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篇 第六十二章 重耳繼位 晉國崛起(下)
隨后重耳和晉忠有所有笑的出現在眾人的面前,沒人知道他們談論了什么,只知道重耳當眾宣布把晉忠封為奮威校尉,而且另有重用,這讓跟隨重耳的眾大臣大跌眼鏡,雖然大家都不知道公子和晉忠在里面說了什么但是通過公子對晉忠的封賞連傻子都知道,他一定了什么不得了的消息才得到公子的重用。 雖然別人不知道但是對有黑科技的李宏明來說這都不算是事,李宏明可以說把他們的對話聽的清清楚楚,重耳和晉忠的對話中多次提到了乾門,也就是李宏明在一百多年前為了方便入室創立的門派,而沒有想到這晉忠居然對乾門的生命藥劑如此了解,雖然他沒有真的得到過,但是從他的話里李宏明也看出了他的背后肯定有個龐大的勢力或者是他所在的家族都在追尋長生的秘密,可以說沒有人能夠抗拒長生的誘惑,連李宏明這樣的后世人都不可能,更不要說是古人了,不然也不會有這么多的君王醉熏于方士的煉丹之術,就算是明知道這些方士是騙人還是樂此不疲,畢竟人都是怕死的,誰不擔心人亡政熄那,所以就算是再這么英名的帝王都不能免俗,如大一統朝代的開拓者秦始皇,最后也因為服用丹藥暴斃在巡視的路上,而像后來的大唐天可汗唐太宗晚年也是服用丹藥加速自己的死亡。 扯遠了,而現在已經六十多歲高齡的晉文公重耳更是迫切,畢竟他在原歷史上由于他的年齡他連十年的晉國國君都沒有做到,可想而知他知道了有讓他延續政治生命的辦法怎么會不激動那,雖然這個希望非常渺茫,如果晉文公知道他一直苦苦找尋的乾門天尊就在他的身邊一定會欣喜若狂,但是李宏明注定不會讓他如愿的,李宏明表示“小子你是諸侯好嗎,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憑什么要讓做為皇族的李宏明像自己的列候進獻東西,只有皇族賞賜,從來沒有像屬下進獻的道理?!?/br> 所以只要李宏明不愿理可以說身為諸侯的晉文公重耳注定不會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所以你們就慢慢找吧,乾門已經被他帶到了神州島不久后又會轉移去別的地方注定了他們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找到了,你們慢慢弄,哥表示有的是時間。 隨后公子重耳肅清了晉都絳內反對他繼位的晉懷公黨羽,而晉忠已經告訴了重耳,原太子圉也就是現在的晉候已經帶著他的心腹大臣呂省、郤芮等人攜帶者宮中的細軟逃了出去,現在正往高梁而去,可是說晉懷公做的最錯的事情就是殺了狐偃的父親也就是公子重耳的外公,晉懷公年輕氣盛,殺了狐突,導致了晉國公卿徹底推向了重耳一方,這才是熟知歷史的李宏明為什么敢讓胥臣深夜去作為說客騙開城門的原因,畢竟春秋時期的官員都是世襲制的可不是后來科舉制選官的產物,可以說晉懷公殺了狐突就把自己推到了晉國公卿的對立面,對世襲官員來說誰做君上都無所謂,但是不能動他們的利益,不然也不會有這么的春秋霸主銳意改革,逼近可以說原公卿大臣作為一個國家的既得利益者是不愿意做出任何改變的,也只有一個國家發生了內亂才有契機達到重新洗牌,才能達到改革的目的,不然都是枉然。 隨后公子重耳在晉國的國都的晉宮內繼位為晉候,史稱晉文公,當然這是他死后的謚號,隨后晉文公重耳推舉賢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狐偃為晉相,先軫為晉國大元帥帥;封趙衰、胥臣、欒枝、冀缺等人大夫輔佐他治理國家;又封郤溱、霍伯等為校尉帶領軍隊;又封賈佗、陽子為中大夫制作禮儀;又派魏犨、荀伯為將抵御北方的戎族。制定官員規章,按法辦事,確立名分,培育美德。賞賜隨從自己逃亡的人員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給城邑,功小的授與爵位。 而跟隨他的李宏明也卻獲封上大夫,兼任議政大夫晉國右丞相,宮中行走和御醫,一下子給了李宏明四個頭銜,畢竟李宏明只是在秦國和晉文公相處了一個多春秋,這讓跟著晉文公重耳流亡了十多個春秋的趙衰、賈佗、魏犨很是不滿,作為他多年的好友憑什么這個只知道養生的郎中可以獲封如此多的官職而得到重用,而自己幾人只是最高獲得中大夫的賞賜,而已經登上了晉國左丞相的狐偃就表現的大度的多作為多年來晉文公的智囊他是知道李宏明的才能的,不然也不會得到晉文公的重用所以他開口道“老朽在此恭喜宇文先生啦,以后同殿為臣吾等比盡心輔佐君上” 看著接納自己的狐偃隨后李宏明開口道“小子年紀尚輕還請老丞相多多提點,希望有我等的輔佐君上的晉國能蒸蒸日上!” 看著李宏明沒有因為得到如此大的權力而沾沾自喜晉文公重耳是非常高興的,而不滿的幾人也發出了幾聲輕哼也算是把事情暫時接過去了,但是李宏明知道他和那些流亡大臣的裂痕只會越來越大,晉文公對他喜愛他是知道的,作為一位后世人如何討好古代的君王,看了如此多古裝劇可以這么說李宏明可以表示輕車熟路,而且他還有兩個古代的大??梢詤⒖?,再加上他和秦國的兩位重臣又相處了如此長的時間可以說沒殺過豬也看過豬跑,如此治理一個晉國可以說憑著現在的經驗就算是不調用自己腦中的百科李宏明也能信手捏來。 而隨后和李宏明解除誤會的季子先生對李宏明微微叩首道“宇文先生大才,老朽原以為此去九死一生沒想到諸位公卿大臣無不翹首以盼君上歸來,沒讓老朽多費口舌就完成了如此大功,若換一人估計比老朽做的更好!” 李宏明看著真誠的季子先生說道“季子先生過謙了,無人可抹殺季子先生的大功,此事非季子先生不可往!” 隨后兩人都謙虛的開始了互相吹捧讓另外的幾位流亡大臣非常不爽,而未來的晉國戰神也過來對李宏明表示了抱歉之意,而晉文公元年的周氏內亂注定了晉國的崛起之路。(本章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