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話音未落,又被素姐瞪了一眼,程秀英方不言語了。素姐又輕聲開口:玉姐本就生得像女婿。程秀英怏怏地哼了一聲:我還瞅著像我呢。 玉姐被父親單手抱著,小下巴被程謙用一根食指點頭,樂得咯咯直笑:癢癢~程謙終于失笑,偏點著她的下巴:癢不癢?癢不癢? 連程老太公都覺得詫異,這孫女婿素來嚴謹平和,這般活潑的樣子還真是少見,到底是父女天xing,作不得一絲假來。 父女倆傻樂著,程秀英又閑不住地與林老安人對家里的粽子數目:這時節登門,無論原備下了什么禮,總要再附些粽子的,已叫人拿上好的匣子裝了六十匣,該夠用了。程家說小不小,說大卻也不大,算不得什么豪門深庭,更兼親友漸次凋零,六十匣jīng裝的粽子倒也夠用了。 程老太公聽得孫女兒與老妻兩個嘰嘰喳喳,再看孫女婿抱著曾孫女兒傻樂,眼風一轉,又看到揉帕子的女兒,沒來由一陣頭疼。簡直胡鬧,yīn陽顛倒!男人逗孩子,女人主事!程老太公心中固知程謙不是個不頂事的人,然則他們家實是與尋常人家不同!這等連著三代于今到玉姐為止,止有女子之事,刺痛了程老太公的心。 原本還樂呵呵的程老太公,笑容便有些勉qiáng了,咳嗽一聲:多預備些兒,你們早出晚歸的不知道,這條街上要搬新鄰居來了。 程秀英與程謙都望了過來,程秀英問道:是東頭那處宅子?早聽說賣給個官人家,前陣兒還來人新粉了墻哩,人多口雜的,害我拘著丫頭們不要亂跑。 程老太公一點頭:正是,雖不是什么大官兒,但是這縣里的主簿也要好好相處才是。 程秀英道:我省得的,現官不如現管,何況有這樣一個人在,咱們這里也更gān凈些。只可惜原來的王主簿已是養得熟了的,偏又調走了,且不知這新簿qíngxingqíng如何,好不好相處。 程老太公道:剛正不阿豈不可好?若不剛正,就更好辦了。 程秀英頗為無奈地道:待搬過來,便下張帖子罷。近日且與左鄰右舍打jiāo道。 程老太公一點頭。 端午節前后,玉姐日日換了新衣,被打扮得極是可愛,每日在家中長輩手里傳來傳去。便連左鄰右舍,撇卻程家無男的嘆息,對玉姐也是贊不絕口的,這其中看似最喜玉姐的卻是左鄰趙家的兒媳林氏。 程家左鄰的趙家娘子娘家姓林,恰與林老安人同姓,年紀卻與程秀英相仿,嫁至趙家不久,娘家人探知趙家有這么一個鄰居,林娘子的父親便認了林老安人做個gān娘,與尋常鄰居又稍有不同。因有程家這個鄰居在,林娘子在夫家過日子,也頗覺心里有底。 今日卻是林娘子親自扶著個小丫頭,帶著兩個家中婆子過來送粽子。林娘子生得一如所有江州女子一般,令人一眼看去就覺得這是個南方人,雖不是極出挑的美人兒,也別有一番婉約的樣子。只生了個兒子,比玉姐略長一歲,取名文郎,因無子,便喜歡別人家的女孩兒,借著端午節互贈粽子、鴨蛋的機會,又送玉姐幾樣新巧玩器。抱著玉姐來玩耍:玉姐比前些日子見著時又長大了些了,瞧這小模樣,越來越標致了。邊說邊撫著玉姐柔細的頭發。 林氏是養過孩子的,無論是撫是抱,皆頗有章法。程秀英看她抱得在行,心中也是歡喜:只盼以后別長得走了形兒才好,又令小喜取早訂的文房四寶來,你家文郎足有四歲了罷?再過些日子就要發蒙了,此事宜早不宜遲,我這也是湊個熱鬧了。 林氏笑盈盈地收下:妹子有心啦。今日我們太公要聽他背詩,我才沒帶他過來,過兩天帶他過來給你磕頭謝賞哩。 程秀英笑道:值什么,以后侄兒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我們說出去也光彩。 兩位母親互相chuī捧著,玉姐扭著小身子,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看看那個,烏黑的眼睛眨巴兩下,只覺得母親與嬸子說話頗為有趣,居然記下了幾句?;厝ヅc小喜玩,自家扮作母親,讓小喜扮作林氏,一言一語,分毫不慡,看得程秀英羞嗔了她一眼,把張小臉揉來捏去這是后話了。 當日林氏只說:承你吉言啦。程秀英便說起了街東要有新街坊搬了來的事兒:怕只在這幾日了,打聽得這新來的主簿家姓紀,他家娘子姓何,兩個是同庚,今年都是三十歲,有個兒子十歲、一個女兒八歲。 林氏訝道:妹子消息倒是靈通。 程秀英道:哪是我消息靈通?不過是先前走了的王主簿家娘子說的,我去與她送行,故而知道了。因約林氏屆時如果紀主簿家娘子好相處,將來也好多走動走動。 林氏聽了這話再沒有不答應的,卻仍要說:我須得報與家里。 程秀英道:這是自然。 林氏暗想,尋常出來不易,難得到了程家一趟,又有了上面的消息,正可多與秀英說說話,也松快松快。當下又說起一事來:我家那位太婆婆,九月里要做七十大壽,從現在就開始忙上了,阿家說這老人家一輩子不容易,要大辦 兩人隨口說些閑話,五月夏日暖烘烘的,熏得人直打盹兒。玉姐小孩子,jīng力居然比成人旺盛,越是晌午越不肯睡,程秀英不得不把她抱了來困在懷里,又嫌她太熱:叫李mama帶你去阿婆那里。 林氏也起身:我得回去啦,做人媳婦,總得自在。程秀英嘆道:各人有各人的難處。玉姐且不令李mama抱著,只摟著程秀英的脖子,依舊是左看右看,不消說,又記得這兩位的話了。 程秀英親自抱著女兒送林氏到門口:紀家來了我家那口子就要送拜貼了,你家也盡早些。 林氏再三感謝,回家匯報與丈夫、公婆等人,趙家亦遣人回一帖子與程家,謝了程家提醒之義。因程家與別家不同,林氏的婆婆與公公各拿帖子,使人分送與程老太公與林老安人,兩人約定屆時一同拜會紀家。程家是秀英夫婦,趙家是林氏與丈夫趙奇。 第8章 紀宅 紀主簿家很快便到了江州城,紀家車隊頗長,足有十余輛大車,仆婦也有那么十余個。程老太公的小廝來安守在門旁一一看了、數了,飛奔回來報與家主:前上四輛車里坐人,后頭幾輛里是貨,也有跟車的、也有押貨的,他家隨了衣裳包袱,還帶了好些擺設,光燦燦的,可晃眼哩。 林老安人道:看來實不是那一等窮宦,倒好說話。 程老太公道:以一舉人,能謀到這處差使,自不是窮宦。只是不知 程老太公語調低了下去,林老安人未聽清楚,還追問了一句:甚么? 程秀英接口道:打發人去瞧瞧,可有幫忙的地方兒,縱不用咱們家的人進屋幫忙,為他們家指個路,何處買米、何處買菜還是使得的。 程老太公道:這個妥當。叫程福去罷。 程謙起身道:我與他說去。 程老太公滿意地一點頭。這程福是程家積年老仆,他父親與程老太公一起長大,比程老太公略長幾歲,極得程老太公之信。前幾年死了,程福便子承父業,做了程家的管家。程家家小,也沒甚內外管事、大小管事之細分,統由他來管。內院里女主人又多,并不且他管,他只管外頭一應雜事,卻總稱一句管事。 聽了程謙所言,程福也不敢托大,當即道:小老兒這便去,是不是得帶幾張家里的帖子? 一語提醒了程謙:正是,老丈稍等。便喚小廝捧硯去回程老太公等人,再去取帖子。捧硯原名二狗,外頭買進來的,程謙也懶得與他改名,還是程老太公覺得這名兒聽起來不雅相,給改了現有的名兒。 捧硯一去,就把程謙和程福閃在一處了,程福待這位姑爺也著實客氣,不疾不徐地把待會兒要做的事qíng都與程謙說了:小老兒且去看新街坊好不好相處,回來便與主家說。大小是個官兒,若不好相處,須得早作打算哩。 程謙認真聽著,不時點點頭。 程福頗為滿意,又道:姑爺原是在外頭做事的,有些事兒不須小老兒多言。程謙未入贅時便與他共過事,是個頗會行事的年輕人。再者這一位簽的又不是賣身契,乃是打短工,過上幾年程謙還要恢復舊姓,程秀英也要嫁作洪家婦。這就與上一輩兒入贅的吳二郎很不相同,哪怕要鄙視,深淺也是不同。 不一時捧硯取了拜帖來,總拿一塊包袱皮兒包好了,至了跟前,打開了與兩人看:有太公的、有安人的、有娘子的、有姑爺的,統共四份兒。一一點清了,與程福jiāo割完畢。程福又向程謙解釋一回:這樣就夠了,差了一份兒的,也無須向主簿家分說,想來會有人說的。 接了包袱,灶上又送來兩匣子粽子鴨蛋,程福叫門上個雜役拎著,自家揣了拜帖,往紀宅而去。 紀主簿剛到,家中忙亂,自去衙內先辦了些jiāo接,又認一認上司同僚,衙內諸人相約了晚間設宴為他接風洗塵。紀主簿想家里亂亂糟糟,娘子又嘴巴厲害,索xing留于衙內,既令耳根清凈,也給上峰留下勤勉的印象。 當下一拱手:下官初到,不敢躲懶,否則晚間可無法厚道吃這頓酒席了。 李縣令聽了一笑:那你便留下罷,如今無事。 便有捧哏代李縣令表白:耕已過,秋收未至,風調雨順,四民皆安。只依例而行便可,正適合上手。 紀主簿一臉驚詫的笑意:明公大材。最難得是防患于未然,令諸事不生哩。 李縣令chuī捧的話聽得多了,自家也chuī捧過不少人,如今聽了紀主簿這番話,卻也暢快,一擺手:猶須努力。 兩人一上一下,身邊尚有湊趣之人,你chuī我捧,好不快活。 程福至紀宅,就只有紀家娘子在家了。紀娘子隔著珠簾聽了程福的話,程福垂手先道:我家主人遣小老兒來問府上郎君娘子安。知府上新遷了來,怕要安置,故不敢魯莽打擾,待府上安頓好了,攜酒暖宅,說著就奉上了拜帖,又說,家中娘子吩咐,怕府上人生地不熟,若有甚買米買油買菜買ròu等等的不知道地方的,令小老兒來說與府上管事的,倒省得再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