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0章
最多一百年,甚至有可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 對于文明的推進來說,一百年不算太久,甚至可以說非???。 張松聽出了劉協的言外之意?!氨菹聢猿??” “堅持?!眲f點點頭?!暗嗡┦?,百煉成鋼。很多事不怕慢,只怕不做。文翁興學已是三百年前的事。三百年間,益州出了不少人才,卻沒人像文翁一樣立足于益州本地,推進益州的教化。我愿意做這樣的人,繼承先賢遺志?!?/br> 張松離席,躬身而拜?!俺妓刹徊?,愿為陛下執轡,為益州盡綿薄之力?!?/br> 劉協笑笑?!澳慵矣卸嗌偬?,不怕吃虧?” 張松慨然道:“我張家有點田,可是比起天下大同來,不值一提?!?/br> 他停了片刻,嘴角露出一絲得意的淺笑?!俺汲K尖?,六國雖滅,其后裔淪為黔首、布衣,但所享之衣食未必不如其先祖。我張家縱使將多占的土地交出去,也不會一蹶不振,泯然眾人。且君子當以才華顯世,豈能以地廣自負?臣寧為千里馬,奔馳而死。不為守財奴,抱銅而生?!?/br> 劉協盯著張松看了片刻,哈哈大笑。 他站起身來,走到張松身邊,抬手按在張松肩上,輕輕拍了拍。 “子喬,你可與楊德祖、禰正平比肩。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了土地這身外物,你才能一鳴驚人,一飛沖天。你若不棄,先去司徒府歷練,助楊公一臂之力?!?/br> “唯?!睆埶烧邢聭?,躬身答應。 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有心無力 楊彪最近很忙,需要一個得力的幫手。 張松有過目不忘之能,又熟悉益州的事務,正是最合適不過。 即使還在戰爭期間,司徒府依然是事務最繁劇的部門,不僅要處理好各郡縣的度田,還要為大軍籌備糧草,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軍需部門。 楊彪年過六旬,經驗很豐富,體力卻有些跟不上。劉協多次和他商量,要適當的擴大司徒府掾吏的員額,給楊彪配備副手,只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劉先原本是選擇之一,但事實證明,他并不適合。 看到張松,劉協放心了。 這是又一個禰衡。 禰衡能夠一改輕狂,成為政務高手,與楊修的引導有莫大的關系。張松不可能也去漢陽,劉協只能親自上陣。 從益州南部開發的實際困難說起,劉協和張松縱論古今。 文明要擴張、融合,就像人要走出搖籃一樣,是無法阻止的必然趨勢。既然要擴張、融合,就不可避免地對邊遠地區進行開發。 曾幾何時,當華夏文明剛在河東地區萌芽的時候,周圍的太行山、中條山,以及大河對面的華山都是邊遠地區??墒乾F在,這些都是華夏文明的范圍。 以益州而言,巴蜀文明最初也是益州的一部分,四面的大山就是宇宙的盡頭。如今巴蜀文明與華夏文明融為一體,秦嶺、大巴山都成了大漢腹地。 歷史如長江之水,滾滾向前,沒有人可以阻止。 大巴山曾經阻擋在他的面前,卻擋不住流水的沖刷侵蝕,最終形成了三峽。 聽到劉協這些話,張松顯然格外興奮。 他能感覺到,劉協對益州沒有歧視,也沒有因為他的相貌而虛以委蛇。 這是一個真正胸懷天下的天子,一個不以貌取人的明君。 劉焉、劉璋父子連給他提鞋都不配。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張松也將自己的方案和盤托出。 既然是交融,就應該是雙向的。 一是派儒生進入邊遠地區,推行教化,讓更多的百姓子弟能夠接觸文明,知道外面有更大的世界,不受其他人的蒙蔽;二是將各地的優秀人才納入朝廷的系統,讓他們有機會到各地做官、游歷,增廣見聞。 交往多了,閉塞自然會打開。 總的來說,張松的方案并無新鮮之處,與文翁的教化有相似之處。 若說區別,只在于他是雙向的,而且更近一步。 文翁當政時,益州的基礎還很薄弱,只能吸引中原文明,無法輸出。如今的益州今非昔比,已經可以向外輸出人才了。 張松說的是益州南部諸郡,但他要代表的卻是整個益州,或者說,是以成都為中心的益州腹地的利益。 他們急切的想融入朝廷,甚至愿意做教化益州南部的急先鋒。 將來能夠進入益州南部山區的,肯定還是益州北地的士子為主。 劉協理解這一點,也樂見其成。 他也早就有這個想法。 要想邊遠地區融入華夏文明,支持朝廷,自然要相應的給一些優待。如果是在和平時期,這會擠壓中原地區士族的利益,畢竟官職總數是有限的,邊遠地區的人多一些,中原地區的人就會少一些。 但現在不同,觀念改革使人才分流成為可能,制度改革則提供了更多的崗位,可以在不傷害中原人的情況下,招攬更多的邊遠地區人才進入系統,擴大統治基礎。 劉協與張松一拍即合,相談甚歡。 —— 張松回到司徒府,帶著天子的手詔。 楊彪多少有些意外。 他本以為天子會留下張松,留在身邊做個尚書或者侍中。 但他不反對這個安排,司徒府的確需要人,更準確的說,是需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