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篇 第兩百三十章 蘇秦說六國(上)
被打入大牢的公子虔等人和歷史上一樣被贏駟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了,而贏駟也完成了對商鞅表面的承諾為他報了仇,此時的李宏名可以看出了這贏駟這位帝王的無恥,可以說是他一步步將公子虔等人推進了深淵的,而他卻在臺面上當著他認為的好人。 可以說因為商鞅贏駟對外來投靠的大臣非常的延誤,這里就會問按照道理來說宇文氏可以說也是外來投靠的大臣,為什么贏氏對宇文氏如此的放心那,因為宇文氏可以說和秦國最偉大的君主穆公有關,而當時穆公因為沒有發現宇文氏的才能而非常的后悔,所以留下祖訓如果宇文氏要在秦國出仕定要以禮相待。 結果宇文士及帶著族人來了,果然靈公很好的貫徹了先祖的要求,結果秦國果然得到了宇文氏的真心幫助,而經過幾代人的宇文氏已經不能算是外族了,應該算是秦國土生土長的士大夫階級,而宇文復又為了救贏駟的爺爺忍辱負重,而宇文明可以算是孝公的兄弟,這樣的關系怎么能讓嬴駟討厭那,雖然他疏遠外族大臣,但是對宇文氏是恨不起來的。 說道外族投靠的的大臣不得不說的是蘇秦,這位身掛六國相印的船期人物得到了宇文明的推崇,雖然贏駟極其厭惡外臣還是帶著性子接見了他,這里來說說蘇秦的生平,蘇秦家里以務農為生。早年到齊國求學,拜鬼谷子為師,與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學成后,外出游歷多年,窮困潦倒,狼狽而回。家人都私下譏笑他不治生產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蘇秦甚感慚愧,于是閉門不出,遍觀所藏之書,感嘆道:“從師受教,埋頭攻讀,卻不能換來榮華富貴,讀再多書又有什么用呢?!庇谑钦业健吨軙幏?,伏案鉆研。 自認為學業有成的蘇秦,首先想到的是報效母國。于是,他興沖沖地去游說姬扁。結果因姬扁君臣熟知這枚“土鱉”不堪的過往;加之東周公司前景黯淡,姬扁君臣自感無力扭虧為盈,索性茍且度日,對富國強兵之術不感興趣??諔褠蹏鵁岢赖奶K秦碰了一個大釘子。 其實姬扁就是個奇葩,如果他知道蘇秦有本事在無任何先天條件的情況下聯合了六國來對付強大的秦國,那他估計就不會這樣得過且過了,如果讓蘇秦拼一把,說不定周朝也能統一天下,可惜已經氣數將盡的周氏沒有把蘇秦這位成功的外交家挽留住。 好在蘇秦是一個“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人。他迅速調整了自己的求職方向,秦國成為蘇秦求職的第二候選對象。蘇秦風塵仆仆前往秦國,游說嬴駟,而贏駟也給宇文明面子還是耐著性子聽蘇秦所謂的胡說八道,在秦宮內見到了大秦的君上贏駟。隨后蘇秦對贏駟說道:“秦公,據某所知秦乃四塞之國,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br> 結果贏駟因為受到商鞅的陰影,就算是宇文明和他說蘇秦有大才,君上應該好好待之。他還是冷淡淡地撂了句:“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就把蘇秦打發了。而這樣的結果也不是身為丞相的宇文明可以阻止的,宇文明只是事后搖頭苦笑著說道:“此子必成大秦之禍?!?/br> 但是贏駟聽到宇文明的話不以為然的說道:“相爺說笑了,螻蟻怎可和日月爭輝,蘇季子不足為慮?!?/br> 秦國不拘一格拔擢人才,史有盛譽:此前有百里奚、商鞅等,秦惠文王還重用魏人公孫衍、張儀等;秦惠文王也不是混吃等死的昏君,他有兼并天下的雄心抱負:他在位時,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 那么,贏駟為何冷遇蘇秦呢?原來,蘇秦此時來秦,時機不對:贏駟剛誅殺商鞅,正忙于協調秦國內部各方勢力,鞏固統治地位,暫時無暇外顧;商鞅之事,也使得秦國統治者對外來者,天然抱有反感懷疑心理。故蘇秦遭受冷遇,實屬自尋難堪!此外,蘇秦只有稱霸、統一的大綱,缺乏實際謀略,或難免讓秦惠文王視其為混吃混喝騙取名利的江湖騙子了。 不過,秦國對他的冷遇,也激起蘇秦的豪氣,誓與秦不兩立!六國“合縱”抗秦的謀略,或即此時萌生。 蘇秦灰溜溜地離開秦國,前往趙國。趙肅侯的弟弟奉陽君趙成為相,執掌朝政。他素來憎惡辯士,蘇秦還未闡述自己的宏圖大計,就被下了逐客令。 蘇秦不氣餒,他要打秦國的臉,隨后他開始游說六國之旅,先是弱小的燕國,他到了到燕國一年后,才被燕文侯召見。 他先盛贊燕國“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物產豐饒,可謂天府之國。不過,燕國國家戰略嚴重失誤:“秦之攻燕也,戰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于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睂ρ鄧?,外部最大的威脅,不是秦國,而是趙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br> 燕文侯贊同蘇秦之說,“資蘇秦車馬金帛”,蘇秦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接下來的蘇秦像是開了掛一樣,獲得豐厚風投的蘇秦再次來到趙國。恰巧厭惡他的奉陽君已死;況且,蘇秦的身份已今非昔比。趙肅侯接見蘇秦。蘇秦指出:當今,山東六國,莫強于趙;令秦畏懼的國家,亦莫如趙。六國合力,并力攻秦,秦必破。趙國稱霸,易如反掌!趙肅侯深受觸動,也對蘇秦描述的六國合縱抗秦,極利趙國稱霸的愿景,深感興趣,于是重賜蘇秦,“以約諸侯”。 隨后蘇秦馬不停蹄地來到韓國,以利激、誘韓宣王:“地方九百余里,帶甲數十萬,天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卒勇猛,一人當百,“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西面事秦,羞社稷,為天下笑”。向秦國賄賂、割地,求一時平安,非長久之計?!按笸踔赜斜M,而秦之求無已”。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唯有與其他五國合縱抗秦,才是韓國唯一生存之道!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劍仰天太息”,決意聽從蘇秦的建議。(本章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