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緬甸也是類似,緬族不但人口還是地盤僅僅有整個緬甸的一半左右。英國擔心緬甸被隔壁的泰國或者印度并吞,就撮合了緬甸各大小民族建立聯邦,結果沒想到緬族打算獨霸整個聯邦最后搞得內戰四起,其中從孟加拉引入的羅興亞人由于其和平教的身份搞得更加棘手。 至于艾倫威爾遜所在的馬來亞,則是引入華人和印度人沖淡馬來人的族群地位。 就算是沒有艾倫威爾遜,這個政策也執行了很長時間,只不過他的主張讓華人的數量增長加速了,原本的歷史上馬來人就因為連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和重要島嶼新加坡和檳城都是華人集聚區,新加坡和檳城過多的華人人口導致聯邦不穩,最后非得踢出自治權較強的新加坡來減少華人的人口比例。 現在有艾倫威爾遜在,就算是馬來亞獨立,馬來人踢出一個新加坡也是不夠的。剩下的華人仍然不比馬來人少。 在等待港督大駕光臨之前,艾倫威爾遜通過電報和仰光方面聯系,自從緬甸獨立之后,仰光和倫敦的關系談不上多么親密,但也沒有鬧的不可開交。 關于翡翠的價值問題,艾倫威爾遜繞不過緬甸政府這一關,現在也不是獨立之前了。兩國也不存在上下關系,正常的談生意就好。 至于和港督的見面,則是要在應對倫敦的時候采取共同立場。當前的港督是葛量洪,是公務員出身,葛量洪在二戰尾聲的時候,被擢升為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其中西太平洋高級專員一職曾一度于二戰期間擱置。雖然葛量洪早年出任輔政司和布政司的時候,就曾多次署任總督,不過斐濟總督仍是他第一次正式出任的總督職級職位。 一九四七年抵達香江,其實海外公務員的立場都大體相同,就是看重所在地的利益。 如果說白廳和內閣的關系大體還過的去,海外公務員是完全不知道內閣有什么正面作用。更加信奉天長地久才是權力的那套邏輯。 而且殖民地官員總要給自己留有一條后路才行,這個后路不能指望倫敦,還是要從他們管理的殖民地入手。 在白廳眼中,葛量洪就是一個不太聽話的海外公務員。香江財政支出百分之一點七五的上交,不但涉及到了香江的英國公務員利益,還在葛量洪的游說下,經常導致倫敦幾個部門的扯皮。 直接貢獻于英國政府的,主要是保衛香港本土的國防開支,不過國防部及其前身戰爭部,和殖民地部就這項開支經常扯皮: 國防部認為殖民地向來應該為自身的治安和國防開支負責,如沒有足夠財源,殖民地部應該自尋出路而不是老是占帝國的便宜,而且香江在二次大戰時也有以現金報效過大英帝國,現在面對外來威脅,更應該自行負責國防開支; 殖民地部則認為應該分清香江有能力支付多少,和應該支付多少這件事,并表示香港已經在二戰中支援大量金錢,國防部不可以繼續打香江財政的主意。 任何事情都可以辯證地看,國防部認為香港既有付錢的先例,則可一必可再;殖民地部認為給過了還要給是獅子開大口。 財政部因為自身利益附和國防部,認為香港向來稅率極低,政府負債輕微,有能力更多的為帝國防務貢獻更多。 香江的英國公務員認為,當地不同于其他地大物博的殖民地,重要性在于地理上,而不是是資源上,在殖民地部妥協之后,殖民地部這個頂頭上司也成了香江公務員的敵人。 為什么香江就能和本土的頂頭上司打擂臺,而馬來亞就不行,關鍵就在于,香江是真的在盈利,馬來亞正在爭取倫敦的支持。 一個是賺錢的當然是底氣十足,而馬來亞還處在需要本土支持的階段。艾倫威爾遜當然硬氣不起來,等到了馬來亞的發展進入正循環狀態,他也可以和葛量洪學,怎么和本土打太極拳。 大英帝國的悉心培養,根正苗紅的公務員,在上交財政這個問題上,一般是把倫敦的上司當成敵人看待的。如果不是二戰爆發,以及戰后英屬印度馬上就要獨立了,英屬印度的公務員在對待本土的態度上,和現在的香江別無二致。 一九四五年之后的英屬印度公務員,那不過是看到英屬印度維持不下去了,才一個個煥發了帝國公務員的主人翁精神,為證明自己的能力才這么干的。 當然殖民地官員敢于和倫敦對著干,一定要建立再殖民地贏利點基礎上。簡單來說就是要有錢,香江一個兩百多萬人口的港口,將近三千萬英鎊的財政開支,才是倫敦愿意心平氣和的基礎。 至于不盈利,地理位置又不重要的殖民地,在倫敦內閣乃至于白廳眼中,那都是隨意拿捏的存在。 港督葛量洪現在以平等身份和倫敦的交流,正是艾倫威爾遜為之努力的目標。而且以英屬馬來亞的基礎,他覺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和本土建立一個新型關系。 終于,葛量洪終于抵達了忠誠的馬來亞,感受了一把英屬馬來亞的陽光沙灘。 心情不錯的他對艾倫威爾遜的安排十分滿意,并且表達了感謝,“大地方自然有大地方的好處,這里的景色就比香江好的多?!?/br> “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艾倫威爾遜哈哈大笑,畢竟以香江的面積來說,確實也不能要求太多。 “關鍵在于,我們要維護本地的利益,倫敦的官僚十分貪婪,不能讓我們吃得太飽?!备鹆亢楫斎恢腊瑐愅栠d找他的深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