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5章
其中羅剎戰俘五千四百二十人,蒙古人五萬七千八百零五人。 此戰,明軍連擊斃帶俘虜,一共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十二萬四千余。 對比起開戰前蒙軍的具體數字來,還有一部分對不上。 對不上的那一部分,應該是趁著混亂逃出戰場了。 戰場太亂了,外加昨天也是廝殺到了晚上,再加上敵人也多是騎兵,主力跑不掉,可有零散敵軍逃跑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朱宏煜的注意力始終是在被包圍的蒙軍主力身上,是故也沒下令大軍追擊潰兵。 也就被一部分潰兵給逃了出去! 不過這樣也正好,朱宏煜正好借這些潰兵的嘴巴,宣揚明軍的強大和威武。 更加方便大明將來對草原實施有效統治。 當然了,這些潰兵已經大多被打到喪膽,失去了威脅也是朱宏煜沒刻意去抓捕他們的重要原因。 但是,不管怎么說,明軍此戰也絕對能夠算是戰果赫赫。 甚至,這一場岱海大捷,完全可以說是自永樂之后,大明對蒙古人所取得的最大戰果。 就憑現在草原的虛弱,說一句,此戰之后草原遂平也是不夸張的。 最起碼,這一戰之后,只要朱宏煜還在位,哪怕大明放任蒙古各部發展,而不是趁著大勝控制草原。 蒙古各部也決計無人再敢南望了! 而明軍此戰的傷亡數字,卻只有寥寥一千二百一十三人。 并且,這其中非戰斗減員就占了最少一半…… 更要清楚的是,在這一整個傷亡數字中,戰死者遠沒有受傷者多。 這就是在武器有代差的情況下,所能打出來的恐怖傷亡比。 朱宏煜一面下令向關內報捷,一面下令大賞全軍。 在諸軍的歡呼聲中,朱宏煜也是親自穿著戰甲,帶著琪琪格一起去巡視了戰俘營。 在所有戰俘的跪拜之中,朱宏煜開口說道。 “既然爾等幡然醒悟來降,那朕便也寬宏大量一次,赦免爾等抵抗王師之死罪?!?/br> “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爾等便乖乖去勞改吧!” “等勞改結束,便可各自歸家!” 這些人雖然歸降,但卻是戰敗投降。 終究是抵抗了的,朱宏煜不可能直接釋放。 再加上朝廷現在到處都缺勞動力,那正好,安排他們去勞改贖罪。 等勞改結束后,這些人大概也就都被調教成大明順民了。 到時候再放他們才是最好的! 在原地修整一段時間,并接受了一批補給之后,朱宏煜制定了下一步的北伐計劃。 計劃中,將會由他親率明軍主力,繼續向北方進發,目標是歸化城。 在收復歸化城之后,他會帶兵繼續北上,直到哈拉和林為止。 朱宏煜要在哈拉和林封禪,祭拜上天和大明的列祖列宗,告訴他們草原被他朱宏煜打服了。 老祖宗在上面可以高興高興了…… 這里,要重點@一下大明戰神。 剩下的兵馬則是兵分幾路,向著不同的方向進發,準備按照地圖,橫掃漠南漠北的蒙古諸部。 現在草原上壓根沒有能夠威脅到明軍的軍事力量,分兵也并沒有什么危險。 當然了,更主要的原因是,從現在開始,北伐的目的已經不是要打仗殺人,而是威懾和征服 不用再大兵團匯集了! 朱宏煜準備要讓漠南漠北各部落的酋長都前往哈拉和林,見證他朱宏煜在哈拉和林封禪。 并讓他們接受皇帝的冊封,借機開始大明對草原的治理。 對于草原治理,朱宏煜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草原治理,最重要的就是漢化。 如果草原上的蒙古人也能都說漢語,寫漢字,用大明的習俗,過大明的節日,則草原才能真正的被征服,變成大明的固有領土。 當然了,光是漢化也沒用,還要輔以別的手段。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朱宏煜要治理草原,還得在經濟上著手才行。 第一就是要通過在草原上推廣玉米,土豆,等作物的種植。 以及給各部落劃分牧區,不允許隨意跨界畜牧,推廣青儲技術等手段…… 讓草原上的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由游牧改為半耕半牧的定牧。 只有草原上的牧民不再繼續逐水草而居了,而是定居到了某地,朝廷才可以著手對草原進行編戶齊民。 如果有人叛亂,朝廷北伐也不怕找不到人。 再加上漢化教育,長時間下來,草原自然會平定。 除此之外,便是推廣牛羊的畜牧,建立入羊毛紡織,牛rou加工,奶制品加工等相關的產業鏈在草原上建立和發展。 與此同時,朝廷還要在馬政上做些文章,規定草原上如果有人要養馬,就要每年給朝廷交稅或是交馬。 稅率最好定高些! 讓養馬非但不能賺錢,反而是要虧本。 第八百四十三章收復北海與封禪 綜合各種手段,一定要讓養羊養牛的利潤超過養馬的利潤。 如此一來,只要時間長了,草原上的各部落就會放棄養馬,改為養牛養羊。 等過一段時間之后,蒙古人手上掌握的馬匹就會越來越少,游牧民族對中原自然也就不成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