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3章
而《三國演義》這本書,也一版再班,連大興儲存的紙張都不夠用了。 依然無法降低百姓們的熱情。 巨大的需求,推動了造紙業的發展,嶺南、云南、遼東森林茂盛之地,大量的造紙工坊拔地而起,向關中、中原輸送紙張。 關中和中原的樹木則禁止砍伐。 這也推動了云南、嶺南、遼東的經濟。 當然,最賺錢的還是文學館,一本杜預、文鴦、羊祜、陸抗簽名的《三國演義》被炒到了天價。 讓楊崢驚訝的是,最值錢的竟然是安樂公劉禪簽名過的。 真算起來,劉禪才是三國歷史的活化石。 正版的太貴,尋常人家買不起。 新崛起的中產小地主們為了抬高自家的檔次,只能委托書生抄書。 市面上出現大量抄書為生的人,養活了一大群人。 抄著抄著,啟發就來了,市面上開始出現《東周演義》、《戰國演義》、《楚漢演義》、《漢武大傳》等等…… 雖然比不上官府的《三國演義》,但市面上照樣如饑似渴,隨便一本就賺的盆滿缽滿,夠吃一輩子。 不過歷史就這么多,而需求卻是如此旺盛。 很多文人開始發揮想象力,加入上古神魔元素,伏羲女媧、黃帝蚩尤紛紛登場。 太久遠之事,無史料可查,文人們只能自行腦洞,編纂情節。 小說也就漸漸誕生了。 不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寫著寫著,開始偏向風花雪月。 風花雪月也就罷了,后面居然出現大量的顏色小說,尺度相當之大,花樣百出…… 楊崢作為正人君子,看了幾本之后,覺得這玩意兒絕不能放開,不然不利大秦的精神文明建設…… 下令宣義司查抄這些亂七八糟的書。 好在現在只是一個苗頭而已。 不過有些書就很過分了,字里行間居然吹捧魏晉,暗戳戳的指桑罵槐貶低大秦。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 有些文人當年受過司馬家的恩惠,自然懷念他們。 楊崢對寫顏色書的人一般也就教育一頓完事了,但對貶低大秦的人絕不手軟,全部發配遼東、河中,讓他們接接地氣。 當然,市面上絕大多數書還是積極向上的。 也不是官府強制要求,而是經過了近百年的殘酷亂世之后,百姓需要看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 忠孝、仁德、信義、勇武等等。 文化跟國家的強大息息相關。 一個王朝的腐壞肯定也會體現在文化上。 明面上朝廷對這些東西不管,實則暗地里一直在關注和引導,以避免走歪了。 文學館還將《三國演義》等優秀書籍翻譯成羅馬文、波斯文、天竺文。 各國使團、商賈趨之若鶩。 在這個到處是文化荒地的時代,如此巨作簡直是空前絕后。 儒家的東西也通過這些書深深的影響了其他國家,成為文化輸出的典范。 卡利努斯對《三國演義》喜愛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陛下,這本書簡直匯集了華夏的所有智慧,它一定要出現在羅馬的土地上!” 楊崢忽然感覺不妥,這里面的權謀和兵法都是實實在在的,萬一被羅馬人學去了…… 不過轉念一想,也就無所謂了。 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羅馬人真按照《三國演義》來打仗,絕對是找死了…… “如你所愿?!?/br> “請陛下簽上您的名字,讓羅馬的子民知道東方有一位偉大的君主!”這廝學的挺快,連馬屁都拍的像那么一回事了。 皇帝的名諱當然不能隨便簽,楊崢只能用私璽蓋了幾本,敷衍過去。 第九百六十六章 來客 江東,建業。 長江上千帆如云,來來去去,異常壯觀。 港口上停泊幾百艘大船,有專門河運的平底大船,也有海運連幢海船。 隨著嶺南和交趾的興起,建業成了力南北之間的中轉站,南方的糧食、物產通過海運到達長江,經由長江進入濡須水,再經濡須入淝水、淮水、潁水,抵達洛陽,再經黃河進入關中。 近萬漕夫、纖夫在港口上忙碌著,將港口的貨物搬上船,又將船上的貨物卸下岸。 人口和物資的聚集,建業想不繁榮都難。 一條漕運就養活了數萬人。 比起耕田,漕運旱澇保收,一人出力,可以養活一個四口之家。 男人出力,女人修修補補,做些刺繡,老人種些蔬菜,家中還有盈余。 朝廷對漕夫不收賦稅,只每年的漕運淡季,征發兩個月的徭役。 疏浚河道,或者建造港口,包吃包住,因此漕夫們欣然而往。 這幾年,在王濬的悉心治理下,建業更是烈火烹油一般。 如今的建業城比當年大了一倍不止,市列珠璣,戶盈羅綺,高臺樓閣,櫛次鱗比,南來北往之人多會駐足幾日,品一品江南的風情。 偶爾亦可見奇裝異服的粟特人、波斯人等等。 建業的繁榮,也帶動了整個江東。 曾經的山越、山蠻,在均田制的引導下,走出深山,成為大秦的待歸和治民,興修水利,開墾荒田。 有水的地方,土地自然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