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這封信顯然是昨夜發出,今早抵達。 恐怕他昨夜寫信之時,長安未央宮中皇帝也正在寫這一封信。 曹昂想到此處,捏著這封長安來的信,不禁有些怔忪,定一定神,坐下來又寫回信,將在河東郡的見聞一一詳實寫來。 而張繡回到潼關后,忐忑得等待了一兩日,將那夜面見曹昂時的情形在腦海中翻來覆去折騰了幾百回,既吃不準曹昂的態度,更不清楚曹昂的話究竟能否讓長安動容??蛇@已是他最后的辦法了。若是此次還不成,那長安也總該有個說法,哪怕是治他擅離職守的大罪呢? “將軍,若長安果真治罪于你,當如何是好?”胡車兒憨憨問道。 “如何是好?”張繡抹了一把嘴邊的酒漬,軍中原是不許飲酒的,但他今日便放肆了,“有什么大不了?了不起老子還回武威郡去!涼州韓遂、馬騰與那些羌人勾連在一處,正是要用將領之時?!庇值?,“就是給袁紹去一封信,為他開了這潼關,冀州也會有我一席之地?!彼焐洗蠓咆试~,然而心中清楚,這些都是逼急了的退路,并不比守著潼關這條路更好走,但至少比眼下更有希望。 “將軍!將軍!長安來使者了!” 張繡一愣,手中的酒囊落在地上。 三日后,當張繡重回久違的未央殿,仰頭面見皇帝時,他不知為何,竟然鼻中一酸,落下淚來。 當初在長安時不覺得,這二年在潼關,當他千方百計想要重回長安而不得時,張繡才意識到從前那樣每隔幾日便能見到皇帝的職位,是多么難得可貴。 劉協“訝然”道:“這是怎么了?男兒有淚不輕彈?!彼麥睾托χ?,扶張繡起身,“朕還要用你做大將呢,怎么變得愛哭了?可是在潼關受了委屈?” 回長安面圣第一日,張繡哭了個昏天暗地。 作者有話要說:張繡:他好渣,可是我好愛他,嗚嗚嗚 第141章 對于張繡的到來, 長安城中百官并不都是歡迎的。 如果說皇帝傳召華陰段煨,還可以說是為了防備西羌可能的異動;但是自潼關召回張繡的舉動,卻幾乎坐實了皇帝的意圖——陛下不只是防備, 甚至可能主動出擊。 如今長安城中大軍盡出, 正是該關門自守、警惕四鄰之時, 如何還能四處出擊?雖然羌人趁機作亂, 東羌南下, 西羌東進, 沿途擄掠,但也只是小打小鬧,總不會打到長安城來,當此之時,陛下理他們作甚? 自古外族入侵,朝廷中總是有主戰派, 也有主和派。 劉協要段煨為主將、張繡為副將,領三千守城兵士,出長安平叛羌人的命令一下, 朝中立時便涌起一陣反對的聲浪。 士孫瑞上次在楊彪府中,被皇帝面斥了一頓, 但他到底年紀大了, 臉皮夠厚, 此時又當仁不讓得站了出來, 顫巍巍杵在大殿之中, 天然就帶著一股忠臣死諫的味兒, 蒼老著聲音道:“羌人作亂,由來已久,百年不絕, 陛下何必急于一時?近來之所以愈演愈烈,乃是因為大軍盡出,他們見長安防守空虛,因此膽大肆意了?!卑荡链链塘艘徊ɑ实鄢霰嬷莸臎Q定,又道,“況且此前歸降的鎮西將軍韓遂與征西將軍馬騰,都在涼州,久與羌人周旋,何不命這二將就近約束?若使段煨、張繡再領長安兵而出,長安幾為無兵之城,卻有天子百官,何其危險!因此臣斗膽建言,請陛下發旨鎮西將軍與征西將軍,讓他們帶領涼州兵,約束羌人部族。固然不能根除禍患,但這乃是火燒眉毛、且顧眼前的計策?!?/br> 士孫瑞這番話講出來,與他私下交流過的老臣文官自然是紛紛贊同,卻是急壞了張繡。 張繡坐了兩年冷板凳,求爹爹告奶奶,好不容易才抓到這重回長安,再度掌兵作戰的機會,正是摩拳擦掌、熱血沸騰之時,眼見竟要給這老頭子三言兩語攪黃了,不由得心中大急,高聲道:“士孫大人此言差矣!”他久不在官場周旋,本也不是文官,不擅長打彎彎繞,因此只將實話講來,“那什么鎮西將軍,又什么征西將軍,老大人難道以為他們就是忠臣了嗎?這二人與那些作亂的羌人原是一丘之貉,韓遂、馬騰都曾反出大漢,與羌人雜種共推自立。不過兩年前,李傕、郭汜兵臨城下之時,這二人還曾領兵至灞橋,妄圖從中分一杯羹。若命這二人帶兵剿滅羌人,恐怕他們反倒要做了亂賊頭子?!?/br> 士孫瑞冷笑道:“敢問李傕、郭汜兵臨城下之時,小將軍又在何處?” 張繡為之語塞。他那時還在李傕、郭汜軍中,也是兵臨城下的“兵”中一員。 “他那時候在子脩身邊,佐助子脩斬殺李傕、郭汜,立下大功?!眲f這才開口,將張繡救出尷尬的境地,“君榮(士孫瑞字)年老多健忘,需要朕幫你重溫一遍張繡的功勞嗎?” 士孫瑞自楊府一役,再不敢當眾跟皇帝硬頂,忙道:“是老臣糊涂了?!?/br> “你方才說這只是眼下權宜之計,想來還有長遠之計?”劉協也沒有抓著不放,給了士孫瑞暢所欲言的機會。 “長久之計,自然是車駕東歸?!笔繉O瑞想到洛陽,渾濁的老眼里竟閃爍了淚花。 劉協倒是也能理解,他帶著百官西遷至長安,就好比當初項羽領兵破了咸陽一般。項羽的兵都思念江東,而跟隨他的百官也都懷念那個承載了他們青春年少時的洛陽。對于士孫瑞等人來說,洛陽才是他們心中的國都,長安再好也是異鄉。尤其是當初朝廷西遷,是在董卓脅迫下,不得不如此。在長安的每一日,仿佛都意味著屈辱。就好比岳飛寫“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如果士孫瑞文采斐然,大概也能留下類似心情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