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一八一五年,滑鐵盧戰役。法國人絕對無話可說!”亞歷山大卡多根帶著壞笑道。 可能是出于閃亮登場的考慮,法國人是在英國代表團到達布魯塞爾的第二天到的,這個時候艾倫威爾遜,正在內閣秘書和外交部秘書的教導下,對自身文化修養提高進行充分認識。 內閣秘書愛德華·布里奇斯,表示對目前英占區的工作表示還算滿意,不管很多政策的效果如何,但英占區貿易委員會的努力,白廳已經看到了。 同時表示在意義上來說,布魯塞爾會議絕對比英占區的重建要重要得多,甚至決定著大英帝國未來的走向,不論是在帝國層面,還是公務員的角度上,都值得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某種意義上甚至比波茨坦會議更加的重要。 如何團結歐洲各國,英國內部的共識已經確定,就是從目前參加布魯塞爾會議的各國殖民地上下功夫,這也是利益不同,想法不同,甚至關系并不和睦的各國最大的共同點。 英國和法國因為歷史的原因關系微妙,可微妙的并不是只有英國和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關系也不是親密無間,西班牙吞并過葡萄牙,比利時獨立戰爭的對手就是荷蘭人。 當然比利時獨立的支持者是法國人,而支持荷蘭的國家是英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 可以說每一個國家的手中都沾染了其他國家的鮮血,在現在這個時候必須要團結,如果不團結的話,這些曾經都風光無限過的國家,很快就會泯然眾人,成為美國和蘇聯眼中的小蝦米。 迎接各國參加布魯塞爾會議的比利時國王,是利奧波德三世,這個目前深陷爭議的國王,因為戰爭期間對德國態度曖昧,目前利奧波德三世可以說處在麻煩當中。 這一次的會議之所以在比利時舉行,也是利奧波德三世大力爭取的結果。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在倫敦舉辦法國人不認可,在巴黎舉辦英國人不認可。 布魯塞爾深受法國影響,于是選擇了這么一個地方來坐下來好好談談,關于殖民帝國的明天到底會怎么樣。 負責接待各國代表團的人,則是利奧波德三世的弟弟查爾斯親王。艾倫威爾遜對查爾斯親王這個名字和頭銜,非常的不適。 他認為只有一九五八年成為王儲,做了六十二年的大英帝國胤礽,更加符合自己心中的親王形象,其他查爾斯都是假冒偽劣。 比利時王宮,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的國旗高高飄揚,表示著這次對外宣稱為歐洲戰后復興會議的布魯塞爾會議正式拉開了帷幕。 英國首相艾德禮,法國臨時政府主席戴高樂,毫無疑問是這一次戰后復興會議的最重量級人物,兩人的態度決定著這些殖民帝國的未來。 第148章 歐洲要團結 和各國元首們和外交部長們漫步花園,展現著友好不同,各國的代表團們則在緊張的準備著會議議題和談判資料,來推進這個對外名義上旨在復興歐洲的經濟重建會議的議題。 實際上是所剩下的殖民帝國報團取暖,共同捍衛彼此的集體利益。 可實際上因為殖民地分布的不同,面對的威脅又有大有小,雖然大方向上會議各國應該是方向一致,可在會議上肯定還是有所爭論的。 就拿目前的英法兩國來說,對待殖民地的問題上是絕對不同的。 法國在戰后的態度自然是毫無疑問的鎮壓,從在會議之前法軍已經再次踏上征途,前往亞洲就能看出來,法國上下包括戴高樂本人,現在的態度就是維系住所有殖民地。 而英國,尤其是首相艾德禮已經不準備在英屬印度浪費時間了,一旦最終英屬印度的本土精英失去耐心,選擇揭竿而起,以目前英國的能力,除非不準備好好過,破罐子破摔一直維持戰時配給制,不然是沒法阻止的。 最關鍵的是,就算是維持戰時配給制,英國也不一定能把英屬印度的反抗鎮壓下去。 這個問題其實早就已經出現了,甚至不是近年才出現的問題。 二戰期間,英國同時在西非,敘利亞和馬達加斯加對抗法軍,在埃及對抗德意軍隊,在澳洲和緬甸對抗日軍,同時維護北海,南北大西洋,印度洋的航路再給馬耳他輸血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而殖民帝國本身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帝國,而是一個個孤懸海外的組成部分在強敵環伺之間彼此聯系,防御一個殖民帝國就意味著在全部前線額不同的敵人同時作戰,地理上惡劣到了極點。 德國宣戰時英法有能力集結和德軍相仿的兵力和對抗,但是意大利宣戰法國倒戈以后英軍就分身乏術,日本也宣戰以后兵力更加捉襟見肘。 大英帝國從來就沒有同時和多個主要對手在多個主要戰線上開戰的能力,帝國安全完全寄希望于所謂的帝國承諾帶來的兵力集結,當印度和阿富汗爆發戰爭時,可以從不列顛調集部隊,當北非戰事吃緊的時候,可以從澳新調集部隊。 每次最好只面對一個敵人,這是德國人在兩線作戰時候的想法,這又何嘗不是英國的想法,又要鎮壓殖民地的反抗,又要防備其他強國對殖民地的窺視,在亞洲和俄國對抗,在美洲和美國勾心斗角,在非洲和法國爭奪。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后,倫敦終于覺得以現在的國力是真的玩不轉了,艾德禮首相覺得必須要收縮,把投入大于產出的殖民地踢出去,集中精力經營好反抗力量不強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