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2章
“這么說,確有此事?” “有,參與其事的不僅有陳逸,還有不少黨人?!?/br> 荀文倩有點不高興?!斑@就是你當初極力反對天子深究黨事的原因?” 荀彧一聲長嘆?!拔馁?,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當年黨人有多絕望。但凡有一點其他辦法,又何必出此下策?而且這也只是王芬等人的想法,支持他的人并不多,否則……” “否則這事也許就成了,對吧?” 荀彧看著面帶慍色的荀文倩,一時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 “王芬不能成事,袁紹呢?”荀文倩追問道:“他也不一樣一敗涂地?” 荀彧沉默良久,無奈地點點頭?!澳阏f得對,就算王芬有干才,這事……也成不了。大漢天命未絕,是黨人自作聰明,一意孤行?!?/br> 荀文倩面色稍緩?!笆虑橐呀涍^去了,天子也收到了不少線索,這事瞞是瞞不住的。如果天子再和你說起這件事,你還是實事求是,有一說一吧。天子以赤心待你,你不要辜負了他?!?/br> “好……的?!?/br> —— 由荀文倩陪著,在宛城附近轉了幾天,荀彧見識了南陽的新氣象,大為驚嘆。 度田帶來的影響,他已經見識過,但南陽的變化之大,還是讓他大開眼界。 他不禁想到河東。 如果當初他在河東不是行綏靖政策,而是堅決的推行度田,河東會不會出現南陽這樣的盛況? 可能性是存在的。 要論推行度田的難度,河東遠遠不能和南陽相比。河東有大族,南陽卻多封君,而且是隨光武皇帝復興大漢的功臣之后,實力比河東大族強多了。 但天子不像他那么糾結,一到南陽,就干凈利落的罷免了幾十個封君,掃除了度田最主要的障礙。 如此雷厲風行,帶著一股壓抑已久的怨氣,而這怨氣有大半來自于他在河東的不堅決。 河東本該成為第一個標桿,而他應該成為天子最堅決定的支持者。 天子曾對他寄予厚望,主動要求結婚姻,并給了荀文倩除了皇后之位以外的最大恩寵。 但他卻辜負了天子。 荀彧很慚愧。 幾天之后,當天子召見,向他咨詢都城方案時,他提出了一個讓天子都有些意外的建議。 以大漢疆域之廣,僅靠一地,恐怕難以覆蓋天下,有必要對都城制度進行一些改革。 其中之一,就是東西京并列,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不分高下主次。天子往來于兩京之間,居無定所。 其次,在東西京之外,選擇重點城市立陪都,天子四時巡幸。 比如太原、邯鄲、涿、臨淄、彭城、南昌、長沙、成都、金城等地,都可以作為備選地點。 這些地點都是戰略要地,天子應每隔幾年就要巡幸一次,讓當地的臣民知曉天子的存在。 天子巡幸四方,古已有之,只是一直沒能形成正式的制度。 現在正是最合適的時候。 當然,要將巡幸四方形成制度,就要對馳道進行修繕,這將涉及大量人力、物力的調配,不能急于求成,要從長計議。 劉協聽荀彧說完,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只是答應可以討論一下。荀彧可以先和三公通氣,看看有沒有這個可能,然后再提交朝會討論。 然后,劉協拿出了一份文書,遞給荀彧。 荀彧接過一看,正是荀文倩提及過的那件事:冀州刺史王芬意圖謀反,故太傅陳蕃子陳逸曾參與其事。 “有這事嗎?” 荀彧放下文書?!坝?。臣知之甚悉,可為陛下陳其本末?!?/br> 劉協笑了笑?!昂?,正要聽荀君高論?!?/br> “陳逸乃陳蕃子。陳蕃是黨人,位列三君之末。王芬亦為黨人,乃八廚之一。欲明原委,自然要從陳蕃說起。前后三十年,涉及人物甚多,還請陛下安坐,聽臣一一道來?!?/br> 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由來有自 黨人與皇帝的矛盾并非突然出現,而是醞釀已久。 嚴格來說,從董仲舒改造儒學,使儒學登上政治舞臺的那一刻起,儒學與皇權之間就有著天然的沖突。孝武帝看似推崇儒術,實則用的還是法術,不過是用儒術修飾而已。到了孝宣帝,更是明言漢家自有法度,霸道、王道兼用,不可能純任儒術。 儒門當然不肯罷休,不斷反抗,最后的結果就是王莽篡漢。 王莽敗亡了,儒門卻沒有完全敗。 光武復興,鑒于儒門影響之大,實際上繼承了不少王莽的政策,儒門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在前朝時勢大的地方豪強漸漸服膺儒學,成了儒化的士族,其中的精英則成了世家。 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就是其中的代表。 細數本朝的世家、大族,大多都有儒學傳承,已經不是純粹的豪強。 儒門影響越來越大,必然會引起皇權的警惕。本朝前期,外戚掌權。儒門鍥而不舍,潛移默化,用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將原本是軍功勛貴的外戚變成了具有儒學素養的外戚,儒門與外戚漸有合流之勢。 竇武就是儒門寄予厚望的大將軍,而馬融則成為外戚中的一代儒宗。 但孝桓帝重用宦官打斷了這一趨勢,將儒門循序漸進的希望砸得粉碎。漸進溫和的方式難以實施,儒門也漸漸失去了耐心,越發偏激,最終隨著竇武、陳蕃被殺,矛盾激化,引發第二次黨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