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4章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荀彧也說不清楚。 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循序漸進 劉協合上習題集,抬手用尾指撓了撓眉心,突然有些慶幸。 虧得諸葛亮對政治的興趣大于學術,要不然早就漏餡了。 數學這東西真是很依賴天賦,不是努力就能解決的。自己靠著穿越者的優勢,裝了幾年高手,如今面對兩個天才少年,有點裝不下去了。 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工作之后,高等數學之類的就沒怎么用過,除了一些概念,大部分都已經忘光了。他印象最深的還是中學數學,但那些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并沒有太明顯的代差,只用了三五年時間,一批高手就趕上了他。 論思想,他還有點余額。 論技術,他已經被掏空。 再過一段時間,他在算學上就沒什么好教周不疑、曹沖了,還是讓他們跟著趙爽等人去做研究比較好。再跟著自己,怕是會被耽誤了。 “你們的進步很快,明天起,就去講武堂,隨趙祭酒學習吧。朕最近太忙,恐怕沒時間指導你們了?!?/br> 周不疑和曹沖交換了一個眼神,一起拱手施禮。 “唯?!?/br> 曹沖又問道:“陛下,臣冒昧,敢問是立法的事,還是封賞的事?” 劉協瞥了曹沖一眼,有些意外。 曹沖雖然年少,情商卻高得離譜,甚至比智商還要出色。他怎么會問這種一看就知道不太適合的問題? “你有什么想法?” “臣有一事不解,關于立法的,想請陛下指教?!?/br> “說來聽聽?!眲f十指交叉,抱有腹前,來了興趣。 討論數學,他怕露怯。討論這些,他可就不困了。 事實上,他已經在考慮以后將主要精力用來啟蒙他們的政治、經濟,從一開始就給他們打下實事求是的基礎,免得被經學帶歪了之后改不過來。 曹沖拱手再拜?!俺甲罱洺B犎擞懻摿⒎ㄖ?,關于內外朝,大致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取消內朝,政由三公,天子垂拱而治。一種是強化內朝,天子決策,三公施行。支持前者的理由是人非對賢,孰能無過,天子雖賢明,畢竟一人而已,難以遍及所有政事。有權而不能用,必被左右所趁,不如授權三公,天子行監督之責。支持后者的理由是三公各有專長,事務繁多,又牽涉切身利益,難免顧此失彼,反不如天子高瞻遠矚,旁觀者清,可以決策?!?/br> 劉協聽完,會心一笑?!澳阕约涸趺纯??” “臣覺得都有道理,無從抉擇,所以才想請陛下指點?!?/br> “元直,你呢?”劉協又看向周不疑。 周不疑也說道:“臣與蒼舒討過多次,未有定論?!?/br> 劉協點了點頭?!皼]有定論就對了,這種事,本來就不可能有定論?!?/br> 周不疑與曹沖互相看看,更加疑惑。 “你們都讀過荀子的文章,當知學與思的關系。施政與學習近似,同樣有思和行的關系。思而不行,只是空想。行而不思,必落下乘。前者是道,后者是法。儒則介于兩者之前,而近道。從這個角度來看,內朝決策,三公施行,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案?!?/br> 周不疑想了想,說道:“陛下所言有理,天子垂拱而治,近乎無為,未免被動?!?/br> “沒錯。天子垂拱,無為而治,是上古之政。有人說是空想,有人說是史實,孰是孰非,且不去論他。但是有一點不可忽略?!?/br> 劉協欠了欠身子,讓自己坐得更舒服一些?!吧瞎琶擅廖撮_,君主掌祭祀之權,溝通天命,才能垂拱而治。自夫子立學以來,民智漸開,豈能恢復上古之政,全憑天意行事?有了問題,不集思廣益,卻去殉人祭天?” 周不疑、曹沖不約而同的打了個寒顫,連連搖頭。 以人祭天這種事,想想都覺得野蠻。 秦穆公行人殉,秦人哀之,作《黃鳥》之詩,一直被人當作秦人野蠻落后的象征。相比之下,中原很早就廢除了人殉。 現在別說恢復人殉,想想都覺得荒唐。 “但天子決策,三公施行,也有其難行之處?!眲f接著說道。 曹沖提到的這兩種意見,他都知道,大臣們之間已經討論過多次。甚至可以說,曹沖有此問,就是大臣們想借曹沖之口來試探他的態度。 畢竟所謂的內外朝只是由頭,真正的關鍵在于皇權。 要不要限制皇權,如何限制,才是這場爭論的核心。 既然涉及到皇權,當然要說得委婉一些。就算是再堅持限制皇權的大臣,也無法否認他這個中興英主的影響力。沒有他,大漢不可能有今天?,F在說限制皇權,不就是過河拆橋,甚至還沒過河就想拆橋? 之所以還有人敢提,只是因為一個原因:他之前就放過風,他將來要西征,由太子監國。 既然要西征,那限制皇權對他個人的影響就有限了。趁此機會,形成制度,對后繼之君加以限制,才是很多大臣的目標。 就他個人來說,他也是贊成限制皇權的,畢竟這是歷史大趨勢,也是現實要求。 隨著管理的精細化,天子大權獨攬是維持不下去的。要么勤政累死,要么躺平擺爛,兩者都不可取。 所以,他支持限制皇權,但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