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她當然知道,帶著這樣一個難聽的綽號進入校園、并將其作為自己在所有同學面前的第一印象時……究竟會帶來怎樣的校園暴力。 更不用說,溫迪他當年的靈親癥狀是如此明顯——不像是常規的鳥類靈親一樣,僅有在耳后的“耳羽”型毛發。他有著一對貨真價實的翅膀……只是飛不起來。 鳥類的骨骼與心臟,都是便于飛行的。以人類的體重與心臟強度,根本無法支持以翅膀驅動的飛行。 或許也正是因為意識到,自己雖然有著小鳥一樣的翅膀、卻根本飛不起來……他才會加入彼得·潘的永無島軍團。 彼得·潘事件所引發的動亂持續了好多年,那些被他拐走的孩子們、被他嚇唬說“如果回去的話,你們的爸爸mama就會生氣到要殺死你們”。那些從六七歲、七八歲的任性年齡就離開了家長、渴求著自由的孩子們,當然不懂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父母、什么是愛。 他們全然的信任著他們的首領……可雖然彼得·潘自己不會長大,但是這些孩子是會的。 溫迪從八歲的時候就加入了永無島軍團,算是比較老的一批了。比他更老的孩子有十幾位,而等他們長到十三四歲的時候、隨著身體與大腦的發育,他們的智力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當他們如本能一般,開始對被他們襲擊而咒罵、被他們擄走了孩子之后哭泣的父母們共情之時,他們第一次學會了“懷疑”。 誘發這一切變故的,是一個八歲的小女孩。 她當時剛上學不久,因為不想寫作業而和家里人鬧翻、說自己要離家出走。而彼得潘感應到了她渴盼自由的念頭,當時已經有些狂妄的他不等女孩離開父母的視野,就直接去抓走了她。 而她父母的哭泣與求饒,讓女孩心軟了。但她沒有立刻掙脫,而是想要多看看父母祈求自己回來的樣子。 可等她到了“永無島”,彼得潘就意識到自己抓錯了人——她并非是渴求著童真與自由的孩子,而是一個任性的、不愿意服從任何人的無紀律者。她同樣不認可彼得潘的首領地位,鬧著要回家看看。而當時,有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心軟了。 他們剛剛抵達了青春期,懵懵懂懂間有了異性意識。就算女孩的任性,讓其他的哥哥jiejie們都討厭她、不與她一起玩,但那個少年還是決定偷偷替她回去看看,去“看看她的父母有沒有悔改”。 結果就是,少年意外遇到了那過分愛著女兒的父母,并被他們發現。 原本嚇到想要逃走的少年,卻被哀求著的女孩父母竭力挽留了下來。少年也是心血來潮……即使彼得潘多次警告他們,不能和jian詐的大人們說話,他還是叛逆的決定姑且聽上一聽。 就是這么一聽,讓他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得知了“永無島軍團”在幸福島上的肆意妄為究竟讓多少人變得不幸。 他產生了悔改的念頭,回去將自己得到的“知識”告訴了其他的兄弟們。在鄭重的思考過后,決定回家去看看。 但他畢竟也還是個年輕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彼得潘的危險性、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思潮。于是他就這樣,在大庭廣眾之下、在眾目睽睽之下,對彼得潘認真的說了自己的感悟,說要回家去看看。 孩子們總是容易被感染、被帶動的。被少年說哭了孩子們,也紛紛說要回去看看。而彼得潘意識到自己的權柄受到了威脅——于是他假意慈悲,把少年放了回去、并在他離開之后殘忍的殺死了他。 然而少年帶回來的“火”已經開始燃燒。 那些十三四歲的哥哥jiejie們,一個接著一個的死去。直到那時為止,孩子們依然不愿意相信大人——這是他們自從來到永無島之后就得到的,根深蒂固的觀念。 溫迪是第一個決定請求大人幫助的孩子,唯一一個瓦解了彼得潘統治的孩子、終止了長達五年的彼得潘事件的孩子。 也如彼得潘對他們虛假的威脅一般—— ——他也真被那些大人們背叛了。 得到他請求的執行部,沒有第一時間信任他的話、之后那悠閑的調查與休假讓他唯二的朋友因此而死; 得知了這一切的媒體,卻沒有遵循最開始與他的約定、隱藏他的名字與照片,而是為了流量偷偷曝光了一切,無意間推動了“告密者”這個外號的誕生; 學校的老師們安排他進入學校補習,和那些比自己小上四五歲的孩子們一同上學,卻在那些孩子們嚷嚷著“告密者”這種外號的時候沒有制止他們。 就如同“劣者”這個代號一般。 不同的地方在于,劣者的代號是他自己取的、基于一種自我毀滅的欲望。 但溫迪卻根本就不喜歡這個代號,甚至可以說是嫌惡與恐懼。而當他補習完畢,懷揣著逃離這一切的幻想,興致勃勃的跳級到了中學,和自己同齡人一起學習時…… 他又從那些陌生的同學口中,聽到了那個熟悉的代號。 ——“告密者”。 而與之前不同的是……到這時,彼得潘事件已經開始發酵。 當時七大空島開始狂熱的推行“第一共識”。也即“任何組織或任何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采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剝奪他人的生命”,其中當然也包括罪犯的生命。 盡管彼得潘和他的永無島軍團,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姑且不論那些“永無島軍團集體作惡”而害死的人,光是有明確證據的、他親手殺死的人,就有十六個。而且都是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