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篇 第九章 公子繼位,乾門崛起(下)
在這吵吵鬧鬧中,在大臣們的半推半就中,公子白也虛偽的謙讓了一下,最終公子白如愿以償的追上了齊候的位置。 幾天后草草的舉行了繼位儀式,歷史上著名的春秋霸主齊恒公就此閃亮登場。 公子糾在趕往齊國奔喪的路上聽到了自己的弟弟公子白已經繼承了齊候的爵位,只能帶著暗淡的心情打道回府,帶著手下倉皇逃回了魯國,他知道終其一生,再也沒有機會回到齊國。 齊國都,臨淄,議政殿,大朝會,做為齊恒公主持的第一個大朝會,齊恒公顯得非常意氣風發,頗有指點江山之氣。 看著站在面前的眾臣,齊恒公出聲道“賜座”眾大臣跪坐在齊恒公面前。 宦官沉聲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隨著宦官的話,齊國在齊恒公繼位后的第一個大朝會就這樣開始了?!?/br> “臣有事要奏”只聽原齊恒公身邊的大臣鮑叔牙說道 “先有魯國派兵截殺君上,現又庇護那意圖弒弟的公子糾,臣請君上陳兵魯國邊境,以正君威” 鮑叔牙意思是要派重兵逼迫魯國,目的是讓魯國迫于壓力殺了公子糾,向新的齊候獻上公子糾的人頭,他的好友管仲因此也能回到齊國。 現在齊候的爭奪已經塵埃落定,像管仲這樣有大才的人,與其留下公子糾身邊虛度光陰,還不如想辦法讓他回來為齊恒公效力,只要公子糾死了管仲沒有了效忠的對象,那到時候管仲回來為齊恒公效力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嗎。 在不遠處聽著鮑叔牙的話“李宏明心里卻是一個大大的窩草,這史書上說的是齊恒公擔心公子糾在魯國有管仲輔佐,日后必成后患!” “現在變成了鮑叔牙提出,難道我又改變了歷史,也是、歷史上管仲也就射了這么一箭就回去報喜了,也沒聽說帶這么甲士去伏擊齊恒公,看來這歷史大勢是沒有多少改變。 但是其中的細節有可能已經因為他們的到來而改變了,比如歷史上他的三個弟子本不存在,褒姒最終下落不明,也不會出現在他的身邊,所以這細致末節的事李宏明也是看的很淡。 按照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則“李宏明表示管我蛋事,隨他們去搞吧!” 殿中大臣面面相持,雖然知道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之稱,他們也知道君上一上來肯定會和全齊襄公有所改變,不過這一上來就陳兵魯國邊境這是要開戰呀! 到時候只要有一點火星,那就是和魯國刀兵相見的時候,想到這里大臣們紛紛勸誡“君上三思呀!” 雖然知道這和公子糾有關,但是大臣們還是忍不住勸誡了齊恒公。 齊恒公仍不住出聲道“爾等是何居心,是否和公子糾有舊,如此阻止孤,是否要去和我那二哥通風報信!” 齊恒公的話對大臣們來說都點誅心了,畢竟現在塵埃落定,不管公子糾以前是否賢能,現在在魯國的公子糾也是頭喪家之犬,大臣們勸誡也是本分,不管齊恒公聽不聽。 但是大臣么也知道這次齊恒公是鐵了心要給魯國教訓了,畢竟他差一點死在魯國武士的手上,如果齊恒公對魯國沒有動作那才是奇了怪了,所以大臣們在一次勸誡后也就再無聲響。 齊恒公順勢頒布詔令,令大將陳兵于魯國邊境,脅迫魯國交出公子糾和管仲,魯國迫于無奈也在邊境增兵,齊魯大戰一觸即發。 發兵魯國的廷議結束,到了齊恒公論功行賞的時候,齊恒公拜鮑叔牙為右丞相。 鮑叔牙和齊恒公私底下商議他的才能不及管仲,原齊恒公不愿,畢竟管仲當時想致他于死地。 但是鮑叔牙對齊恒公說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而應該任用賢能,管仲之才,吾不如也!” 在鮑叔牙的再三規勸下齊恒公才勉強答應了迎回管仲為他效力,當然這是在管仲自愿的情況下。 所以才會出現了鮑叔牙官拜右丞相,但是左丞相空虛,而今齊恒公初登大寶,畢竟前任偽候公孫無知殘暴,齊恒公又在他國避禍多年,眾大臣還沒有摸透齊恒公的脾氣。 所以也沒有對左丞相空虛提出異議,齊恒公又順勢分封李宏明為國師,賜菊花島為乾門的封地,大臣對國師這個封號比較忌諱,但是也認為只是齊恒公內廷的法師而已。 在當時人們的認知里,李宏明這樣的也就是煉丹的丹師,就是一個不起眼的道士,也就會點武功,恰逢其會的救了齊恒公。 還有那所謂的菊花島封地,以當時的航海技術來說那也就是化為之地而已,所以雖然大臣們都覺得齊恒公對一個道士的封賞有點高了,但是也沒有提出多大的異議。 李宏明就是研究了史料等諸多信息而選擇了這不大不小的菊花島,這個菊花島也是后世山東省的旅游景點。 如果李宏明提出要后世的秦皇島的話估計這些大臣是會極力反對的,而菊花島不同,對當時的人來說這里可以說是不毛之地,由于航海技術的不發達,可以說島上的人煙非常稀少,把李宏明分到這個地方,可以說齊恒公也完成了自己當初對李宏明等人的承諾。 雖然他垂涎褒姒母女的美色,但是同時他也很忌憚李宏明等人的武力,所以李宏明當時私下拜訪還未登位的齊恒公時提出要菊花島,齊恒公查看了齊國圖制后沒有絲毫猶豫的就把菊花島分給了李宏明。 可以說當在議政殿上李宏明聽到齊恒公信守承諾給了他菊花島的時候,系統的任務完成提示音也實時的響起了,可以這么說玄門的時代來領了,李宏明等人終于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雖然這立足之地是齊恒公分封的,但是可以說李宏明等人的身份都很敏感,雖然過去百年不保證那些作古的諸侯不給后代留下只字片語。 齊國已經內亂過兩次,可能是宮中走過水,大量的典籍遺失并未留下李宏明等人任何的資料,而且齊恒公也要快速登位,所以也就沒有懷疑過李宏明等人的身份。 在這些古人眼里,就算再長壽也可能活過百年,就算活過百年現在也是老態龍鐘,李宏明等人看上去也就是20歲左右的樣子,所以齊恒公對李宏明是沒有任何懷疑的。(本章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