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申屠嘉最初只是一個材官蹶張,也就是強弩士,基本沒什么文化可言。他能做丞相,完全是因為軍功。丞相這個職位,實際上他是完全不能勝任的。 嚴格來說,漢初的幾任丞相,除了蕭何、曹參之外,都不稱職。 武夫當國絕非治國之道,已經成了有識之士的共識。 按照“猛將必發乎卒伍”的說法,就算不會出現漢初武夫做丞相的情況,太尉也必然長期被武夫霸占,幾乎不會有儒生染指的機會。 允文允武一直是儒生的理想,但真正能實現理想的人有幾個? 張奐為了證明自己允文允武,為《尚書》作注三十余萬言,可他那三十余萬言究竟有多少份量,想必他自己心里也有數。說得難聽點,在真正的儒生眼中,那三十余萬言一文不值。 學問與戰功不可兼得,至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如此。 如果將軍事作為太尉任職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幾乎不用懷疑,太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和儒生無緣。天下太平之后如此,天下太平之前更是如此。 亂世之中,什么最重? 當然是兵權。 為了三公掌權,將最重要的兵權拱手相讓,是得還是失? 楊彪沉吟良久,苦笑道:“君榮,這可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啊?!?/br> 士孫瑞幽幽地說道:“所以,還是陛下掌兵最好?!?/br> 楊彪瞅了士孫瑞一眼,欲言又止。 他明白士孫瑞的意思。 陛下要掌握兵權,誰和他爭,危險自不待言。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天子掌兵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天下太平之后,儲君生于深宮,長于婦人之手,哪里知道什么軍事? 所謂兵權在天子,也就是名義上說說而已,實際大權還在三公——如果三公真能重掌實權。 士孫瑞的建議不是不好,只是……耗時必久,楊彪覺得自己未必能等到那一天。 楊彪本想再努力一下,不知為何想起了王允。 當初王允沒聽士孫瑞的建議,結果落得身死族滅,還將大漢難得的機會毀于一旦。如今天垂異象,上天又給了一次機會,他可不能像王允一樣任性使氣。 還是聽士孫瑞的吧。 “君榮,你覺得天子能行嗎?” “不知道?!笔繉O瑞忽然笑了一聲?!暗抑牢也恍??!?/br> “自知者明?!睏畋肷钌畹乜戳耸繉O瑞一眼?!澳惆?,什么都好,就是《老子》讀得太多了,駁雜不純?!?/br> 士孫瑞也不反駁,撫須而笑。 —— 楊彪返回段煨大營,向天子匯報了他與士孫瑞的溝通結果。 具體的細節當然不能說得太直接,他只是盛贊士孫瑞深明大義,極力建議由天子直接主持軍事,順便做了自我批評,說自己是書生之見,不識大體,再次請辭太尉。 這一次,他沒有推薦士孫瑞。 只是此時此刻,除了士孫瑞,還有誰能接任太尉? 劉協心知肚明,安慰了楊彪一番,再次表示不能拔苗助長,還是請楊彪分擔一些責任,一旦士孫瑞建了功,立刻拜太尉。 這是楊彪目前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也是劉協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 楊彪很滿意,甚至有些不好意思。 劉協隨即提出,希望楊彪趕赴河東,以太尉的身份主持河東政務,籌集糧草,招募兵員,尤其是收集船只,準備接應天子渡河。 按理說,這本該是司徒趙溫的責任,但趙溫的能力、聲望都不如楊彪,又沒人脈,未必能處理好河東的事。楊彪決心請辭太尉,將來最合適的職位就是司徒、司空一類的職務,現在讓他去河東算是提前履職。 楊彪欣然接受。 太尉的兵權爭不成,司徒的治民權還是應該爭取的,而且必須爭取。 楊彪稍微收拾了一下,帶著天子詔書起程,甚至沒等楊修回來。 段煨很殷勤,派人送楊彪到潼關,經風陵津渡河。 為表對老臣的敬重,劉協送楊彪到大營東的長亭。 看著楊彪的馬車粼粼遠去,消失在如煙的樹影之中,劉協收回目光,咂了咂嘴。 “先生,楊公會不會覺得是朕嫌他煩了,故意支開他?” 賈詡笑笑?!氨菹码y道不是這個意思?” 劉協愣了一下,隨即哈哈一笑?!皸罟拇_有點煩。明知他沒有私心,還是受不了。不過安排他去河東,倒不僅僅是因為他煩,而是他最合適?!?/br> “楊公睿智,自然明白這一點,不會計較的?!辟Z詡慢悠悠地說道:“若說有什么不妥,大概只是陛下可以等他請求,而不是直接安排?!?/br> 劉協眨眨眼睛,啞然失笑。 果然,自己還是太嫩了,沒有充分利用好每一個機會。 “陛下,衛尉不爭而爭,陛下回御營之后,如何提振士氣,可有方略?” 劉協當然有準備。 如果一點準備也沒有,他哪里有底氣和楊彪爭兵權。 話到嘴邊,他忽然想起賈詡剛才的提醒,立刻改了主意。 “先生說衛尉不爭而爭?” “正是?!辟Z詡看得分明,含笑點頭。 天子舉一反三,悟性極高,又能自抑,著實難得??嚯y能讓人成長,他明顯比同齡人更成熟穩重。 如此高的悟性,再加上難得的務實沉穩,中興就不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