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篾爾赤率諸部登臨可敦城最高的烽火臺舊址,這座烽火臺始建于遼,早已被多年風雨侵蝕斑駁,乞彥部人親眼見燕軍鐵騎漫山遍野而來,根本不知凡幾,心頭都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冷氣。 燕人大軍入侵,這是要滅蒙古各部么? 篾爾赤從始至終就沒有與燕軍對戰的準備。 因為眼下這支燕軍倒也罷了,他聞報還有五萬燕軍在奔襲漠北的路上,已過賽銀山,距此也不過數百里之遙了。 這么龐大的大燕軍馬征伐漠北,除非蒙古十八部悉數放棄隔閡聯合一起,或許還有力敵之力。 以區區乞彥部之力,獨力面對大燕大軍,篾爾赤不是傻子。 蒙古人是彪悍,但不是彪子。 所以篾爾赤才準備率部投靠塔塔爾部,試圖背靠大金來抵抗燕軍。 然而……一切都晚了。 他唯有迎戰,且死戰! 以捍衛他剛得來的部族權力。 乞彥部畢竟不是孛兒只斤部。 當篾爾赤發現退無可退時,很快就咬牙糾集心腹部眾,率第一波五千精騎揮舞著彎刀,呼嘯著沖出可敦城,迎向大燕軍陣。 燕青面色冷漠,他高高舉起了手中的繡春刀。 列陣以待的錦衣衛軍陣中萬箭齊發,中間至少有半數為火箭和毒氣彈。 久經戰陣考驗的錦衣鐵騎,戰斗意志之頑強,早已超乎世人想象。 而且論裝備之精良,遠超普通燕軍。 最具特征的便是錦衣衛隨身攜帶的改良火箭、毒氣彈和強弩。 一波排山倒海的箭雨和密集的火箭毒氣彈射擊,在沖擊而來的蒙古騎兵陣型中生生撕裂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隨后,燕青暴喝一聲道:“戰!” 此次隨駕伐蒙古的從軍中臨時抽調來護駕的軍中諸將,如李逵、史進、周通、燕順、鄭天壽、牛皋、湯懷、王貴等驍勇諸將皆有萬夫不當之勇。 尤其是李逵,手持兩把板斧面目猙獰咆哮著沖在整個軍陣的最前頭,諸將各率一隊錦衣鐵騎率先殺進乞彥部騎兵陣中,瞬時殺了一個人仰馬翻。 喊殺聲震天動地,破舊的可敦城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兩百年來,蒙古各部除內戰紛紜之外,也就是當年與契丹人在不兒罕山下的一場大戰。 契丹人以死傷萬騎的慘烈代價,斬殺蒙古各部數萬勇士,換來了兩百年蒙古諸部對遼國的臣屬。 兩百年間,遼人對更加苦寒的漠北之地施行屠殺式的減丁政策,每當蒙古人即將有崛起興盛之征兆時,遼國狼騎就會適時出現,挑起局部戰爭,誅殺蒙古壯丁。 所以,契丹狼騎對蒙古人來說,就是夢魘。 而對于在遼國之南的遙遠的中原王朝,其實蒙古人本沒有什么特定的印象,更無任何交集。 遼國的覆滅讓蒙古諸部看到了崛起的良機,但大多數的蒙古人都將目光瞄準了強大的金人,對于宋人或者現在的燕人,蒙古人其實沒怎么看得起。 如今燕國大軍突然兵臨城下,這一切來得太過突兀,乞彥部人更沒想到這支燕國軍馬之勇猛,絲毫也不亞于契丹狼騎。 而裝備之優良,軍容之嚴整,軍機之嚴明,進退自有章法,這又不是契丹狼騎所能及。 錦衣鐵騎和御林軍萬騎在沖殺中逐步分散成以千人為一隊的數條長蛇陣型,忽而正面作戰,忽而迂回向后,忽而正面硬抗,忽而又是一陣強弩齊射,戰法飄忽不定。 與只穿裘皮裝備簡陋的蒙古騎兵相比,錦衣鐵騎身著防御能力極強的改良版的黑漆順水山文甲,手中的特制繡春刀也是鋒銳無比,還配備了便于騎兵攜帶的短弩。遠非蒙古人的粗略彎刀能比。 兩軍相遇勇者勝。 但在同等戰力的前提下,士氣和裝備自然就決定著戰役的勝敗。 因此,雖然蒙古人的驍勇彪悍令錦衣鐵騎驚嘆,判定蒙古騎兵的戰力不亞于金人,且但凡進入交戰狀態,唯有死戰,絕無貪生怕死之輩。 但攜大勝之威而來、裝具占優、人數占優的錦衣鐵騎從一開始的焦灼戰,慢慢變成分割戰,直至全面占據主動,實現了單邊倒的屠戮碾壓。 可敦城外血氣彌漫,血流成河。 眼見自己的心腹部下漸漸在燕軍的沖陣中消亡殆盡,篾爾赤心中泛起了從未有過的畏懼和寒氣。 他眼角的余光悲哀得掠過不遠處的可敦城,以及散落在戰場上的所部尸身,終于命親衛吹響了突圍潰逃的牛角號。 寒風蕭瑟中,篾爾赤率千余殘部殺出重圍,逃離可敦城,棄乞彥部族眾于不顧,逃亡塔塔爾部。 可敦城一戰,燕青和楊沂中率錦衣鐵騎和大燕御林軍斬首乞彥部五千余眾。 而己身也死傷二千余眾。 這已經是錦衣鐵騎自成軍以來比較大的傷亡了。 足以讓燕青心痛如絞。 但這一戰,徹底打殘了乞彥部。 對于王霖的整體戰略而言,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重大勝利。 若無這一戰,燕軍何以在蒙古人心中樹立赫赫無敵軍威? 旁觀作戰的合薩率部看得心驚膽戰。 乞彥部鐵騎的戰力冠絕蒙古各部,燕軍如此誅滅乞彥部看似還未盡全力,直接將不少孛兒只斤蒙古人心中的那些小算盤徹底打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