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戰國八雄
周東扶起王松,哈哈一笑:“不遲!正是當時!” 是夜,周東率軍起事。王松帶來的近三萬人馬和靈壽城外召集的一萬多人,共計三萬余人,夜攻靈壽城。 正抱著美人酣睡的魏達從睡夢中驚醒,聽到外面的戰鼓聲聲,以為還在做夢。得知是周東起兵復國,并且得了慕容父子的相助,他氣得暴跳如雷,當即上馬,誓要殺死周東活剝了慕容父子。他站在城頭俯視周東大軍,見周東大軍雖氣勢高漲,卻并無攻城器械,不由哈哈大笑:“周東,中山國城墻高達數十丈,護城河寬有數十丈,你只憑步卒如何攻城?莫要自取其辱了。若是現在投降,我還可以饒你不死。如若不然,哼哼,殺你一個片甲不留?!?/br> 周東也是哈哈一笑:“達殿下,念在你我相識一場,若你現在棄城而降,我也可以保你不死,并送你回魏國。如今魏作危在旦夕,你此時回去率軍前去馳援,或許還會立下大功?!?/br> “我被父王封為中山君,職責就是守護中山國,怎能擅自離開?周東,枉費我對你無比信任,你竟如此欺我?今日必讓你死無葬身之地?!蔽哼_并非不想離開中山國前去救援魏作,而是知道他一旦棄城,不但會落一個無能的罵名,還有可能被周東趕盡殺絕,也是他認定周東無力攻進城中。 “達殿下,現在棄城還來得及!”周東一指城頭,“大鐘何在?” 魏達回身一看,原先放置大鐘的地方空空如也,不由一愣:“誰偷走了大鐘?” “大鐘已經化鐘為劍了?!敝軚|彎弓搭箭,一箭射向天空,發出了尖銳的呼嘯聲,“既然達殿下不肯棄城,只能一戰了?!?/br> “化鐘為劍?”魏達看出了端倪,“發箭為號?莫非你城中有內應不成?” 話剛說完,只見城中火光四起喊殺陣陣,數千名將士手持寶劍涌到城門,殺死了守護,打開了城門,放下了吊橋。 周東寶劍一揮:“殊死抵抗者,殺無赦。棄劍投降者,不殺?!?/br> 眾人一涌而上,沖進了城門。 轉眼城破,魏達也是震驚得不知所以,才知道周東早就做好了萬全準備?;艁y中,他轉身就跑,卻發現了人群之中騎在馬上正耀武揚威的慕容莊,心中大氣,當即一箭躲翻了慕容莊,才騎馬而逃。 可憐慕容莊一馬當先沖在前面,想搶個首功,卻被魏達一箭射中。魏達并未射中他的要害,只是落馬之后,后面的人來不及躲閃,活生生將他亂馬踏死。 也算是死得無奈了。 魏達棄城而逃,只帶領了數百名將士。跑到滹沱河的大橋之上,手下有人再次提到大橋之事。若不是大橋建好,王松的軍隊怎么可能長驅直入到了靈壽城下?魏達卻不以為意,反倒認為若不是此處有橋,被周東追到,豈不是在劫難逃? 過橋之后,魏達讓人燒掉大橋,以阻止周東追兵。望著熊熊大火燃燒下的大橋,他哈哈大笑,似乎沒有因為丟掉了中山國而感到憤恨:“因一個小小的中山國,魏國損兵折將,還要耗費人力物力鎮守,得不償失。如今丟掉也好,韓國、楚國才是魏國所要吞并的富饒之地?!?/br> 魏達卻不知道,周東原本就沒打算將他殺死在中山國,放他回魏國,才是上上之策。 站在城頭之上,周東心中涌動的不是澎湃的激情,也不是要向百姓大喊一聲我回來了,從此要執掌中山國,而是望著城下無數百姓攜兒帶女歡喜踴躍的場面,他一時感慨萬千。中山國復國,最開心的還是百姓。百姓從此不用在膽戰心驚,不用在魏軍的yin威之下朝不保夕了。 “寡人即位以后,當身勤社稷、憂勞邦家,爾等宜自強自立,君民一心,富國強兵!” 周東一番話,引起了無數人的歡呼。 隨后,周東又讓人將由大鐘化成的寶劍融化了數十幾把劍,鑄造了十幾個小鐘,安放在各處,鐘上有銘文:“唯朕皇祖文武,恒祖成考,寔有純德遺訓,以施及子孫,用唯朕所放。慈孝寰惠,舉賢使能,天不斁其有忨,使得賢才良佐周,以輔相厥身!” 中山國復國的消息,只用了不到兩日就傳到了魏國。 魏國上下,無比震動! 魏國聽后,大驚失色,盛怒之下,連殺二人。等魏達狼狽回來之后,他本想嚴懲魏達,一想魏作還在戰場之上生死未卜,只好壓下心思。 魏達請戰,要去救援魏作。王松率軍叛逃之事,魏王已然得知,對司馬父子恨之入骨,恨不得殺之而后快。只是現在形勢所迫,司馬父子還得繼續留用,派魏達前去,正好可以分司馬父子之權。 魏王當即應允,待魏達走后,又召來王黃和呂唐,魏王對上次王黃故意阻撓上官風追捕周東一事既往不咎,但讓王黃為解魏國之憂出謀劃策,同時又讓呂唐趕緊請求齊王撤軍,如若不然,呂唐別想離開魏國半步。 王黃對此早有預料,不慌不忙地說出了他的計劃,他和呂唐親自前去陽翟,以魏軍撤軍為條件,換取齊軍撤軍,韓軍對以前之事不再追究。 呂唐當即答應,只要他見到齊軍將領必會撤軍,并且保證在魏軍撤軍之時,齊軍和韓軍不會乘機進攻。 魏王還在猶豫,王黃卻說如今魏軍大敗,再僵持下去,被齊韓聯軍吃下也只是時間問題。若不見好就收,怕是到時連收場都收不了了。何況現在魏作危在旦夕,若是太子被殺,魏達再身陷敵軍之中,魏國危矣。 魏王雖不情愿,卻也無奈,只好應允,卻讓王黃務必帶回司馬父子,他一定要將司馬父子斬首示眾。 王黃和呂唐快馬加鞭,只用了一日就追趕上了魏達。魏達率領三萬人馬,原本打算再大戰一場,聽到父王要求撤軍的命令,十分不滿,卻也沒有辦法。 一行人趕到陽翟時,魏作大軍已經被圍困了三日三夜,不但死傷過半,且斷水斷糧,若再被圍困下去,頂多再有兩天,不是餓死就是兵變。 魏作即便貴為太子,也難以控制局面,將士怨聲載道,投降的聲音此起彼伏,逃兵也是不斷。平生第一次遭受如此重大打擊,若非魏作強自支撐,想殺司馬父子以泄心頭之恨,他說不定已經倒下了。 難不成真的要葬身此地了?魏作幾近絕望,忽聽外面喊殺聲四起,忙起身一看,遠處司馬父子高舉魏軍大旗前來解圍了。 雖說魏作已然得知王松當時和齊韓兩軍聯手圍攻他的大軍,是王松叛變之故,他卻認定背后必有司馬父子暗中慫恿。如今見司馬父子率兵來救,他既盼望司馬父子可以救他出困,又怕被救之后,司馬父子對他暗下毒手。 忽然又傳來一陣喊殺聲,又一支魏軍趕來,正是魏達!魏作大喜,魏達若在,司馬父子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見有兩支魏軍來援,齊軍和韓軍同時收兵回營。 司馬父子和魏達幾乎同時趕到,幾人救下了魏作。魏作渾身鮮血,受了輕傷,并不嚴重,只是驚嚇過度,一見到幾人就再也支撐不住,一頭栽倒在地,昏迷過去。 司馬父子對視一眼,心中同時在想,若是沒有魏達在場該有多好,魏作昏迷之后,怕是就不用醒來了。 只是當司馬父子二人看到王黃和呂唐也隨同前來,心中一跳,不由暗自沮喪,心知大勢已去。 一個時辰后,魏作醒來。先是得知周東復國成功,將魏達殺得大敗,氣急之下,吐出一口鮮血。終究還是讓周東成了大事,怎會如此? 呂唐卻對魏作沒有絲毫好感,淡而無味地將他和魏王達成的共識一說,強調若是魏作接受,他會讓齊軍即刻撤軍,也會由王黃出面和韓國談妥,若不接受,他就甩手不管了。 魏作大軍傷亡過半不說,已經完全失去了戰斗力,再硬撐下去,全無勝算。雖說司馬父子的十萬大軍以逸待勞,尚可一戰,但誰敢保證混戰之中,司馬父子不會趁機將他和魏達暗算?果真如此的話,魏國危矣。 更不用說齊韓聯軍現在士氣正盛,即便司馬大軍再加上魏達大軍,也未必是聯軍的對手。權衡利弊之下,魏作點頭同意了呂唐的提議。 司馬父子向魏作和魏達告罪,稱治下不力,被王松鉆了空子,并愿意交出兵權,任由二人處置。魏作想要將二人拿下,押回安邑,魏達卻不同意,以臨陣換將不吉為由,堅決反對,并說司馬父子在軍中威望極高,若他父子二人被免職,動搖了軍心引發了嘩變就難以收拾了,況且王松叛逃也并非全是因司馬父子之過,他二人派王松前來營救,也是好心。 在魏達的力阻下,再加上王黃有意無意地偏向司馬父子,魏作值此用人之際,也只好壓下心頭惡氣。 最終在王黃和呂唐的周旋下,韓軍和齊軍同意魏國撤軍的要求,保證不會趁機追擊魏軍,但魏軍必須撤回魏軍境內,三十年內不許再踏入韓國領土一步。 魏作和魏達都答應了。 一場戰事就此收場。 呂唐特意前來向魏作告辭。 “本是前來參加你的大婚,不想卻是親見一場大戰。你和樂旦大婚,恕我不能參加了。出安邑之前,我已經派人護送任公主返回齊國,我也會隨齊軍回齊國?!眳翁瞥鹤?、魏達和王黃、司馬父子幾人拱手施禮,“齊國和中山國已經締結同盟之好,從此,中山國有事,便是齊國有事。告辭!” 魏作和魏達豈能聽不出來呂唐的言外之意,二人并未多說什么,恭送呂唐。 王黃也帶來了韓王之話,韓王已經修書送往中山國,愿與中山國結為同盟之好,并愿意將公主嫁與周東,只要周東同意。魏作和魏達對視一眼,二人心意相通,中山國復國,各方聞風而動,為制衡魏國,都迫不及待要和中山國修好。 魏作一行浩浩蕩蕩撤軍,來時氣勢洶洶,回時垂頭喪氣。魏作是吃了敗仗,魏達是丟了中山國,樂城也是一敗再敗,雖有收獲,卻最終還是敗多勝少。而未嘗一次大敗的司馬父子最為忐忑不安,二人精心策劃一番,最終為他人做了嫁衣裳,成就了周東復國大業,他二人落了一個被魏作猜疑意欲除掉而后快的下場,二人都無比痛恨周東,被周東利用的怨恨和憤怒讓二人恨不得親手殺了周東。 只可惜,二人永遠沒有機會了。 因出師不利,司馬父子被魏王治罪,革職下獄,最后雖未被殺,卻被貶為平民。樂城接替司馬運之位,而魏作因接連敗仗,名聲大損,另外他暗中雇兇殺人,意欲侵吞慕容家家產一事在民間流傳開來,魏王大為震怒。 魏達趁機進言,魏作不配為太子。魏王猶豫良久,最終還是沒有廢掉魏作立魏達為太子,卻加封了魏達。 魏達逐漸勢大,對魏作地位的威脅日益嚴重。 待魏作想起姜姝時,姜姝已經被接到了中山國王宮之中,擇吉日與周東完婚。 周東復國之后,派人到太行山中搜尋舊臣,又安撫百姓,鼓勵百姓開荒種田,鼓勵經商,并重文推武,勵精圖治,百姓無不歡慶。 數月后,天下大定。周東定好了良辰吉日,自立為君,并向齊國、趙國、魏國、韓國、楚國、秦國和燕國廣發請帖,邀請各國參加他和姜姝的大婚。 燕國派出燕太子流,齊國派出齊太子唐,韓國派出韓太子進,趙國派出趙太子文,楚國派出楚太子晉,秦國派出秦太子廣,皆來參加大婚,凡是派出太子參加之國,等于是承認了中山國的霸主地位。 魏國直到最后一刻才派出了魏太子作參加。 中山國都城靈壽,張燈結彩,一片喜慶祥和之氣。各國太子陸續抵達之后,聽街頭巷尾到處傳誦周東復國之事,不由連連稱奇。 大婚之時,姜姝盛裝亮相,一時驚艷四座。 燕太子流和楚太子晉在席間對周東頗為不屑,質問周東小小的中山國不過是千乘之國,怎敢和七個萬乘大國平起平坐?莫非想再被滅國一次不成? 呂唐想替周東出頭,被周東搖頭拒絕,他淡淡一笑:“中山國雖是千乘小國,卻東和齊國交好,北與燕國為鄰,南拒魏國,西鄰秦國。雖曾被魏國所滅,卻牽動齊魏韓三國大戰,最終得以復國。如今中山國和齊國是同盟之好,和韓國是世交之好,和趙國鄰里之好,雖戰車只有千乘,卻可以一擋十,不輸萬乘。若是誰覺得中山國不足以和各位平起平坐,盡管放馬過來,中山國即便再被滅國一次,也會再次復國!” 燕太子流和楚太子晉默然無語,想起中山國復國攪動了魏齊韓三國風起云涌,誰還敢再惹中山國?何況現今魏國元氣大傷,尚未恢復,少說也要數十年的休養生息才能重回鼎盛之時。 見二人被他說服,周東哈哈一笑:“今日是寡人大喜之日,寡人特意為各位貴賓準備了中山美酒數壇,來,一醉方休!” 眾人歡呼。 魏作郁郁寡歡,喝得大醉,最終被人抬下。 盛宴一連持續了三天,是為中山國史上一大盛事。 從此中山國在周東的治理下,逐漸強大起來,盡管各大諸侯國對中山國仍有輕視之意,卻在中山國日漸強大之下,接受了中山國以千乘之國和七個萬乘之國并駕齊驅的事實,成為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雄。 一百多年后,中山國與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是為五國相王,中山國成為戰國史上國土雖小但卻可以和萬乘之國平起平坐的唯一一個千乘之國。 周東開創了中山國數百年的基業和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