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0章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各安其事。 西漢對三老極為重視,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受到西漢皇帝的禮遇,動輒與宗室或貴族、高官同時受賜。 用后世的說法,近似于地方議會,可以直接上書朝廷,朝廷的重大決策,也會征詢他們的意見。 朝廷和地方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 但到了東漢,士族豪強崛起,三老地位下降。 不過東漢的士族還要些臉面,至少嘴上一直在標榜仁義道德,所以沒把事情做絕。 到了三國,連年戰亂瘟疫,地方生態完全被破壞了。 再到司馬家,進一步拉低華夏道德水準,洛水之誓、當街弒君都干出來了,還指望地方能遵守道德? 不是楊崢一再甩鍋司馬家,經歷這個時代,才會明白司馬家干的事,對這個時代的人心產生何等巨大的沖擊。 尤其是在諸葛武侯的對比之下…… 東晉、西晉、南北朝為何禽獸皇帝這么多? 一大原因就是巨大的不安全感,看誰都像是司馬懿,甚至出了“寧為高貴鄉公死,不為常道鄉公生”的口號,皇帝成了高危職業。 于是大家都沒了底線,也都不要臉面…… 治國先治吏。 想要恢復西漢時期的地方生態已經不可能了,只能另辟蹊徑。 楊崢召來衛瓘、楊旭問對。 這種事自然難不到衛瓘,楊崢心中也有幾個不太成熟的辦法,衛瓘一向以才思敏捷著稱,任何事到了他面前,三下五除二就有了辦法。 衛瓘略一思索,便有了對策,不過瞥了一眼楊旭后,搖搖頭,“陛下恕罪,臣……暫時未有對策?!?/br> 這些小動作自然瞞不過楊崢,知道他是故意讓著楊旭。 君臣之間這點默契還是有的。 “太子,你意下如何?!睏顛橖c名道。 年輕人總是想多表現一下。 楊旭現在也不是政治上的初哥,向楊崢拱手,又向衛瓘拱手,投去一個感激的神色,“父皇可效仿魏武錯兵制,本地之人不得為本地之吏,或者直接啟用退役有功、有德行的將士?!?/br> 跟楊崢想的差不多。 將士們忠心耿耿,退役時正好是五十歲左右。 如果說現在的大秦誰最擁護楊崢,肯定是秦軍將士。 衛瓘拱手道:“此策大妙,然地方胥吏不可盡由退役將士為之,利益當均攤,地方大族并非盡皆腐朽,不為此便為彼,不給他們機會,對大秦亦不利?!?/br> 每個階層都要留出上升通道,不給他們機會,他們便會徹底擺爛,走向大秦的對立面。 楊旭向衛瓘拱手,“衛令君深謀遠慮?!?/br> 第九百四十七章 東巡 對策雖好,不過實施下去仍會遇到各種不測之事。 四月,關東始大雨,一直持續到五月,黃河泛濫,沖毀了兩岸大量農田和村莊,流亡百姓越聚越多。 表面是天災,實則是人禍。 大雨是不可抗的,但有些地方官府為了對抗清查,堤口莫名其妙的決了,沖毀正在清查的田地,來了個死無對證查無可查…… 黃河順著洛水、潁水泛濫,災害向淮北產糧重地擴散。 沒什么是他們干不出來的。 流民之中,也有人在散播流言、煽風點火。 從古至今,華夏最聰明的一群的人就是官府中人,他們深諳帝國統治的根基,知道民生百態,在各種陰謀詭計中打滾,各種對策令人眼花繚亂。 楊崢感覺以前對付士族豪強都沒這么吃力過,吞并蜀中、中原、江東的難度都沒這么大。 以前的對手是站在明處,現在的對手全在暗處。 沒清查的時候,一個個全是大秦的忠臣干吏,一查他們的老底,各種幺蛾子全都飛出來了。 果然真正難纏的對手都在內部。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先是把火燒到老三楊宏,再把水災鬧大,借流民作亂。 你皇帝不是要查關東的老底嗎? 現在田沒了,人跑了,看你怎么查! “看來朕低估了此事的難度?!弊枇υ酱?,楊崢越興奮。 如果沒有阻力,說明方向不對力度不夠。 “父皇常教育兒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此時妥協,只怕日后更難……”楊旭一臉擔憂。 “妥協?朕混了三十多年,什么時候妥協過?” 嘴上說的硬氣,實則當年也是被形勢所迫,殺父之仇在身,又是曹家部曲,即便投奔司馬家,司馬家也未必會收啊…… 所以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楊旭道:“朝中近日請求暫緩清查的奏表增多?!?/br> “無需理會,朕身為大秦皇帝,若連自己有多少家當都弄不清楚,還當什么皇帝?”楊崢有些上火了。 “父皇息怒?!?/br> “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做,不然大秦跟曹魏、司馬家有何區別?一時的妥協,只會后患無窮?!睏顛樥Z重心長道。 妥協一次,就會妥協第二次。 大秦立國才多少年?大秦的國運又能維持多少年? 一想起歷史上司馬家的窩囊樣,楊崢就怒從心起,時代的慣性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