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3章
沈瑞實不能答。 明武宗不是宋徽宗,嗯,沒錯,歷史上,明武宗是比宋徽宗還任人唯親的存在。 他所知的歷史上,張永的哥哥弟弟封了爵之后,馬永成、谷大用、魏彬等人一窩蜂表功討賞,俱都有兄弟親人封了爵。 但張永…… 出了楊府,沈瑞最終也沒如楊廷和所愿去“勸”張永。 他自己都頂著這“非常之嫉”接受了皇上賞的巡撫這“非常之恩”,又憑什么去勸張永不要受此天恩。 連日來,除卻楊廷和,也有不少人來“游說”沈瑞,勸說皇帝放棄賜爵張永。 有人干脆赤裸裸的挑撥離間,借由擔心河南局勢說起,明里暗里道是同為功臣,閹宦迷惑圣上竟得以封爵,沈傳臚卻要去河南收拾爛攤子,如此不公云云。 更有別有用心之人還捎帶上李延清—— 李延清降級繼續任用的旨意已經靜悄悄下來,除了李家內宅又鬧騰了一次、分了家外,外界其實沒甚聲響,一則李延清這幾年在軍械制造上成績斐然,再則,那畢竟是楊閣老的女婿嘛。 然再看沈瑞這同為閣老女婿的要去哪里…… 沈瑞實在不勝其煩,恨不得立時就啟程趕緊去河南才好。 好在壽哥并沒有招他進宮說張永封爵事。 壽哥,是鐵了心要給張永這個爵位的。 在面對朝堂上以楊廷和為首的諸臣齊齊提起《祖訓》時,壽哥直接跳將起來,鏗鏘有力回道: “祖制?祖制便是論、功、行、賞!” “何人立功,何人就該賞!” “張永驍勇善戰,輯寧中外,兩建奇功,大丈夫也!當得此爵!” 這番話傳到內宮,據說張永不顧內相的體面,跪在御前泣不成聲,誓死效忠,愿為皇上肝腦涂地。 內宮大鐺們更是精神振奮,這是一條從未敢想過的金光大道,誰人不心熱?遂頌圣聲浪直沖云霄。 這話傳到了民間,百姓都說當今恩怨分明,劉瑾負了皇上,就成了餃子餡,張永對皇上忠心耿耿,就能封爵重賞。 這話更是使軍中士氣大振,閹人立功都能封爵,何況他們? 一時間壽哥聲望大漲。 只有朝臣萬分不滿,依舊不停上折子。 但很快,壽哥就讓他們沒閑暇關注旁人有爵沒爵了,先保住自己要緊。 先是一向安安分分不聲不響的慶陽伯夏儒忽然上折表示,今河南受災,朝廷受累,該是夏家回報陛下天恩之時,夏家欲將今歲御賜莊田的收成盡數獻與朝廷,用以賑濟河南。 說起來,近年來大明官民捐獻真不算新鮮,莫說自古就有地方富戶捐助鄉里修橋鋪路事,就說正德朝,那年丈量田畝時,京中公主戚畹還獻了一回田,而后治理宗室時,諸藩也不少為地方捐餉捐糧者。 更不用提,沈瑞在山東搞的積善堂是大大有名,各地效仿也不在少數。 所以夏家獻糧本不是什么稀奇事。 何況,有消息靈通人士表示,寧王幼子已在上京路上了,沒準今年正旦就是這位小公子來太廟司香。 無子,始終是皇后娘娘的軟肋。 不少人覺得這是夏家在替皇后博圣心買美名。 盡管宮中沈妃吳妃兩家很快跟著捐了糧,卻沒有臣子將這些與自家聯系起來,街面上也依舊不斷有吹捧寧王府小公子的流言。 誰知,隨后壽寧侯張鶴齡、建昌侯張延齡這二位竟也上書表示要捐糧,不是銀錢,而是現下最緊缺的糧食!且比夏家獻的還多了三成! 這倒是稀奇了,這兩位皇親舅舅可素來只有摟錢的份兒,少有修善積德之舉。 登時就沒有人提寧王府的小公子了。 又有傳聞說,張家之所以這樣大手筆,是因為在不久之前劉瑾兄長的葬禮上,張延齡親自去吊唁,張鶴齡雖人沒去,禮卻也沒少送。 這一下不少人都緊張起來,劉瑾墳頭草都長起來了,閹黨也被收拾的差不多了,是不是要開始掃那些和劉家有來往的人家了? 當初劉瑾權勢熏天,有哪個是沒給劉家送過禮的? 連皇帝的舅舅們都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彌補一二,何況他們這些人! 可別等著皇上來問,有錢賄賂內官,沒錢為朝廷分憂吶。 于是自壽康大長公主始,外戚勛貴紛紛慷慨解囊,不少文臣武將已經經過一輪清洗了,正是驚魂未定時,便也跟著捐獻,沒那么多就少捐點,重點是不能落下。 于是,不止朝堂上閉了嘴,這次賑災的糧餉也是沒用戶部cao心就已籌備足夠。 沈瑞帶軍在路上,還不斷有哪家貴人的莊上送來捐獻賑災的米糧,拿到沈瑞所出“收條”后如釋重負的去了。 沈瑞也不由在心底為壽哥這波cao作默默點了個贊,要說“賺錢”,沒人能出小皇帝其右。 大軍入真定府地界時,李鐩方才趕上來。 他到底是年過六旬的老人了,又在詔獄里吃了些苦頭,雖有沈瑞和李延清聯手改良過的馬車相對平穩許多,但長途跋涉身體到底吃不消。 此次是罷官歸鄉,應是闔家都回去的,但現下河南不太平,且帶著一家老小趕路也不方便,李鐩便將家眷留在京中,庶次子李延彬隨其同行。 李二郎并沒有李延清那般天賦,但生在李家,耳目渲染,也比尋常人通些機栝,又因擅丹青,這一路上李鐩有什么想法,都是口述出來,李二郎琢磨著畫出圖紙來。畫得多了,倒也有模有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