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土匪娘子VS膽小公子(3)
老當家原本是清風縣里的一戶屠戶。他性情溫順,與鄉鄰和睦。 但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他一個賣rou的,怎么抵得過衙門里的人算計。他怨怒之下,便一刀殺了常來rou鋪找茬占便宜的衙衛,上了清風山去。 而清風縣里,其他被欺壓而又無處訴苦的百姓們也紛紛成群結隊地逃上了山避難。 清風寨便這么建了起來。 后來,衙門也派官兵上山圍剿過幾次。但清風寨這路委實難走了些,官兵們又長期待在衙門里,成天只想著怎么欺壓百姓,不經鍛煉,不事生產,早就被養得五谷不分,四體不勤。他們得了剿匪的銀錢,便偷偷地岔去隔壁的清水縣喝酒吃rou去了。 等三四天后,便又弄得狼狽兮兮的回來,告訴縣太爺,這清風寨的土匪實在太狡猾了些,找了三四天都沒找到窩。 縣太爺,年邁體弱,只等著退休回到鄉里安享晚年,哪里又會多管這些。 就這樣,所有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清風寨的規模逐漸大了起來。 可終究紙是包不住火的。 京城里來的官員偶然路過清風縣,順帶在這里體察民情的時候,發現了清風縣人口大量流失的貓膩,一怒之下,把狀子遞到了京城??h太爺便被罷免了。 朝廷重新委派了朝廷命官到清風縣任職,但沒多久,他們不是暴病的暴病,就是在路上死的死。不得已,朝廷委派了隔壁清水縣的師爺吳為來處理清風縣的事。畢竟兩個縣城相鄰,情況要更了解一些。 吳縣令在清水縣沒少撈油水,這次從師爺的身份一躍升為縣令,意外之余,心也就更大了。 清風寨一直是當地令人頭疼的土匪窩,若是他除掉了這清風寨,他這位子肯定就要往上再升一升。但清風寨大當家溫阮是塊硬骨頭,完全拿她無計可施。在這種時候,主動有人給他遞枕頭來了。 吳縣令給對方開出了優渥的條件,只要他能幫助他除了清風寨,那么便讓他到衙門里做師爺。以后他升遷了,清風縣縣令的位置便是他的了。 那人早就不滿溫阮做大當家的,一口應承了下來。 因此,兩人決定里應外合,找到合適的時機就把清風寨一窩端了,到時候再把溫阮這個女土匪頭頭綁到京城去領賞。 老當家去世的時候,溫阮還是個十四五歲的小姑娘??伤谇屣L寨里,選中了溫阮做這寨子的領頭人。 寨子里的人,大部分都是粗人,他們自然不服氣被一個小姑娘壓在頭頂上。于是紛紛攛掇了這寨子里其他兩位呼聲高的當家人選,余凃和梅裕安,出來和她對著干。 溫阮當時便大度地讓兩人分別做了二當家和三當家。三人各自分管寨子里不同的事務,互不沖突,但又互相轄制。于是,清風寨里便形成了三位當家同時做主的局面。一直到現在。 表面上看,溫阮當初此舉雖無奈,但卻最大限度地穩定了局面,但后面弊端越來越突顯。 二當家余凃和三當家梅裕安為了把溫阮擠下大當家的位置,早就背地里聯合起來,一起算計溫阮。為了利益,二當家余凃更是不惜和衙門勾結,傷害寨子里的無辜婦女和孩子。 溫阮知道寨子里的吃里扒外,但也深知寨子內部絕對不能亂。一亂,衙門的人便趁機會把他們寨子毀了。到時候,寨子里的老少婦女便無處可棲。一直以來,她都默默承受著這些壓力,咬碎牙齒和血吞。她為的就是保護寨子里這群無辜的老人、婦女和兒童。 當然,她也沒有坐以待斃。平時,有事沒事便帶著寨子里的老少婦孺在寨子里各處都埋了機關。 這是為了寨里的老人兄弟姐妹孩子們生命安全考慮,余凃和梅裕安心有不滿,但也無話可說。 因此,在這不大不小的清風寨里,也暗中形成了四股勢力。 溫阮,余凃,梅裕安三人,各自的擁躉自成一派。而另一派則完全旁觀,他們無所謂誰當大當家,只要自己的生活和利益不受影響便好。而四派人中,只有溫阮是真心實意為寨子里的所有人考慮的。 溫阮早就該成婚了的,但寨子里其他派別的人都害怕溫阮有了厲害的夫婿幫助,便不能再和她相爭,因此處處阻攔。而溫阮一派的人,則是覺得寨子里的人沒一個配得上自家當家的,自然也不催促。 溫阮當事人自己也不心急。 于是,就這樣一步步地耽誤了下來。 這次溫阮之所以能順利成婚,都是因為何閱的小白臉屬性,還有膽小怕事的表現,讓其他兩派的人都感覺不到威脅。你說,一個膽小得在眾人面前下跪求饒,涕泗橫流,沒有一點男子氣概的小白臉,會有多大的能耐和出息!他們算準了,就是給他機會,小白臉也不敢上! 可他們也忘記了一句話,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哩! 山下。 草屋中,臉色蒼白的女子正拿著書卷在不停地翻閱。算算時間,不久京城里的大官就要來了,她要靠學識讓大官對自己刮目相看。 此人正是重生的何玉然。 她一方面有些憂心哥哥性命,畢竟清風寨不是等閑人都能安全回來的,而自己哥哥又久久未歸。另一方面又有些心焦,她的病情再拖要不得了,而父母已經在給她議親了。要是再拖下去,劇情回到原軌,她一嫁給隔縣的王家,又是病死的老路。那她重生還有什么意義! 草屋外,何父和何母正在商量著怎么安排這個女兒的未來生活。 媒婆已經來了幾趟了,介紹了好幾處人家。但這些人不是歪瓜裂棗,就是身有隱疾。女兒嫁了,也不會幸福的。 他們這日子是一年過得不如一年呀。祖上也算得家境殷實,可到底一代不如一代,衰敗了下來。再加上近年來官官相護,本縣縣太爺和自己原來的師爺,現在的清風縣的縣令吳為相勾結,他們地也被征了,只好遠遠搬離縣里,來到邊緣地方居住。 家里沒錢,兒子讀了那么多年的書,也不能上京趕考;家里沒錢,女兒百病纏身,也不能治好。 他們愁來愁去,最后還是決定矮子里拔高個,把自家女兒嫁到隔壁縣的王家去。 王家公子雖然不舉,但好歹家境比自家殷實。女兒的藥錢不用愁了。 而等自己兒子從清風縣游學歸來,他們便把房屋器具賣了,隨他一同進京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