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7章
百姓則穿褐、雜色等等圓領細口的衣服,方便勞作,也翻遍打仗。 隨便一個農家兒郎,穿著圓領服,再配一把環首刀,也會顯得英姿颯爽。 第九百七十七章 輪回 楊崢一路從關中南下成都,在成都小住了半年,游覽了大大小小的名山,拜謁了武侯廟、關羽廟,又進入荊襄,最后順江而下,入建業。 原本還打算去廣州、交州逛逛。 但這時代的嶺南是要命的地方,感染瘴疫就不好玩了,加上王濬盛情相邀,干脆在建業住了一年。 如果說這輩子最舒心的日子,還是在建業,江南的吳儂軟語,溫軟纏綿,讓人流連忘返,消去了楊崢大半生的金戈之氣。 江東人物絡繹不絕,前來拜見。 每隔半個月,建業城中便會有一次盛會,談論天下逸事海外奇聞。 席間諸人詩興大發,作了不少名作。 都被抄錄下來,以作后人瞻仰。 楊崢當年苦心孤詣的打壓士族豪強,但幾年時間,江東新一代的豪強又在重新崛起中。 好的一面是,他們深受大秦風氣的影響,讀書習武,子弟或科舉或從軍,為國家出力。 不過,所有士族豪強的通病也在他們身上重現。 對土地、人口有著異常扭曲的執念。 如此悠哉悠哉的住了一年,又乘坐大船進入淮南,在青徐逛了一圈,回到許昌住了數月,然后北上鄴城,去見老兄弟張特一面。 此時的張特已經須發花白,臉上皺紋一圈又一圈,但氣度不減當年。 “陛下!”張特一如從前般拜倒在自己面前。 楊崢趕忙扶起,“今日你不是將軍,我也不是皇帝,只是舊友相逢而已?!?/br> 張特一臉感動,將他的兒子、孫子、女婿七人喊來拜見。 看著他兒孫滿堂,楊崢自然心喜。 張特卻一臉頹然,“嗨,如今日子好過了,子孫后代竟然沒有一個成器的,文不成無不就,終日縱馬遛鳥,都廢了……” 這種現象不是他一人。 劉珩的幾十個兒子,只有一人中了科舉,兩人從軍有小成,其他的都是碌碌之輩,躺在劉珩的功勞簿上吃老本。 不過幾十個兒子雖然沒一人繼承他的勇武,卻有很多人繼承了他的繁殖能力…… 加上大秦鼓勵生育,劉家這十幾年人口大膨脹。 家中的田按照推恩令一分再分,與尋常百姓相差無幾了。 就連文鴦這種猛人,也只有一個文濟稍稍成點器,但也是棄武從文。 “這是好事,我們這一輩打打殺殺,不就是為了下一代過好些?再說你家的子孫太成器了,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不久沒路走了嗎?”楊崢笑道。 連張特的兒子都沒有從后門,進入軍中,說明大秦的審核制度還是嚴格的。 至少現在還算嚴格。 張特若有所思,然后一拱手,“陛下所言甚是?!?/br> 多喝幾杯之后,張特一聲長嘆,“臣已經上表,請求致仕了,這么多年打打殺殺,臣也累了?!?/br> 楊崢的主動退位,給天下做了一個正向的示范。 扭轉了魏晉以來不死不休的政治格局,大家都能體面的功成身退。 “退了也好,這天下本來就屬于年輕人的,到時候你回大興,與我一起打打獵釣釣魚,不亦說乎?” “謝陛下!”張特一臉榮光,能得到這種待遇的,恐怕也只有他一人了。 在鄴城住了兩三月,楊崢再度啟程,經漠南,進入河南地。 這么多年的植樹造林,河南地早已是一片綠色。 野牛野羊野馬成群結隊,野狼追著野兔到處跑,無定河畔,密密麻麻的白鷺肅立在水草中,偶爾飛快的一嘴下去,叼起一條白魚仰天吞下…… 天空藍的仿佛一塊寶石。 風也特別和煦,吹來的時候,草葉簌簌作響。 每天都可見百余騎兵在一片綠色的海洋中策馬而過,例行巡視這塊肥沃的土地。 其實在戰國時代,黃土高原并不是滿目黃土,森林覆蓋率就高達百分之五十三,所以才會有關中的天府之國。 到了西漢,一度成為匈奴人的后花園。 看著莽莽蒼蒼的綠色海洋,楊崢忽然感覺自己找到了歸宿。 這是游歷天下數年都不曾有過的感覺。 大興雖好,但太過嘈雜,是非也多,遠沒有此地無拘無束。 “就在這里吧?!睏顛槦o比平靜道。 周圍的扈從似乎沒聽懂。 “結營,朕今后就住在此地?!?/br> 守護好黃土高原,實際上就是守住了大秦、乃至華夏的基本盤。 只要此地氣候、環境不惡劣,那么關中就永遠是天府之國。 楊旭聽聞楊崢回到無定河畔,親自前來接駕,“兒臣還有很多事要請教……父皇怎可棄兒臣?” 楊崢哈哈大笑,住在這里,人的心胸也為之寬廣,“行了,這天下你治理的不錯,我沒看錯人,就讓我這把老骨頭為華夏再站最后一班崗?!?/br> 楊旭無可奈何,只得下令營建行宮。 一向高傲的嵇康風塵仆仆的趕來親自督辦,準備連陵寢給一起建了。 前幾年楊崢還拒絕建造陵寢,所以沒什么準備,但這些年想開了,陵寢還是要建的,畢竟要給子孫后代一個拜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