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章
書迷正在閱讀:腹黑老公,別撩我!、離職救世主的咒術日常、傲嬌竹馬撩青梅、異能力者在異世界、嫁給反派王爺后(美食)、我靠寫文在高危世界茍命、退圈后我成了國寶級神醫、嬌妻甜如蜜:戰少,輕輕吻、古稀、我是天庭打工人
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學 竇儼的話語,讓竇儀微微一怔,張了張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大虞疆域廣闊,短期內是不存在土地吞并問題的。 為了吸引百姓遷徙黃河以北,不論是山西還是河北、幽州,朝廷都出臺了許多租地降息的政策。百姓只要愿意舉家北遷,便能領取相應勞力的土地,而且只需支付少量的租借費用,耕種滿十年或者五年,則土地歸百姓所有。就連遷徙的費用,都是朝廷支付。以各種政策填補北方人口的不足,諸多無地生活困苦的百姓,朝廷甚至半強迫的將他們送到北方生活。 勞力不缺,還有足夠的土地,只要不遇到災荒之年,糧食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即便遇到災年,也有南海諸國這個大糧倉,不至于出現糧食短缺,無糧救濟賑災的情況。 盛世的機遇就擺在面前,只要不遇上楊廣,豬在風口上都能振翅而飛。 面對這種情況,繼續一味發展農業,只會讓朝廷開倒車,讓已經富足的百姓陷入困苦之中。 谷賤傷農! 這個道理,竇儀又怎么可能不明白? 到了這一步,發展商業已經是不得不干的事情。 尤其是在海外貿易上獲得巨大的成果之后,以竇儀的才智,怎可能察覺不出商業富國的道理?只是他不愿意往這邊去思考而已。 竇儼此刻揭開了面紗,讓竇儀偽裝不下去了。 竇儼不客氣的說道:“兄長已經意識到,想要百姓富足,商貿的繁榮才是關鍵。其實這已不是先例,是必然之事。重農抑商是歷朝歷代之國策,從先秦獎耕戰、抑商賈開始,秦至隋唐崇本抑末,雖一直如此,內中政策卻一直放寬。最初士人不與商人往來,到近親有人從商者不得為官,直至唐中后期,商人之后可以科舉為官。即便是前朝世宗,亦曾南下從商,補貼家用?!?/br> 竇儀道:“借前朝之鑒,取長補短,固本創新,本就是治理天下之法。農業是根,這根基強壯,遂以商富民,理所當然之事。為兄問心無愧,并不覺得半點不可?!?/br> 竇儼贊道:“兄長壯哉,朝廷正因有兄長這般開明且一心為民的良相輔佐,才有今日之盛?!?/br> 竇儀壓下心中怒火道:“休要給為兄戴高帽,為了朝廷,為了百姓,順應時勢,以作調整,此在情理之中??赡阏f的卻是什么話?你接管學堂才幾年?竟敢大言不慚,放言數學之深,勝過圣人留下來的四書五經?數學之重,可比孔孟之道?讀書能明理開智,此乃千年文化傳承。你憑什么一句孔孟之道,教人明理,數學卻讓人開智,就否認圣人之學?!?/br> 他重重地拍著桌子道:“孔孟之道,四書五經就不能開智了?你有今日成就,靠的是什么?你別告訴為兄,你有今日成就,靠的是數學……休要憑你個人揣摩出來的東西來質疑你我學了五十年都沒有學透的圣人學問?!?/br> 若非面前這個質疑孔孟之學的人是他最親近的弟弟,竇儀早已甩袖而去了。 竇儼之前的一番話,已有嚴重質疑孔孟學說的意味。身為圣人弟子,在這個儒家獨尊的時代,這種異類思想是難以接受的。 今日竇儼這些話如果傳出去,必將受到千夫所指,為士林唾棄。 竇儼卻早已料到這一幕,類似的情形,在不久前已經出現過一次了。只是訓斥他的人換了一個,不過相同的是兩人都乃他最尊敬的對象:一個生養教育的父親,一個如父一般的長兄。 看著已經動怒的兄長,竇儼并沒有與之爭辯,而是靜靜的看著對方,待他略微平復心情之后,方才道:“兄長,弟以為圣人千言,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意思??资チ粝聛淼慕浀?,傳承至今,到底真實何意,誰又有把握悟透?別的不說,就父親傳授我們的經義,便于潛夫先生,大有不用。是父親說得有理,還是潛夫先生說得在理?” 竇儼口中的潛夫先生,就是張昭。 竇禹鈞、張昭、田敏這三人同為中原的文儒領袖。 竇禹鈞重教育,而張昭重校釋。 中原最亂的那些年,還保留文化種子,于張昭不辭艱辛的校釋六經功不可沒。 作為站在中原士林巔峰的兩人,對于儒家經典的理解在某些方面有著一定的沖突。 雙方皆有一定的支持者,為此爭辯了多年,誰也說服不理誰。 竇儀早年還用心研究經義,能夠說上一二,可自從當上宰相之后,一心為國為民,少有研究儒家經義的時間,當年分不出個真偽,現在更是如此了。 竇繼續說道:“我們中原尚且如此,現在天下一統。江南一個意思,巴蜀一個意思,現在更是,契丹也來湊一個熱鬧。一句話,能有五種六種甚至更多的解釋,誰對誰錯,弟真不知道?!?/br> 竇儀知竇儼說的是實情,中原受到五代動亂影響最為嚴重。以至于禮崩樂壞,對于讀書人的打擊最為嚴重,很大一部分的讀書人都給武夫強行打斷了脊梁骨。 以至于文風鼎盛的江南、巴蜀在這方面向來看不起中原,他們對于儒學有自己的見解,并不認可中原的經義。 這不但是江南、巴蜀瞧不起中原文化,連中原自己的士子都有些看不起自己。 隨著竇禹鈞、張昭、田敏的老去病故,中原士林推崇的領袖叫韓熙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