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章
他應該更維護禮才對。 周公制禮,本就是維護統治集團的利益,以外化的形式讓君臣各安其位,尤其是臣不要有非分之想。 即使是進入帝制時代,禮制的主要功能還是維護上位者的權利。 所以叔孫通制禮,使劉邦知皇帝之貴,才使儒家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 作為既得利益者,主動拋棄禮,否定禮制的地位,從個人角度來看就是自掘墳墓。 畢竟他讓袁術做打手,收拾舊臣、士族,也是以他們的洛陽宅第逾制為由。荀彧真要和他硬剛,他未必辯得過荀彧。 好在他今天不是想和荀彧辯論,只是想表明態度,可以說得坦蕩一些,不必在乎理論上是否有瑕疵或者漏洞。 現實是殘酷的,從來不像理論那么美好。 所以社科大佬、經濟學家才會經常被現實打臉。 孔子、孟子不孤單,后來者如過江之鯽。 荀彧雖然有心理準備,但顯然不夠。他愣了好一會兒,才不太確定的說道:“所以,陛下的擔心是……忘戰必危?” 劉協笑笑,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嘲諷?!澳銈儸F在倒不至于忘戰,只是會忘了為誰而戰,以及如何才能戰而勝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可不是兵法之妙。兵精糧足,飲酒高會,更不是名將應有的風采?!?/br> 荀彧面紅耳赤?!氨菹?,雖說關東出相,關西出將,卻也并非絕對。當初討董時,曹cao、孫堅可都為朝廷奮不顧身,頗有戰功?!?/br> 劉協點點頭?!翱上麄儾粸槭孔逭J同,也絕非主流。就算是荀攸,也沒多少人認可他吧。如果士族都能像他們一樣能為朝廷而戰,為天下太平而戰,且戰之能勝,使胡馬不敢犯塞,這兵權才算有了意義?!?/br> 荀彧尷尬地笑笑,無言以對,卻又心中一動,恍然大悟。 天子雖然尖刻,卻說出了山東士族的軟肋。山東人重文輕武的習氣太重了,過于迷信戶口、財力,以為人多就能戰無不勝。事實證明,這個觀點過于天真。 富足不等于強大,人多也不等于勢眾,重文輕武的結果就是文明變成了文弱,在野蠻面前連自保能力都沒有,只能任人魚rou。 天子最擔心的就是這一點。 如果儒門不能改變既有的觀點,真正貫徹文武并重,就算天子將兵權交還三公,他們也無法擔負起應有的責任。一旦有外敵來襲,大漢根本沒有御敵的能力,再多的財富也是蠻夷的戰利品而已。 要想收回兵權,先要證明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和擔當,而不是只顧自己的利益。 荀彧越想越慚愧,大有無地自容的感覺。 他們一心想要權力,卻忘了權力的背后是責任。 “我也不是說每個人都必須精通武藝。疆域日廣,事務日多,文武分途是大勢所趨。只是這不能成為讀書人好逸惡勞的理由,沒有一副好身體,如何鐵肩擔道義?再者,即使是西征,也不僅僅是武士的責任,儒生同樣不可或缺?!?/br> 劉協搓了搓唇連的髭須,嘖了嘖嘴?!叭缃癫蝗本J騎士,卻缺擅長教化的儒生。像伏雅、荀惲那樣的年輕人太少了?!?/br> 提到荀惲,荀彧心中泛起一絲喜悅。 荀氏子弟畢竟與眾不同,允文允武,先有荀攸,后有荀惲,一個在北疆驅逐胡虜,一個在西域教化蠻夷,將來前途無限。 “陛下謬贊,犬子當不得?!?/br> “當得的,當得的?!眲f順勢換了話題,與荀彧說起了西域的事,緩和一下氣氛。 西域這兩年雖然沒有大的進展,但荀惲、蔣干、沈友等人可沒閑著。 荀惲與軻比能取道里海北岸,押師西進,前往預定的目標:黑海北岸的大草原。 但他們遇到了麻煩,不是想象中的蠻族,而是大漢的宿敵——匈奴人。 雖然那些人沒有文字,但還有記憶,知道祖輩是從東方遷徙而來,有些人還記得大漢的戰旗。 實際上,他們對大漢的了解遠遠超出大漢對他們的了解。隨著西域商路復通,大量商人往來于羅馬和大漢之間,以及一部分鮮卑殘部向西逃竄,他們已經知道大漢亂而復安,非他們能敵,所以一直沒敢有所動作。 有一部分人甚至越過烏拉爾山,繼續向西遷徙,并與西側的蠻族發生了沖突。 這些信息,與劉協之前收到的消息相吻合。 考慮到商路的安全,荀惲與軻比能決定在烏拉爾山的南麓建立據點,居高臨下,控制這一片草原,保障商道的暢通。 除此之外,荀惲還想伐木造船,建一條海上通道,橫渡里海,以節省時間。 劉協手頭沒有詳細的報告,只能簡略地介紹一下荀惲等人的進展。 即便如此,還是讓荀彧心中歡喜,為兒子的年少有為驕傲不己。 劉協隨即又為荀彧解要的解釋了羅馬的情況,比如荀彧關心的塞維魯,并回答了一些荀彧關心的問題。 仔細說起來,羅馬與大漢有相似之處,比如疆域與戶口,但不同之處更多。 比如羅馬一直沒有形成以血緣為主線的傳承制度,即使是帝國時代,他們也不一定是父子相傳,侄子、外甥甚至女婿之類的都可能成為繼承人。 這種制度好不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有一個結果很明顯,那就是羅馬的政局動蕩不安,極端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