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貪婪的胃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戰場的形勢風云變幻,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整個歐洲大地烽煙遍地,炮火的硝煙充斥著這個世界工業繁華的中心地帶 一戰中的歐洲參戰國,幾乎所有的君主都是親戚,往上論不出兩代就肯定是一家子。 但是這個時候民族國家已經覺醒,再加上工業革命和貿易全球化,什么文明道德都得靠邊站,爭奪列強霸權才是認真的。 總的來看,這個時候的實力對比是英國世界第一,十九世紀的主題就是英國統治全世界,但是隨著德國和美國的崛起,英國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戰。 排第二的就是德國,這個民族骨子里就有一股勁,一股一定要當世界老大的勁,特別是德皇威廉二世就是瘋的,對戰爭和擴張的狂熱,但凡有點理智的人都害怕。 剩下的國家跟他倆比都不能提,所以只能選擇是繼續跟著現任大哥混,還是搞投機主義趁早投靠未來的老大德國。 一戰爆發之前的白熱化軍事競賽中,這些歐洲強國之間,就已經在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上,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角逐。 歐洲列強為了自保都不得不選擇自己的陣營,于是,就誕生了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派別。 協約國包括英國、法國、俄國、塞爾維亞,戰爭打響之后又加入了意大利、羅馬尼亞、希臘等等,就連華夏大地的北洋政府也審時度勢加入了協約國。 而同盟國則是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當然你別看這有四個國家,除了德國之外另外三個都很廢柴,可以理解為德國對抗全世界。 最要命的還是德國已經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并且已經開始建立強大海軍艦隊,對英國的制海霸權發起挑戰。 所以奧匈帝國這幾個小兄弟都想靠著德國的強大來給自己翻盤,于是就形成了這么一個隊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 大戰爆發后,德軍擔任主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 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御,向法心臟地區進軍。 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 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回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作戰,發生了一連串激烈的戰事。 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 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德軍失利。 這是德國豬隊友拖累自己的明顯例子,戰爭開始不久,歐洲病夫奧匈帝國就開始掉鏈子,頻繁地需要德國幫他擦屁股。 德國還有一名豬隊友,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尤其喜愛打善良戰爭的意大利,這些豬隊友拉后腿真是夠夠的,十分之給力。 德皇威廉二世選擇盟友的眼力真的不怎么樣,總共這幾個小兄弟,兩個都是奇葩級別的。 加上德國正在全力拉攏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下子要背上三個拖油瓶打仗,可見這個戰爭打的如何艱難。 德國面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德國人毫不猶豫的將40萬名大洋帝國終身苦役武裝起來,投入到正面戰場消耗之中,并且迅速取得了巨大戰果。 40萬武裝起來的終身苦役不斷地沖擊沙俄軍隊的陣線,傷亡慘重的同時,也極大地消耗了對方的戰斗力。 等到德國陸軍部隊出場,勝利的天平已經向德國傾斜,再也沒有什么疑問。 國際上 根據大洋帝國和俄國的同盟條約,大洋帝國被迫于1914年8月6日對德國宣戰,并且付諸了行動。 大洋帝國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7日占領了德國控制下的青島港,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并且逐一控制了德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和島嶼。 包括德屬新幾內亞,包括威廉皇帝領地俾斯麥群島、德屬所羅門群島、布干維爾群島等。 其政區還包括;瑙魯 德屬馬紹爾群島。 德屬薩摩亞 加羅林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帕勞 馬里亞納群島 大洋帝國瘋狂的搜刮行動,一直持續到1915年3月,才算把這些全部吞進腹中,在整個的亞洲地區,從東亞到南亞,然后再到西亞。 大洋帝國的兵鋒所向無敵,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算的上是勝利的游行,正規的戰爭幾乎一場沒打,德國人乖乖的繳械投降。 在西亞 奧斯曼帝國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 在這一階段,英德兩國海軍的海上軍事行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颂m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軍隊的后備兵員和后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 英法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御,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 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 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后打敗英法。 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 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于5月初對俄國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 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意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 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占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 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對英法聯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面對這樣的戰局,德國悍然侵入了沙俄的領土,為了執行和俄國的盟約,還有沙俄盟友迫切的支援要求,大洋帝國開始向海參崴港調動軍隊。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表現是讓人蛋痛的。 從1915年3月開始; 大洋帝國陸軍以一個月一個營的規模,速度緩慢的向俄國海參崴港調動軍隊,和之前雷厲風行占領德國領地動作完全兩樣,好像突然慢了八拍。 一直到六月份,抵達俄國海參崴港的大洋帝國軍隊總數不足兩千人,這樣的效率,這樣的速度,恐怕到戰爭結束,一個師團也調不上來。 至于歐洲方面,對于英法盟國要求的支援,大洋帝國分三批運送了75萬赴歐勞工,用以支持盟國在歐洲的殘酷戰爭。 英法等盟國二話不說,直接把這些歐洲勞工填入了戰場最前線,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傷亡殆盡,再也沒有下文。 大洋帝國弱弱的抗議了兩次,然后就渺無音訊了。 按照帝國皇帝羅霖的話說; 這是一場令人痛心的悲劇,在歐洲,我們的盟友正面臨著德國侵略者的殘酷進攻,他們忍受著巨大犧牲爭取勝利,這種輕率的行為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諒。 大洋帝國將會繼續為這場戰爭作出貢獻,赴歐勞工付出的鮮血和生命必將銘記,他們的鮮血不會白流。 讓我們同心協力,共同抗擊德國侵略者稱霸全世界的企圖,并且為此而繼續努力。 然后,再無下文。 也許到戰爭勝利的時候,這一幕會被重新提起來,成為國家間討價還價的籌碼,也許有的人無法忍受這種行為,然而它事實存在。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最重,整整一代的年輕人倒在戰場上,他們獲得的戰爭賠償也最豐厚,這就是嚴酷事實。 幾百萬年輕的生命換來國家間的交易,內幕實在不能言語,這就是世界冷冰冰的現實,也是這個時代弱rou強食的主旋律。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后,德國分裂了,奧匈帝國崩潰了,奧斯曼帝國崩潰了,犧牲了上千萬人生命,他們找誰說理去? 世界大戰爆發之后,歐洲強國人員和裝備的損失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著,唯一沒有入場強大的力量,就是處于溫暖南亞的大洋帝國,這是一支可以左右世界戰爭的決定性力量。 然而,令人蛋疼的是; 大洋帝國是基于和沙俄的盟約參戰,只負責保衛沙俄的領土不受侵略,目前也僅僅對德國宣戰,而沒有對其他國家宣戰。 造成目前尷尬局面的原因,在與大洋帝國和英法兩國沒有盟約,自然沒義務派兵參戰,只能赴歐洲的勞工。 目的是替換下歐洲的青年人,讓他們上戰場去作戰,幫助他們在后方參與工業生產,維持協約國的戰爭潛力,支持前方的戰線作戰。 英法兩國把這些赴歐勞工,當做炮灰派上戰場消耗掉了,現在太洋帝國不說什么,等到戰后一定會找英法兩國好好的說道說道。 沒有這樣做事的: 這些終身苦役只是勞工,英法兩國卻把他們派到戰場上丟了性命,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根據國際盟約的責任劃分,大洋帝國沒有義務派兵到歐洲參戰,充其量派兵到德國和沙俄對峙的東線戰場,防御地僅限于沙俄邊境,而不能越境參戰,因為那屬于侵略范疇。 所以,即便歐洲的英法等國強烈的要求,大洋帝國也是動作慢三拍的行動,一點兒著急的樣子都沒有。 歐洲已經急得火上房了,戰爭截止到目前為止,戰場上傷亡已經超過了350萬,法國承擔了最大的傷亡損失,其他各國在德國人的瘋狂進攻下,同樣的損失慘重。 這時候,不得不求到大洋帝國的門上,放下身段來談條件。 英法俄等歐洲強國知道; 大洋帝國皇帝羅霖陛下又犯老毛病了,如果不填滿他貪婪的胃口,休想讓大洋帝國出一兵一卒,更別指望他做更大的貢獻。 而要填滿大洋帝國貪婪的胃口,那必然是血淋淋的割rou,絕不會輕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