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的環保夢(三)
而解決的塑料的污染,我國環境惡化也是日益嚴峻的,如果大家可以有心留意一下就會知道。 水土流失嚴重,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87。中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 沙漠化迅速發展 華夏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長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近25年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草原退化加劇,70年代,草場面積退化率為15,80年代中期已達30以上。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退化速度在擴大。由于草原的嚴重退化,從而導致牧草產量持續下降。 森林資源銳減,華夏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郁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營森工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后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華夏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于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屬于華夏特有的物種和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312個種和種類,正式列入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種。 地下水位下降,多年來,由于過分開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區形成8個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的超產區,導致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來,華夏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立方米。 水體污染明顯加重,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測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大氣污染嚴重,華夏大氣污染屬于煤煙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于大城市;產煤區重于非產煤區;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華夏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種骯臟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華夏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華夏廢渣年產生量已超過5億噸,處理能力趕不上排放量。1988年全國積存量為66億噸,人均6噸廢渣。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為6000萬噸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在380個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處在垃圾包圍之中。僅京城三環、四環路之間就有50米以上的垃圾山4500多座,占地超過7000畝。 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變的中介。與此同時,也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范圍的污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為嚴重的浪費。1978年以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是化肥、農藥等,1978年以后鄉鎮企業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 環境是一種特殊資產。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 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華夏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據華、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華夏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華夏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面積最大,占了1607萬平方公里。據統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華夏荒漠化類型及其分布華夏有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鑲鹽漬化等4種類型的荒漠化土地。華夏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華夏水蝕荒漠化總面積為20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8。華夏凍融荒漠化地的面積共36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積的138。 而從地理上的分析,京城的沙塵暴的橋頭堡就現在als,它地形呈南高北低狀,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類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灘地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占全盟總面積的29,居世界第四位,國內第二位。巴丹吉林沙漠以高陡著稱,絕大部分為復合沙山。 而我國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如果連同50多萬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內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華夏西北干旱區是華夏沙漠最為集中的地區,約占全國沙漠總面積的80,我國最著名的八大沙漠分別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庫木塔格沙漠。 那么如果可以治理好這些沙漠發展成宜居的城市或者森林土地,不旦可以改善日益污染的環境,還可以造就像南美亞馬遜森林一樣的藍星之肺,改善空氣污染。 而現在華夏的房子為什么這么貴,其實華夏的土地宜居的比例不太多,因為華夏的地形多樣化,比如像藏省和疆省別看面積大,實際很多都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其中很大一個就是風沙的問題,古代不是沒有一個沙塵暴把一個小鎮淹沒了,或者整座城市都掩蓋消失了。 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這么容易的。 第一個就是水源的問題,本來全國的水資源就缺乏,現在你還要拿淡水來灌溉大面積種樹,別說沒水了,就算有算也要算經濟成本的,根本沒有辦法大規模的調水,而北方大部分都是缺水的地方,不然國家不用投資幾千億來做南水北調的工程,就是為了解決人民群眾的水資源問題,繼而才是解決環境的問題。 所以李元來第一個解決就是水污染問題,另外就是海水淡化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水資源引入沙漠,以前就有專家提過引渤入疆,就是把渤海的水淡化后,拉管道一直進入疆省。 但是因為華夏地形都是西高東低的,就算引進水管也會因為地勢需要抽水上去,但是面對天文數字的引水量,所消耗的能源就是天文數字,而李元來第一步解決就是能源問題,先從深層地熱電站做起,建設海邊的海水淡化工廠,把海水淡化的成本降低,然后輸送管道的同時,做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這樣就是利用管道沿線的地理優勢發電,減低成本。 這只是環保計劃的第一步,當然首先是要解決水污染問題,同樣離不開能源的問題。如果要做這個東水西送的工程起碼要過萬億的資金,其中還包括抽水的電機,抽水泵,管道的材料等等問題。消耗的資金和配套的技術將是天文數字,這將是國家級別的工程。 第二部就是沙漠樹苗的問題,其實現在除了水資源的問題,還有就是樹苗的成活率不高,就算國家的三防林工程也是花幾十年時間,無數的人力物力,三代人才建立起來的初步防護墻,但是架不住環境和沙漠化的惡化速度。 所以第二部就是解決樹苗生長問題,李元來準備利用大葉榕的種子,加上沙漠的梭梭,仙人掌等需要水分較少的植物基因來優化,因為榕樹都有獨木成林,所以壽命都是比較長的,但是又因為特性只能生長在水分充沛的地方。李元來才要集成他們特性來提高沙漠植物的存活率,不然種了許多后,一年后枯死了又要白費了,而且植物的生長率都是需要調整的,不然按照普通的榕樹長大到十米可能需要十幾年,然后那片地區才能看出協同的效果,包括蓄水和制造氧氣。而且如果als的地區還要在森林種植地區規劃水源,比如每個20公里就一個小湖,50公里一個大湖,100500公里就要超級大湖,而且根據西高東低的規劃在每一個湖之前開挖河流來聯通他們,不讓他們形成死水,這樣當沙漠成林的時候,就可以改善當地的氣候,空氣中就會有水分,也改善了當地的動植物環境。 可以說湖水就是為當地的動物來規劃,而靠近水源的植物也會更加容易成活,相當于固守風沙的據點,然后想外擴展生長,這個就叫做星羅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