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王越見狀,命史阿跟著。這兒壘高溝深,萬一摔下去,可能就直接摔死了。 蔡琰說了一會兒,突然話題一轉?!氨菹?,臣這兩日重讀《太史公書》,忽有感悟?!?/br> 劉協轉頭看看蔡琰,笑了笑。 蔡琰抿了抿嘴唇?!氨菹逻€記得王司徒曾說《太史公書》為謗書嗎?” “記得?!?/br> “其實《太史公書》為謗書之說由來已久,最早甚至可以追述到孝武。太史公大概也清楚這一點,所以從未想過公布于世,而是藏諸名山?!?/br> “莫非這就是《孝武本紀》缺失的原因?” “是的,但又不完全是?!?/br> “何解?” “《孝武本紀》,也就是太史公書中的《今上本紀》已非太史公所著,如何非議孝武,無從考究。但保留下來的其他篇目中,依然有跡可循?!?/br> 蔡琰頓了頓,不動聲色的轉頭看看四周,輕聲說道:“比如《儒林列傳》與《酷吏列傳》?!?/br> 劉協看著蔡琰,靜候下文。 他讀過《史記》,但粗略知道大概,不清楚這些細節。 讓他現在去翻書,他也未必能看得出問題。 蔡琰被劉協看得不安,眼神疑惑?!氨菹隆瓫]讀過這兩篇?臣十三歲就讀過了?!?/br> 劉協很受傷。 即使“他”很聰明,就讀書而言,和蔡琰這種學霸比起來,他真是平平無奇。 即使是真學霸楊修,私下里也是對蔡琰很服氣的。 “令史,你能否別用這種眼神看朕?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家藏萬卷、精通典籍的父親,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令史一樣過目不忘?!?/br> 蔡琰尷尬地低下了頭?!俺肌ФY了,請陛下恕罪?!?/br> “罪不罪的就算了,你好好說一下,這兩篇中有什么非議之辭?!?/br> “唯!”蔡琰應了一聲,斟酌語句。 之前說得隨意,無君臣之禮,以后可不能再這么隨便了。 陛下不介意,不代表別人就不介意。萬一被人彈劾,免官事小,連累了陛下名聲事大。 正在蔡琰考慮怎么說的時候,裴潛快步走了過來。 “陛下,蜀郡太守,潁川荀攸請見?!?/br> 劉協又驚又喜,連聲吩咐裴潛去引荀攸進見。 裴潛轉身走了。 蔡琰如釋重負,隨即又進諫道:“陛下求賢若渴,固然難得,但潁川荀氏與袁紹牽連甚深。荀攸來意未明,不可不慎?!?/br> 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見如故 劉協覺得蔡琰說得有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關東群臣持幣觀望,兩面下注是不爭的事實。這些謀士又個個是九曲肥腸,誰知道他們心里究竟在想什么。被后世稱為忠于漢室的荀彧都一直沒有回應,以保密著稱的荀攸更不能不防。 三國的頂級謀士中,賈詡以明哲保身著稱,荀攸則以行事隱密著稱,堪與漢初的陳平媲美。 他為曹cao謀劃的密計,絕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 心思之深,估計只有賈詡那種等級的人才能揣測。 劉協收起興奮之情,站在塬上,看著東側的大片桃林。 正值冬季,桃林沒有一片葉子,在高低曲折的黃土映襯下宛如輕煙,莫名蕭索,讓人心生惆悵。 神話已經褪色,輝煌也終將落幕。 大漢能不能浴火重生,尚未可知。 正如眼前的這道九曲黃流,隨波逐流容易,逆水行舟卻是何其困難。 想到失落處,劉協不由自主的嘆了一口氣。 “國破山河在……” 念了一句,忽然想起眼下正是冬季,下一句實在不應景,只得生生咽了回去。 太失敗了。 蔡琰忽然說道:“古桃待春歸。能經風霜苦,可飲清濁水。累累復累累,不似尋常味?!?/br> 劉協詫異地看著蔡琰。 這你也能接? 蔡琰微微一笑,向后退了一步?!氨菹?,荀攸來了?!?/br> 劉協抬頭看去,只見一個中年男子在裴潛的引導下走了過來。其人中等身材,滿面塵土,一看就是經過長途跋涉而來。坐車坐得久了,連走路都有些不太自然。 但荀攸的神情很淡然,不喜不悲。 他走到劉協面協,停住腳步,靜靜地看了劉協一眼,便垂下了眼皮,拱起手,行了一個大禮。 “蜀郡太守,臣攸,見過陛下?!?/br> 劉協伸手虛扶,輕聲笑道:“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荀卿有救世之才,豈可避世求閑。你去不了蜀郡,亦是天意?!?/br> 荀攸微怔,隨即從容說道:“陛下謬贊,臣不敢當。事若可為,臣自當竭盡全力?!?/br> 劉協又道:“能得荀卿之助,希望又多了一分。荀卿千里而來,可有妙計教我?” “下車伊始,未知詳細,焉有妙計?!避髫D了頓?!暗故怯幸患?,想提醒陛下?!?/br> “說來聽聽?!?/br> “臣昨日午時,在曹陽亭遇到了郭圖?!?/br> “哦?”劉協稍作遲疑,突然說道:“他走得很急啊,昨天午時便到了曹陽亭?” 荀攸的眼中露出一絲笑意?!八拇_走得很急。臣揣測,他此刻應該已經過了河,取道安邑?!?/br> “安邑?”劉協警惕起來,示意裴潛取地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