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4章
“你們……”楊崢知道他們的心思。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有新朝的規則,他們不一定能適應。 平尚書事的位置,也足以讓新朝的權貴們眼紅。 斗爭無處不在,也不會停歇,稍有不慎,幾十年累積的名望一朝喪盡。 這么多年的君臣默契,讓幾人都沉默起來。 其實現在退了,對他們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楊崢沉吟良久后才道:“諸位的心意朕已知曉,然則新舊頂替,需要一個過程,朕還需要諸位為朕幫襯點太子,這樣吧,每一年或兩年退一人?!?/br> 四個人就是七八年的時間。 魯芝年事已高,衛瓘高處不勝寒,索靖年紀不大,現在退了可惜,羊祜這幾年也是病痛纏身。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情況。 “臣領命!”四人拱手。 這幾人擺平了,朝堂上的眾臣也只能順其自然,地方上的勸諫奏表如雪片一樣飛來,請求楊崢三思。 其實他們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這些年楊崢不斷過度權力給太子,已經是一個清晰的訊號。 天下離了誰照樣轉。 不過,楊崢的退位詔書發出去的時候,整個大興城的百姓紛紛走上街頭,面北而跪,涕淚橫流,哀聲震天,直達宮闈,“陛下何以棄我等耶?” 更有甚者,跪在街上,三天三夜,為楊崢祈福。 痛苦昏厥者,多達千人。 楊崢聽到這聲音,忽然覺得自己沒白來這世上一遭。 還是有這么多人記著自己。 不管史書上如何評價自己,至少在百姓心目中,自己還算是個好皇帝。 打壓士族,遷徙豪強,懲治貪腐,免除苛捐雜稅,其實這些都是為了百姓的福祉。 歷史上很多君主將百姓看成牛羊,認為他們沒有思想,沒有感情,但偉人說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知道誰是真正為他們好。 本想躲在深宮中,但哭泣之人越來越多,哭聲越來越大。 仿佛孩子在渴望父母的安撫,令人不覺心碎。 京兆尹的人苦勸多日,卻沒有任何效果。 楊崢帶著親衛走到街上,沖百姓們拱手,“諸位何必如此?朕的使命已經完結,接下來將是一個新的時代,大秦也會更加輝煌,還望諸位像擁護朕一樣擁護新君?!?/br> 望著翹首期待的人群,楊崢的話忽然多了起來,“朕相信朕的兒子一定能做的更好,大秦的盛世必將在他手上重現?!?/br> 百姓們聚精會神的聽著,臉上的悲戚逐漸淡去,眼神開始明亮起來。 “陛下的兒子,當然不會差!” “太子亦是仁德之君,我們的好日子還在后頭?!?/br> 人群中有人興奮道。 這么多年,是他們將自己的子嗣送入軍中,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大秦的今日。 所以他們對大秦的感情最為真摯最為質樸。 “朕勞累了一生,也該歇歇了,以后騎騎馬,游歷天下,在太學里面講講學,朕打下這偌大的江山,到老還沒來得及欣賞,豈不可惜?諸位也可放心,我大秦的使命便是讓天下步入一個新的盛世,老有所依,幼有所養,沒人再啼饑號寒!” “陛下……” 人群又哭了起來,不過這一次不是悲痛,而是喜極而泣。 第九百七十五章 交替 退位大典辦的極其隆重,甚至超過了楊旭的登基大典。 泰興十三年五月十六,這一天,楊崢成了大秦的太上皇,楊旭成了大秦的新皇帝。 改元盛興,意為盛世興隆之意。 楊旭身邊的張華、張駿、樂廣、文濟等人也逐漸走到了前臺,開始進入六部,為接替衛瓘等人的平尚書事做準備。 張華、張駿治國的才干不在魯芝衛瓘之下。 一個新的時代轟然而來。 卸下肩膀上的重擔之后,楊崢只感覺一陣輕松,忽然之間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感覺全身上下都充滿了活力,吃飯胃口都好了很多。 人也清凈了不少,不再有處理不玩的奏章,不再有各種雞毛蒜皮的破事。 如楊崢所料一般,楊旭的勤勉程度遠在自己之上,也許是自己給他的壓力太大,常常夜以繼日的處理政務,大到州郡,小至縣鄉,什么事都要過他的眼。 帝國蒸蒸日上的同時,也在消耗他的精力。 楊崢為此大加責備,“昔日諸葛武侯,便是事必躬親,才會英年早逝,如你這般,能撐幾年?” “兒臣……只是想大秦的盛世早一天到來……” “那也不是你這種做法!如果你有處理不完的政務,那就只能說明三省六部的失職,或者你身邊無人可用!” 以前沒看出來他居然是個工作狂。 不過在楊崢勸導下,楊旭漸漸改了過來。 小事扔給六部,大事扔給三省,再大一些的軍國大事,與平尚書事們一起商議。 大秦帝國有序的運轉起來。 不過楊崢的退位,還是給天下帶來了一些沖擊。 遼東的鮮卑人、南疆的土人同時發起叛亂,攻下數座城池之后便瘋狂叫囂,一個要打進河北,一個要攻取嶺南。 也不知道他們萬把人哪來的底氣。 朝廷還沒出兵,就被地方迅速撲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