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章
有些州實在太大,有必要細分。 比如涼州,至少可以分為三個州、益州、交州都可以劃分為兩到三個州。 這個想法并不是今天才有,早有劉協巡狩涼州時,就有這樣的計劃。甚至早在初平元年,朝廷就曾將涼州的一部分與關中合并,劃為雍州。 只是那時候形勢太亂,政變迭起,政令也是朝令夕改,這個調整也沒引起多大的反響,很多人甚至沒這概念。 如今天下太平,這件事終于可以認真的考慮了。 劉協與賈詡、楊阜討論之后,進了一次擴大會議,隨駕的散騎、侍中、尚書等官員全部參加,討論州境的調整,駐軍的安排,以及將領的選調。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上善若水 調整州境是一個很大的事,涉及到很多問題,以及很多利益。 好在太尉府已經做了充分準備,由賈詡主持,長史楊阜親自執筆的草案寫得很詳細,而且為所有的調整注明了理由,一目了然。 與會眾人雖然有不同意見,卻對這份草案給予了高度評價。 太尉府費心了,楊阜的能力也很出眾,涼州人在軍事上的確有天賦,代不乏人。 經過反復討論,最后將天下分為二十四州,對幾個大州進行了分割,小州則進行了合并。 比如涼州最終被分為四州,金城、隴西、武都、漢陽以及武威的東部分為一州,安定、北地再加上并州的西河為一州,武威、張掖,再加上?;揭阅系纳衬?、牧場為一州,酒泉、敦煌為一州。 州境的劃分主要著眼于防務,而不是經濟,所以駐軍人數和當地經濟并不完全匹配,不同州之間的物資調配在所難免,這也需要從朝廷層面予以協調,具體負責的就是太尉府。 相應的,各州駐軍的數量也是從軍事出發為主,并不局限于當地的人口和經濟。 相比之下,戶口多、經濟好的中原腹地駐軍反而不多,將節省的物資外運,供應邊疆,也就成了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這個前提下,如何解決運輸問題,就成了眾人討論的焦點之一。 千里運糧,消耗極大。如何在保證駐軍物資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減少運輸的壓力,關系到這個方案能否落地,并且維持下去。 有人提出了挖運河。 就目前來看,水運的成本無疑是最低的。 但很快就人表示反對。水運的成本是低,但挖運河的成本高啊。再說了,很多邊疆地區嚴重缺水,挖什么運河? 話音剛落,立刻又有人反對,沒有水的地方還有必要駐軍嗎?駐軍不要水? 看著眾人的討論,劉協沉吟不語。 他想到了一個問題:水運的確成本低,所以他才會讓周瑜去北疆尋找大河,但水運嚴重依賴于天然河流,局限性太大。運河固然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成本太高,太長了也不實。 況且運河只能解決河道,解決不了水源的問題。 沒有充足的水源,運河無從談起。 在內陸實現運輸便利的最好辦法,還是鐵路,這才是能夠克服不同地形的長途運輸手段。 大國崛起,通常都以大建鐵路為基礎,鐵路里程甚至成為國家強弱的標志之一。 美國如此,沙俄也是如此。 要想實現鐵路,就必須有蒸汽機。 嚴格來說,蒸汽機的原理并不復雜,加工要求也不算高。這東西一開始就是一個純粹的工業品,與科學的關系并不大,也不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藝,目前的技術、工藝完全可以實現。 至于將來怎么發展,他并不擔心。 即使是最粗糙的蒸汽機,也有著人力、畜力等自然動力無法比擬的優勢,足以引起更多的興趣。只要投入、產出的循環能夠維持下去,技術迭代就會進入其應有的軌道,最終帶來足以改變時代的進步。 就像在合適的土壤中埋下種子,再澆點水,種子就會發芽,然后長成參天大樹。 一切都很自然。 一次會后,劉協提出了這個猜想。 他把靈感的來源歸功于一次偶然的發現,并做了一個簡單的演示。 當沸騰的蒸汽頂起密閉的壺蓋,甚至連最強壯的郎官也無法摁住的時候,眾人面面相覷,隨即又露出狂喜,以及無法抑制的崇拜。 天子就是天子,總能從最平常的事物中發現真正的道。 當初由水滴中發現了千里眼的秘密,極大的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如今又從燒水的壺中發現了蒸汽蘊含的強大力量,為將來提供了無限可能。 如果真能發現一種車,不用馬,只要燒開水,就能不眠不休的急馳,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就算是再保守的人也會為之驚嘆。 看著眾人的驚訝、議論,再聽到熟悉的“燒開水”,劉協不禁感慨。 果然,燒開水才是人類科技進步的驅動力。 相比于陸路運輸可能從中得到的收益,水運的前景更為光明。原因也很簡單,船可以攜帶大量的煤,越大的船,使用蒸汽機的收益越大,這也解決了一個目前最為頭疼的難題——樓船動力困境。 樓船越造越大,僅憑人力已經無法駕馭,急需更強大的動力。 最近對造船最為關注的桓階立刻意識到了其中的機遇,主動建議成立一個小組,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專項開發,爭取盡快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