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大周字典和外語學院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后和死對頭HE了、日本戰國走一遭、快穿攻略:男神,有毒、(腦洞六)虞晚【校園背景,H】、世家三代錄、網游之我成了獸語者、江湖懸案、游戲來自異世界、絕世天帝(又名仙武帝尊)龍王殿、天師omega他只想rua貓
威爾遜的事情雖然造成了一時的不愉快,但很快就過去了。 威爾遜走后,場面自然又熱鬧起來。 連續三天,皇宮內都是歡聲笑語不斷。 但再熱鬧的場景,終究有落幕的一天。 三天后,生活回歸正常,張凌陽依舊每天上朝、處理政務,cao心關于工業建設的事情,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不幾天,已經收到調令的周暢、李泰、朱陽三人趕到京城。 雖然張凌陽十分需要思維開闊的人輔佐自己,可也沒有在三人入京的第一時間就安排三人入職,而是讓周暢三人先去大周皇家學院學習幾個月的時間,等過一段時間之后再安排他們的工作。 對于周暢三人,張凌陽自然不會像要求大周皇家學院的學子那般要求他們,只是讓他們了解一些必要的科學知識,改變一下自己的思想觀念而已。 與此同時,大周皇家學院第一批學子也到了畢業的時候。 除卻分配到工廠擔任技術人員的學子之外,剩余的一半學子都被張凌陽定為了以后各地中小學堂的教師。 既然教師已經有了,各地的學堂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造著,那中小學堂的教材編纂自然也提上了日程。 目前大周皇家學院主要針對的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東西,對于文學水平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到時候學生們能夠識文斷字即可。 所以在編纂教材的時候,主要就是地理、科學等方面的教材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當然,識文斷字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前提。 如何讓剛剛進入小學堂的學生盡快識文斷字,就成了還未入職的教師們的首個要頭痛的問題。 對此,張凌陽直接用了拿來主義,先從國子監挑選一批學識比較優秀的學子編纂出了一部《大周字典》。 與后世的新華字典類似,大周字典以拼音、偏旁部首的形勢進行查閱。 對此,國子監的學子們很是興奮,畢竟這是難得一見的文化盛事,別人就是擠破了腦袋也不一定能夠參與到這件盛事之中,這么好的事情竟然像天上掉餡餅一樣砸到了他們頭上,那么哪里會有意見? 偏旁之類的還好總結,唯一的難題就是這拼音基本上沒有人懂得。 這能難得住張凌陽? 教授了小福子幾天,再讓小福子親自前往國子監教授那些學子,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那些學子人人都學會的拼音的方法。 這樣一來,事情很順利的就推展開來。 而在大周皇家學院,還有另外一件盛事正在進行。 除卻編撰中小學堂的教材之外,另外一部分學子正在專家、學者的帶領下進行著科學著作的翻譯工作。 之前已經提過,早在大周皇家學院成立之初,就已經翻譯了一部分科學著作,可那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如今,來自歐洲的專家、學者絕大部分已經能夠熟練的掌握z文,大規模的翻譯工作自然也提上了日程。 在學生們的協助下,翻譯出來的書籍日益爭奪。 到了泰安五年的年底,已經有兩百多部科學文獻被翻譯成了z文。 那些翻譯過的文獻張凌陽也看過一些,可總是感覺少了點什么。 一開始張凌陽還沒想到缺少的是什么,可仔細一想,張凌陽總算是反應了過來,這些翻譯過來的科學文獻,缺少了一些生氣,文章讀起來有些晦澀難懂。 這個時候,張凌陽也明白,到底這些專家、學者已經那些學子,沒有一個是專業的翻譯家,并不知道,有時候翻譯一本書籍并不止是簡單的翻譯文字的意思,還要翻譯出來書籍的中心思想。 三年時間,這些學者與專家、學者能夠進行日常交流已經算是難得的了,又哪里明白其他的東西? 所以,為了以后能夠更合理的翻譯書籍,也為了更加淺顯的明白書籍里的意思,張凌陽下令明年春天的時候,大周皇家學院各分院成立外語學院,專門學習外語。 成立外語學院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這些文獻的翻譯工作,還是為了以后大周能夠更加迅速、簡潔的同歐洲交流。 就好比以后大周在歐洲設立大使館,總不能到時候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連法語、英語、俄語等歐洲語種都不會講吧! 不過與其他學院不同,外語學院招收的學生并不會太多,這是因為在大周,大多數人還是拒絕學習外語的。 這跟大周閉塞的環境有關,也跟大周的思想觀念有關。 千百年來,大周這片土地上的人已經習慣了做主人,至少在東亞這一塊做主人的習慣。 更何況現在是歐洲有求于大周,而不是大周有求于歐洲,至少明面上是這樣的。 就好比現在的歐洲,不少國家的大學都已經成立的漢語學院,方便以后跟大周的來往。 這跟科技水平無關,也跟國力無關,這是供求關系發展的必然。 現在,歐洲更加迫切的需要大周的市場和商品,反觀大周,除卻采購一些機械設備之外,其余的工業品,大周基本上是不進行采購的。 既然你歐洲是求著我大周的,那自然得按照我大周的規矩來,因此語言就成了其中最大的阻礙。 通過那些前往大周的專家、學者的書信,現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大周完全是一個人間天堂,那里有華美的絲綢,有可口的食物,有優雅的禮儀,還有海量的財富,這些,都讓富有冒險精神的歐洲人民對大周充滿了向往。 商人想要去大周賺錢,自然要學習漢語。 專家、學者想要前往大周發展,自然也需要學習漢語。 百姓向往大周百姓的生活,想要移民大周,自然更加的需要學習漢語。 所以不知不覺間,歐洲已經掀起了漢語熱。 如果張凌陽知道這種情況,一定會大笑不已。 其實,說到底任何一國國家的底層百姓的日子都不會好過,可大周底層百姓過的什么日子,歐洲人又怎會知道? 現在那些去往大周的歐洲商人、專家、學者已經使臣,要么在沿海地區活動,要么在富庶的江南和首善之地的京城,這些地方都是大周的富裕之地,在那里他們自然看不到大周百姓過的究竟是什么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