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偷雞成功
1908年,滿清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溥儀繼位,即末代宣統皇帝,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 1911年5月,清廷組成由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這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于革命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急派新軍入川鎮壓。 10月,革命派于湖北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后紛紛宣布獨立,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并統領清軍。 袁世凱一方面用強大的北洋軍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于南京宣布立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 清朝滅亡至此,中華大地開啟了民國的新紀元。 對于這一切,處于南洋地區的大洋帝國皇帝羅霖禁言旁觀,并且主動把控制的東三省和臺灣地區主權,正式交回給中華民國,以示自己的清白。 他害怕一個做的不好,遭受到超時空的降維打擊,直接把大洋帝國給抹去了。 沒有人為的干預,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發生在歐洲巴爾干半島的第一次戰爭無法避免,歐洲巴爾干地區再次籠罩的戰火中。 由于“巴爾干同盟”向奧斯曼帝國提出領土要求,希望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完全自治權的要求,遭到奧斯曼帝國拒絕。 在沙皇俄國支持下,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正式爆發。 巴爾干同盟四國有了大國的支持,于1912年10月9日對土耳其宣戰,經過激戰,塞、門兩軍進占馬其頓和亞得里亞海沿岸。 保軍控制伊斯坦布爾以西地區大片土地,希軍進占愛琴海諸島,各國都有豐厚的收獲。 奧斯曼帝國軍隊敗退到埃迪爾內、斯庫臺等地區,默默地舔舐身上的傷口,這就是腐朽帝國的悲哀,強國打不過,小國聯合起來也打不過,只能任人宰割。 1912年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請求歐洲列強進行和平調停,參戰各方于19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條約》。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宣告結束,戰敗國土耳其喪失了在歐洲的絕大部分領土,勢力進一步的萎縮。 對于國際和平調停,是不是有很熟悉的感覺? 在這個時代,接受國際和平調停最多的國家,除了奧斯曼帝國就是滿清帝國,同樣是一根藤上的兩個苦瓜,誰也別笑話誰。 疆域廣袤的滿清帝國成為了歷史,依然在苦苦掙扎的奧斯曼帝國為時不遠,依然吊著最后一口氣,維持著老朽帝國的尊嚴,這樣的零刀碎剮,是最痛苦不堪的。 在歐洲 宣布戰爭結束的《倫敦條約》剛剛簽署,筆墨未干,組成巴爾干聯盟的幾個國家,因為領土分配不均,再度引發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為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埋下伏筆。 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就馬其頓的統治權產生分歧,雙方的裂痕不可彌補,關系很快走到了破裂。 保加利亞認為與奧斯曼帝國作戰中他們出力最多,理所應當多分土地,其他幾個巴爾干小國絕不同意,堅決要求保加利亞把占領土地拿出來分享。 誰愿意把吞下的土地再吐出來呢? 領土爭端永遠是國家間戰爭的最大主題,在巴爾干這片土地上,因為歷史原因民族互相交融,各民族形成一團亂麻的局勢。 剪不斷,理還亂。 這種巴爾干地區領土爭端無關乎正義,也無關乎真理,純粹是弱rou強食的叢林法則,誰更強大,就能搶到更多的資源和土地。 保加利亞國內傾向占領整個馬其頓,因此無法和塞爾維亞談攏。 而塞爾維亞由于未得到通往亞得里亞海的出???,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亞,劃出馬其頓的一部分作為補償,這個要求遭到了斷然拒絕。 希臘要求占有馬其頓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參加同盟的羅馬尼亞則要求占有南多布羅加,要是滿足這些國家的胃口,保加利亞這場戰爭就算白打了,犧牲的士兵和付出的一切都付諸東流。 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小性子又特別烈,丁點兒讓步都不愿意,都是一言不合就開干的暴脾氣,符合東斯拉夫人的性格。 這些地名看起來很繁瑣,其實都是屁大點的地方,頂多相當于小縣城大小,小的甚至只有小村鎮大小,剛剛獨立不久的歐洲巴爾干各國,互相之間人頭打成狗腦子,爭的臉紅脖子粗。 這一次,以占據領土數量最多的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黑山、羅馬尼亞和奧斯曼帝國為另一方,再次暴發了激烈的戰爭。 這就是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你沒有看錯,原來的敵人奧斯曼帝國現在變成了盟友,拿起槍桿共同對付保加利亞,激烈而殘酷的戰爭再次開啟……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秘密訂立反保同盟,羅馬尼亞隨即加入,保加利亞方面,奧匈帝國答應給予貸款,并保證它的領土完整。 1913年6月29日,在德奧的煽動下,自恃強大的保加利亞先發制人,突然向塞爾維亞和希臘發動進攻。 不久,羅馬尼亞和門的內哥羅兩國相繼參戰,加入塞爾維亞一方,而奧斯曼帝國也欲乘機收復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亞發動進攻。 保加利亞軍隊四面受敵,在戰場上屢攻受挫,全線敗退。 奧匈帝國曾準備進攻塞爾維亞,來援助保加利亞,但德國考慮到發動一場世界大戰的軍事準備尚未完成,拒絕支持奧匈的軍事行動。 這樣,保加利亞就完全被孤立了。 7月29日,在四面受敵的困境下,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一世被迫求和。 8月10日,保加利亞與塞、希、門、羅四國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被迫同意馬其頓由塞爾維亞、希臘瓜分,塞爾維亞得到了華達馬其頓,包括今天的比托拉和科索沃等地。 希臘得到了愛琴海馬其頓,其范圍包括了今天的塞薩洛尼基及馬其頓南部(包括薩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島。 戰敗國保加利亞,則得到皮林馬其頓,但保加利亞在戰爭中失掉了在1912年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大部份所得的土地,將色雷斯的大部分割讓給希臘,南多布羅加割讓給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也分得少量領土,羅馬尼亞則得到了北多布羅加。 9月29日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簽訂《伊斯坦布爾條約》,將東色雷斯和亞得里亞堡交還給奧斯曼帝國。 這些國家爭了無數年,打了兩場激烈戰爭,所有的爭議領土加在一起抵不上黎巴嫩地區,四個國家爭搶兩萬五千平方公里的馬其頓地區,把這塊地盤劃分得更加細碎。 這時候,溫暖的南洋地區傳來驚人消息,再次占據世界各國報紙的頭版頭條。 1913年12月8日,阿曼帝國賽義德王朝突然與大洋帝國簽訂《馬尼拉協議》,將巴基斯坦北部瓜達爾地區和波斯灣沿岸麥納麥地區這兩片廣袤的土地,共約二十多萬平方公里,以2200萬銀洋價格,出售給大洋帝國。 這個消息一出,世界各國驚掉了眼球,這是啥cao作? 波斯灣沿岸麥納麥地區和瓜達爾地區,自1792年即屬阿曼王國,阿曼王國是西亞為數不多的獨立王國,歷史上也曾經闊過。 根據阿曼帝國賽義德王朝史載,蘇丹哈邁德1792年離世后,其伯父蘇爾坦乘君主怠政而控制全國,執政11載,將阿曼締造為北至波斯灣、東到印度和西到東非的貿易中心,是一個強盛的阿拉伯帝國。 自此,麥納麥地區和瓜達爾地區跟隨著賽義德王朝,經歷了阿曼地跨西亞和東非的鼎盛,亦經歷了同東非桑給巴爾的分治和英殖民者的蹂躪。 一直到阿拉伯半島迎來新的主人,強盛而又侵略性十足的大洋帝國。 祖輩在這里生活的阿曼帝國賽義德王朝,迎來了新的鄰居,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壯漢。 時間推移,隨著也門地區、沙特地區、科威特地區還有敘利亞和黎巴嫩地區,一個接一個地落入大洋帝國的囊中,在阿拉伯半島上的國家越來越少。 就像脖子上懸著一把利刃,賽義德王朝的危機感也越來越重,恐懼到了極處。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賽義德王朝十分清楚。 他們害怕成為大洋帝國下一個侵吞的目標,被這個侵略性十足的帝國一口吞下肚子,連個渣子都不剩下來。 事實上,羅霖確實有這個計劃,因為這片地區蘊含了豐富的石油資源,這都是戰略性的資源,必須要拿在手里。 阿曼帝國賽義德王朝在恐懼中做出了明智選擇,將麥拉麥地區向南,包括卡塔爾,阿布扎比、迪拜、哈伊馬角地區后市阿聯酋長國,包括蘇哈爾、富查伊拉地區全部出售給了大洋帝國。 這里包含波斯灣富含石油資源的所有地區,被大洋帝國全部拿下,并且掌握了波斯灣通道,將這塊地區穩穩的納入帝國的版圖。 大洋帝國皇帝羅霖,在御書房里對著地圖用手一劃,就把阿曼帝國賽義德王朝一多半地區劃入囊中。 與此同時,將領土上的全部異族人口遷入阿曼,還附送了不少敘利亞人口,讓其平靜無波的成為大洋帝國固有領土,神圣不可侵犯。 為了避免吃相難看,大洋帝國做出了金錢補償,這種慷慨的行為,令阿曼帝國賽義德王朝欣喜萬分; 都做好了白送的準備,竟然還有錢拿,大洋帝國可真是講究。 其實,拿出金錢來贖買,大洋帝國皇帝羅霖純粹是為了避免日后的領土爭端,領土的協議和具體的劃分,詳細的都寫在條約里,沒有半點含糊之處。 這一點,是跟精明的美國人學的,現在花了點小錢,以后可是省下大麻煩,領土主權劃分國際公認的沒毛病。 完全是花錢買下來的領土,一個愿買一個愿賣,再過1000年都是理直氣壯。 至于里面什么黑暗的彎彎繞,誰能說得清呢? 阿曼帝國賽義德王朝長舒了一口氣,終于喂飽了這個整日覬覦自己的怪蜀叔,可以放下一顆心了,能夠睡個安穩覺了。 對于這筆交易,國際上褒貶不一,英國《泰晤士報》不無醋意地寫道; 這一次,軟弱的阿曼當權者再次讓那個貪婪的暴君得手,他們表現的像個毫無抗拒的女人,任由對方在自己身體上施為。 從東亞到南亞,再到西亞,大洋帝國的陰影籠罩著整個亞洲,他們一手拿著刀槍,一手拿著厚厚的鈔票,在這片廣闊無垠的大地上肆意妄為,卻總能夠得手。 這種情況令人困惑,我們想問一聲,沉睡的華夏龍到底醒了沒有? 御書房里 大洋帝國皇帝羅霖放下了英國《泰晤士報》,舒爽的伸了個懶腰,嘴里罵了句臟話; “狗日的,怎么哪里都有你,太平洋都沒有你管的寬。 行,英國《泰晤士報》是吧 趕明兒安排下面的人把這家報社收購了,所有的記者全部開除,一個都不留用,新聞全行業封殺,都給我到艦隊街上賣屁股去,我看你還困惑不困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