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有比較才有鑒別,到時候,他們的失敗會進一步證明度田的意義。 在這一點上,劉協有足夠的自信。 兩千年的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了這個規律。 “施政當寬,治軍當專?!眲f調整了一下情緒,再次露出笑容?!按鬂h疆域廣大,風土人情殊異,非三代之方國可比,當因地制宜,因時而異,不可一概論之。在目標一致的情況下,應該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張卿,你說是么?” 張昭心情正好,也不計較天子的細微差別,點頭附和。 劉協話鋒一轉?!爸诬妱t不然。軍議時,固然可以暢所欲言,各呈己見。執行的時候卻須上下一心,令行禁止,不能令出多門,否則縱有百萬大軍也難以取勝。二位以為然否?” 劉備、孫策互相看了一眼,不約而同的說道:“陛下所言甚是?!?/br> 劉協又看了張昭一眼?!皬埱湟庀氯绾??” 張昭沉默了片刻,躬身說道:“子曰: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非天子誰能為?” 劉協嘴角輕挑,滿意地點了點頭。 有你這句話,渤海這個試點就值了一半。 —— 張昭出帳,就扔下了孫策,直接找到了荀彧。 天子同意在渤海罷免度田令,并不代表這件事就行了。按照朝廷當前的制度,他要提出試行方案,提交司徒府審批,很可能還要經過朝議這樣的流程。 他與朝中大臣素無往來,人微言輕,能否通過尚未可知。如果能得到荀彧的支持,成功率就大多了。 兩人客套一番后,張昭開門見山的說明了來意。 他想請荀彧與他合作,一起擬定方案,并說服三公九卿。 荀彧聽了,大為驚訝,隨即又喜上眉梢。 冀州平定,遼東的戰事交給了荀攸,益州的戰事交給了士孫瑞,天子的重心必然會轉向朝政,兗豫青徐的度田該如何進行,就成了擺在他面前的問題。 他最擔心的就是天子挾戰勝之威,依冀州例,在中原強行度田。 他不反對度田,但強行度田很可能會造成流血,甚至發生叛亂,他不能不關注。 如今天子有意讓張昭在渤海試行,無異于打開了一個缺口,也表達了足夠的誠意和耐心。 如果張昭能夠成功,不僅可以避免激烈的沖突,還能證明度田不是王道的必經之路,德政一樣可以實現王道,對儒門的意義非比尋常。 荀彧立刻表示,愿意支持張昭完成方案,并說服朝中公卿。 兩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 荀彧隨即又提醒張昭,你應該和虞翻聯絡一下,征詢他的意見。 虞翻是難得的奇才,深得天子信任。如今主持講武堂,在公卿在臣中也頗有影響力。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將來朝會時會順利很多。 張昭聽了,卻有些為難。 他雖然曾與虞翻共侍孫策,相處卻不怎么和諧,經常意見相左。這次虞翻去渤海協助孫策軍事,兩人幾乎沒怎么交流。對他在渤海推行的度田,虞翻也不怎么贊同。 想尋求虞翻的幫助,恐怕是緣木求魚。 荀彧見狀,決定親自出面,和虞翻談談。 在等待宴會開始前的短暫空檔,荀彧和荀攸聊起了這件事。 荀攸聽完,對荀彧說道:“叔父不必找虞翻商量了,他不會支持的?!?/br> “為何?” “因為這是必敗之局,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避髫穆曊f道:“叔父真以為周制可以復興,禮樂可以致王道?” 荀彧驚訝地看著荀攸?!肮_,你竟是這樣認為的?你還是儒門子弟嗎?” 荀攸反問道:“叔父說的是哪個儒門?夫子之儒門,孟子之儒門,還是我先祖荀子之儒門?” 荀彧一時語塞,竟不知從何答起。 荀攸嘆了一口氣?!笆甯?,儒門內斗了幾百年,今文、古文,師法、家法,眾說紛紜,德政具體是什么都沒有定論,想在四年之內實現王道,談何容易?恕我直言,真要是大量世家遷入渤海,渤海就是具體而微的東京。朱門酒臭,路有餓殍。處士橫議,政令不行。所幸明主在朝,不會有再有董卓進京這樣的事發生。你們需要擔心的,只是海賊而已?!?/br> 第九百四十七章 老jian巨猾 荀彧既無奈,又不得不承認荀攸說得有些道理。 真要將一群世家聚在一起,如何才能籌集到足夠的錢糧養兵必然是個大問題。 世家傾向于自己供養部曲,不愿意將兵權交給太守——除非這個太守不管事,坐嘯而已。 張昭會不管事嗎? 不管事,如何推行德政,振興王道? 這好像成了一個悖論。 盡管如此,荀攸的話還是給荀彧提了醒,打消了將一部分汝潁人遷到渤海的想法。 張昭為人剛直,又擔負了證明德教的重任。在這個宏大的目標下,他是有可能走極端的。 想到這一點,荀彧心里突然一緊。 天子將這個任務交給張昭,而不是交給他,不會是看中了張昭這一點吧? 荀彧越想越不安,卻不敢多說。 —— 長安,司徒府。 司空周忠緩緩走進了中庭,來到楊彪的面前,未語先笑?!拔南?,什么事這么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