衣服的款式,您看您能做出來嗎?” 金嬸子拿著一張畫好的圖,仔細瞧起來,“畫的真好,不復雜能做,還怪好看的?!?/br> 衣服的款式,都是在現有的衣服款式上做了一點點的改動,就那么一點點的改動,整體的改變卻很大。 時尚了許多,能改變穿衣服人的氣質。 “我自己做了一點點改動,也不知道做出來效果怎么樣。對了,嬸子,咱附近有哪位嬸子嫂子做的千層底布鞋好穿?” “你還要做布鞋???人還真有,就是隔壁院住的尹大姐,她是祖傳的手藝,祖上還有人以前是給宮里的娘娘們做鞋子的。 那布鞋不但做的好穿還好看,精致的。還有那前朝時的鑲嵌珍珠寶石的鞋子,她都能會做。還做的特別的好,找她準沒錯?!?/br> “真的呀,那尹嬸子有空做嗎?我家不只是需要做孩子們的 ,還有老人的,我自己在家里時也喜歡穿布鞋。如果可以的話 ,我想多做些?!?/br> 楊清心里一喜,有這樣的手藝的人,再過十年二十年,很難再找到。她正好趁這幾年,多做一些,各種碼子的,男女的,都做一些。 即便這一世穿不完,存著以后在別的世界也可以穿。不管是在什么世界,布鞋都不受限制,都可以穿。 “走,好啊,我帶你去隔壁院找尹大姐?!苯饗鹱佑X得眼前的小楊真是個爽快人,不拖泥帶水,也不扭扭捏捏,也好說話。 “行,先去與尹嬸子打個招呼?!?/br> 一個小時后,才從尹嬸子家里出來。三方人都各自高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