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章
“他年紀太大了,擔不起這樣的重任。你們年輕人應該勇于擔當重任,不負平生所學?!?/br> 見楊彪臉色不好,邢颙心中疑惑,卻沒有再說什么。 —— 劉協發出去的詔書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孔融沒有來,大臣們也沒反應,對重修《孝桓帝紀》的建議更是集體漠視,當不存在。 這件事就像一顆小石子丟入水塘,激起一絲漣漪,然后就恢復了平靜,仿佛什么也沒發生。 唯一的變化是孔融再也沒有太學露面,沒人知道他去哪兒了。 與此相反,遼東卻非常熱鬧。 荀攸遵照詔書,在遼東推行度田,進展非常順利。 遼東大戶之前被公孫度殺掉大半,剩下的又因依附公孫度,成了荀攸的俘虜,被判流放海外。剩下的都是普通百姓,對度田求之不得,歡呼踴躍。 在得知中原還沒有全部度田,就連冀州都有渤海要行德政,大部分百姓都選擇了在遼東落籍。 遼東雖然冷,但土地肥沃。哪怕只種一季也能混個溫飽,總比回到家鄉還要依附別人強。 對天子能否在中原推行度田,不少人持觀望態度,并沒有太強的信心。他們沒見過天子,卻知道中原世家的實力。 劉備就地休整,上書請辭徐州刺史。 劉協拜劉備為征東大將軍,授斧鉞,付以東方之任。 孫策率部撤回青州休整,上書請求見駕。 劉協雖然不解,卻還是答應了孫策的請求,同意他赴行在。 接到詔書后,孫策早早起程,繞了一點路,在南皮住了一宿。 —— 張昭邁著方步,走進了驛舍。 正在忙碌的驛吏們紛紛放慢腳步,向張昭行禮。 張昭一一回答,有時還停下來詢問幾句,沒有半點太守的架子。 盡管如此,驛吏們卻依然神態恭敬,不敢有半分怠慢。 主院的二樓上,孫策憑欄而望,三弟孫翊、四弟孫匡站在一旁,小妹孫尚香個子還沒欄桿高,只能從欄桿的縫隙里往下看。 “老夫子?!睂O尚香嘀咕了一句。 “不得放肆?!睂O匡嚴肅的雖然斥道?!叭水斢腥??!?/br> “我只聽說過人有三急?!睂O尚香反駁道,不等孫匡再說,脖子一梗,轉身躲到隔壁的房間里去了。 孫匡咂了咂嘴,老氣橫秋的說道:“不學禮,無以立。小妹該啟蒙讀書了,要不然到了行在,不知道會闖出什么禍來?!?/br> 孫策、孫翊不約而同的撇了孫匡一眼,啞然失笑。 樓梯聲響,張昭登樓了。孫策立刻收起笑容,快步趕到樓梯口,拱手相迎。 “張公?!?/br> 張昭抬頭看了一眼,沒有說話,上了樓,來到孫策面前,這才抖了拌衣袖,又整理了一下衣服,這才拱手見禮。 “臣昭見過吳侯?!?/br> “豈敢,豈敢?!睂O策連聲說道:“張公如今是天子之臣,你我同朝為臣,不敢以君臣建交。若公不棄,策當執子弟禮?!?/br> 張昭滿意地點點頭?!耙荒瓴灰?,君侯越發沉穩了,可喜可賀?!?/br> 兩人客套了幾句,攜手來到正堂。 孫策的母親吳夫人、妻子小吳夫人都出來見禮,連孫策的兒子、女兒都出來拜見,只有孫尚香躲在房里沒出來。 寒暄過后,吳夫人等人退下,留下孫翊、孫匡在一旁侍候。 孫策首先說明了來意。 遼東平定,劉備會繼續向三韓進兵,他則準備向南。但天子承諾他的戰船還沒有動靜,這次去行在見駕,主要就是為了這件事。 聽說張昭在渤海施行德政卓有成效,他特地趕來,向張昭祝賀,并請教一些施政之道。 張昭聽完,緩緩點頭?!熬钜宦纷邅?,對我渤海民風有何觀感?” 孫策以一種近乎夸張的口氣說道:“周雖小邦,其德為大。公行德政,使天下士大夫知有所歸,功德無量?!?/br> 張昭露出矛盾的笑容,謙虛了幾句。 孫策隨即又道:“我有一事,想問公之安排?!?/br> “君侯請直言?!?/br> “我離開渤海之后,怕是會有海賊復來,公可有安撫之道?” 張昭微怔?!巴芯钪?,海賊不是被剿滅了么?” “大部分如此,但是還有一些頑匪不肯俯首。他們躲在海邊的山中,懾于我軍兵威,不敢輕舉妄動。我轉戰江南,他們勢必會重新出動,沿海擄掠。公還是要有些準備才好?!?/br> 張昭點了點頭,沉吟片刻?!岸嘀x君侯提醒,我會安排人警戒的。如今渤海雖然戶口有限,但眾志成城,民心可用,必能擊退這些海賊,保一方平安?!?/br> 孫策贊了兩句,順勢問起了張昭施政的具體內容。 從在江東相逢起,孫策對張昭就很尊重,待以師友之禮。他一直有一個想法,如果能在海外建國,就請張昭為相。 因此,張昭在渤海施政就是為將來做準備,效果好不好,孫策比天子還關心,問得也非常仔細。 他越問,心越往下沉。 渤海的民風的確不錯,哪怕是驛夫走卒都彬彬有禮,但有一點卻不可忽視,作為一郡,渤海的戶口有限,能提供的兵源和錢糧更加有限。 說得直白一點,渤海甚至支撐不起萬人規模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