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6章
楊毅暗中接見薩珊使者,自然逃不過杜預的眼睛。 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不管兩邊談的是什么,損害的必將是大秦的利益。 所以杜預才會有這次會盟,除了做給中亞諸國看,也是在提醒楊毅,不要誤入歧途,做出親者痛仇者快之事。 一提到皇帝,兩人都不敢怠慢。 “愿遵大都護之令!” 楊毅對河中的確有野心,但并非一發不可收拾。 漢國若是虛弱也就罷了,然而楊旻非泛泛之輩,兩年時間,就將河中治理的井井有條。 隨著漢國的越來越穩定、強大,這份野心也在收斂之中。 不收斂又能如何?只要皇帝還在位,楊毅就絕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攻擊自己親弟弟的封國,若真是那樣,楊毅就是自絕于大秦了。 更何況此地還有杜預。 這是他永遠都繞不過的坎,尤其是今天,看到安西都護府的將士之后,更加確定了這一點。 上一次楊崢對他冷落,已經讓他提心吊膽了。 “漢夏聯手,此地將永為秦土!”杜預一臉欣慰,他相信兩個親王不是蠢人,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只會給外人機會。 “永為秦土!”安西都護府的良家子率先吼了起來。 一個個激動的面紅耳赤。 接著漢國的將士吼了起來,但最大聲的還是夏國的羌裔騎兵,“大秦萬歲!” 一聲聲呼喊直沖云霄,震動整個中亞。 杜預掃了兩人一眼,只要兩國和睦,外人根本就沒有機會。 第九百六十章 文明 夏國、漢國、安西都護府能做到攜手對外,薩珊和羅馬卻不能。 鏖戰了兩年,國內各種矛盾也處在爆發的邊緣。 盡管薩珊人對河中念念不忘,但這個時候卻沒有挑戰大秦的膽量。 中亞基本成了大秦的外圈,嚈噠人、月氏人、龜茲人、粟特人團結在安西都護府身邊。 南面的大夏、吐火羅,以及咸海周邊,諸族依托大秦,崛起了九個城邦小國,號為昭武九姓,以其姓為國名,分別為米、康、安、石、何、曹、史、火尋、戊地。 三百年以來,這些部族先后被貴霜、薩珊奴役。 只有大秦給了他們尊嚴,允許他們建國。 當然,這也是杜預下的一盤大棋。 河中、七河流域周邊有這些小國拱衛,實際是起到了緩沖國的作用。 隔絕了波斯文明和羅馬文明對大秦的直接沖擊。 在軍事上,也能起到擋箭牌的作用。 雖然立了國,但這些小國的權力卻一分為三,國王、宣義令、中郎將。 國王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而宣義令相當于這些小國的丞相,除了負責國中大小政務,還有一項最重要的職責便是漢化當地。 中郎將則是軍事長官,掌管國中所有軍隊。 可以是秦人,也可以是本地人。 根據實力,每國兩千到一萬左右的兵力,訓練權指揮權則完全掌握在安西都護府手上。 國中制度、建筑、衣著、語言,跟內地一般無二。 只有長相稍有不同。 中亞已經形成以大秦為核心的華夏文明圈。 越來越多的城池中開始涌現中原風格的建筑,越來越多的人拜祭儒廟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先賢。 這時代的中亞人沒有那么多的家國情懷,今天被貴霜人奴役,明天被波斯人奴役,早已習慣了。 反而是大秦給了他們尊嚴,讓他們建立了國家,自然要緊緊抱住大秦的大腿。 華夏文明在中亞茁壯生長,對其他文明基本處于碾壓態勢,強大的文明也附加了各種紅利。 整個西域、中亞皆以秦人長相為美。 漢魏晉時代,注重風儀,盛產帥哥。 杜預雖然長著大脖子,但并不影響他的審美,挑選的宣義令、中郎將不是濃眉大眼就是劍眉星目,配上高大的身軀,雍容的氣度,考究的衣著,立即在中亞掀起了一波熱潮。 顏值自古就是正義。 中亞之人開始以自己有一張近似中原的臉而沾沾自喜,主動束發右衽,學起了漢言。 女人們更是瘋狂,每次安西都護府的良家子青營子弟策馬巡視諸國時,女人們便萬人空巷,貴族女人和平民女子爭相呼喊,希望引起秦軍的注意。 跟中亞胡子拉碴不修邊幅的本地粗獷男人相比,大秦男兒更精致、更英俊、更自信一些。 這些良家子和青營將士也被中亞諸族稱為“東方騎士”。 黑色盔甲更襯托了他們勃勃英氣,腰間的環首刀也成為中亞諸族爭相模仿的目標。 后世有位大佬說過,如果一個國家的女人喜歡詩詞,那么絕大多數男人都是詩人。 如果女人喜歡錢,全國的男人都去搞錢…… 這時代也是一樣,男人的審美取決于女人的眼光。 很快,中亞到處都是漢家衣冠。 華夏、華夏,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 文明的興起,除了刀劍,更是在衣衫服飾、文化自信之上。 跟中亞的亞麻襯衣比起來,中原的刺繡、章紋無疑是碾壓的。 很多城池開始主動邀請秦軍將士做客,這么好的交流機會,杜預自然不會錯過,無有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