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節
將一家人看得又好氣又好笑。 一個樓棟的兩戶人家,相隔距離不到五米,居然搞出了如此陣仗。 這和此地無銀三百兩又有什么區別? 徐寒梅還想念叨幾句,卻被姜立南制止了。還又反復交待了一遍繃緊安全這條弦的重要性。 和爸爸一起出來,姜曉菱又提了想去廢品站上班的事兒,沒想到這一次姜立南立刻就同意了。 反倒弄得姜曉菱有點措手不及。 姜立南嘆了口氣:“昨天我想了一晚上,你想去就去吧。之前我一直在想用個什么辦法把你弄到廠里去做臨時工,可看現在廠子里的情況……你什么也不清楚,去那兒反倒不見得是好事?!?/br> 姜曉菱沒有接腔,其實她是懂的。 說白了不就是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對峙嗎?從昨天張家的事上就能夠看得很明白。 昨天那個人和進來的李書記,互相對視的那一眼,只要不是瞎子的,屋里誰沒看見? 不用說,那人就是和李書記一派,沒準兒還是李書記派出來打先鋒的。 爸爸和王廠長關系好,這是眾所周知的。加上他們家本來就是外地來的,這天然就站了隊。 她一個小姑娘家到了廠里,特別是在昨天又幫了張家的情況下,很有可能一進去就被什么人給惦記上。 別的不說,只隔三差五的找她一點小麻煩,就夠她受的了。 “廢品站就算是條件差一點,可好歹謝強在那兒當站長,多少還能照顧你一點。他們那地方也沒什么人關注,低調的很。反正咱們家也沒人指望你賺什么錢,你就先去做個臨時工,權當過渡一下,等將來有機會了再調整?!?/br> 聽爸爸和自己之前的想法不謀而合,姜曉菱連忙答應。 姜立南也應允待會兒到了就和謝強說這件事,爭取讓她過了年就可以過去上班。 兩個人說著話就到了廢品站。 因為已近年關,現在送廢品的人實在是不多了。站里靜悄悄的。 只有那些倉庫里偶爾傳來一兩聲挪動貨品的聲音。 姜曉菱和父親說了一聲,就和他分頭行動了。 他去找下夜班還在睡覺的謝強說話,而她則去倉庫找了張巧。 看到她,張巧先是怔了一下,然后一下子就笑出了聲。 “哎呦,你對我們這兒怎么這么有感情?干脆你過完年來這兒上班得了,正好我們這里也缺人,你來了咱倆也就個伴兒?!?/br> 姜曉菱聽她這么說,嘻嘻笑了一下,回答:“好的啊,張姐,我可能過了年真的能和你來作伴呢!” 說著,她用手指了指外面:“我爸爸去和謝站長說去了。要是能說通,我過完年就來這里做臨時工,到時候咱們一起上下班,一起干活!” 張巧這么說原本就是一句玩笑話,可壓根沒有想到這姑娘居然會來真的。 把她嚇了一跳! 她連活兒都不干了,脫掉手套,從凳子上站了起來,一臉著急的說:“小丫頭,你可別胡來。這是什么地方呀?你們本地的小姑娘怎么能往這兒跑?這說出去,嫁人都不好嫁人!” 張巧沒好意思說,之前那個到城里投奔哥嫂的女孩兒,其實可以說就是被她哥嫂給坑了。 他哥嫂當她是負擔,又不好攆她走,就跟她說讓她來這兒現找個臨時工干著,慢慢給她尋人家。 可城里的男人,別說工人了,就是待業在家的光棍,誰會找一個在廢品站上班的人做老婆? 這好說不好聽的。 人家問:“你媳婦在哪兒上班???” 你說:“是收廢品的?!?/br> 那還不讓人笑死! 別人才不會管你是在廢品站上班還是在街上撿破爛,反正干了這個,在眾人心里已經和破爛掛了鉤。 到時候后悔就來不及了! 張巧結結巴巴的將自己的想法都跟姜曉菱說了。 接觸了兩次,她對這女孩的印象不錯,生怕她一時腦子發熱,選錯了路。 而姜曉菱也自然明白她的好意,只得跟她解釋說,自己就是來干一段時間的臨時工,爸媽都還會給她留意別的工作,有合適的就走了。 還特意跟她暗示了一下,自己家弟妹多,負擔重,全靠父親一個人養活太辛苦。 聽得張巧連連嘆氣,卻也點頭表示明白了她的不得已。 “行吧,要是這樣就來吧。有姐在呢,沒人敢欺負你。其實想通了,這兒也不是什么壞地方,比起外面那些……這清靜的很?!?/br> 張巧安撫的說道。 說完,她看了一下左右,然后輕輕的拍了姜曉菱一下,神秘的朝她指了指倉庫的最里面,示意她跟過去。 姜曉菱被她這動作弄得有點莫名其妙,可還是跟了過去,嘴里悄悄的問道:“姐,你要給我看什么?” 她這伶俐勁兒顯然取悅了張巧,張巧笑著嗔道:“天天姐,姐的,我今年都四十了,你好歹也叫聲阿姨?虧得你還叫的這么理直氣壯?!?/br> “叫阿姨都把人叫老了,我就看著你跟我姐一樣,年輕!” 姜曉菱上輩子畢竟已經活到了三十歲,雖然回到了十七歲的身體里,看到比曾經的她大個十來歲的人,那聲“阿姨”實在是有點叫不出口。 院子里的那些人就算了,那些原本她上輩子就是叫阿姨的,如今叫起來沒有一點思想壓力。 唯獨張巧,她還是覺得叫“大姐”更順口一點。 當然她這樣的想法張巧并不知道,可那句“跟我姐一樣,年輕”卻明顯取悅了她,讓她看向姜曉菱的目光都又柔和了一點。 她沒有做聲,而是走到角落里的一個木柜前,拿出鑰匙打開了上面的小鎖。 姜曉菱這才看出來,這柜子應該是廢品站專門給員工配發的放個人物品的柜子,因為里面放著喝水的缸子,還是脫下來的帽子,圍巾之類的東西。 張巧在柜子里翻了翻,然后從角落里拿出了一個報紙包著的小紙包,對她解釋道:“前幾天收上來了一個小玩意兒,我看著怪好看的,覺得你可能喜歡,就給你留下來了。拿回去玩兒吧?!?/br> “謝謝姐,這是什么???”姜曉菱說著,將紙包接了過來。 張巧沒有說話,示意她自己看,姜曉菱只得把那包裹了一層又一層的報紙揭開。 揭了好幾層之后,一個白底青花的瓷器出現在了她的面前。 姜曉菱嚇了一跳,連忙將報紙合上,緊張的問:“姐,這是什么?” 張巧看到她的動作,不禁有點奇怪:“這有什么好藏的?又不是什么違-禁物品,就是一個蠟燭臺。 你看看,那里面還有燭油呢。我就是覺得這顏色畫的怪好看的,還就是些花花草草,沒那些不能留的東西,所以就留下來了。 你放心吧,姐給你的東西肯定不會給你招禍,拿回去晚上點個燈,比那瓶蓋強?!?/br> 聽她這么說,姜曉菱總算是放下了心來。 托機械廠的福,家屬院的人們可以說是整個寧林市最早用上電燈的一批人。 即使到現在,全市大部分住戶家里用的還都是煤油燈或者蠟燭。 用煤油燈還好,注意點倒也沒什么危險,用蠟燭的家庭,很多人家都會想辦法去弄一個鐵皮或者罐頭瓶的瓶蓋做底兒,就是為了以防萬一沒注意,再引起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