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
    三面斯摩夫大旗兩面被燒成了黑灰,其中一面在城中心,投石車的射程不夠。    不過這已經足夠打擊守軍的士氣了。    大火燒了一個多時辰,終于還是被守軍以沙土蓋滅了。    這僅僅是個開始。    城下,中軍精銳已經下馬,集結成步陣,豎起巨大的盾牌,提著閃亮的環首刀,扛著長梯向城墻推進。    中軍不是單純的騎兵,也不是單純的步兵。    需要精通各種軍事技藝,上馬為騎兵,下馬為步兵,弓弩刀矛,樣樣皆通,大秦的皇糧也不是那么好吃的。    嚴格的要求下,將士的素質卻是大幅度提升。    尤其是吸收了大量良家子和青營子弟之后,秦軍戰力、毅力都直線上升。    這些人是大秦的職業軍人。    此戰一個義從軍都沒用,就是要打給中亞諸國諸族看。    步卒向前推進,弓弩手在后壓制城墻上的守軍。    兩支五千人的騎兵在步陣作用兩翼游弋,防止守軍狗急跳墻突然殺出,或是援軍突然出現。    鼓聲之中,步軍開始登城,一個個嫻熟無比,動如脫兔。    守軍還籠罩在剛才大火的陰影當中,士氣低落,又被城下秦軍的弩箭壓制,連頭也不敢抬,只將石頭隨意胡亂拋下。    只有虔誠的教徒們在激烈抵抗著。    但秦軍同樣狂熱,并且悍不畏死,迎著敵人的彎刀長矛而上,身體被刺穿,也要為后面的袍澤殺出一條血路……    而往往一名秦軍甲士倒下,必有四五名薩珊守軍陪葬。    薩珊人從未見過這樣的敵人。    秦軍登上城墻之后,立即形成一個個小陣列,占住城頭,接援后面的袍澤。    很快,城墻上的黑色越來越多,將守軍擠下城墻。    前后三個時辰,河中最大最雄偉的城池被攻陷了。    一場教科書式的攻城戰展現在諸國諸部使者面前,秦軍的強大也深深烙進他們的心中。    “大都護,敵人拒不投降,依舊在城中頑抗!”斥候前來稟報。    杜預輕嘆了一口氣,這個結果早有預料。    信徒一般不畏生死。    不過漢魏時期的儒士并不迂腐,在西域殺人放火的都是儒士,戰爭不可能不流血,總要有一方付出傷亡。    “田將軍、茍將軍,速速……清理城池!”    而大秦也需要以殺戮建立威信,秦軍萬里迢迢的西進不是為了請客吃飯一團和氣,而是為了征服!    有征服自然就有殺戮。    機會已經給了,別人不要,那就不能怪秦軍無情了。    “唯!”二將殺氣騰騰道。    黃昏降臨的時候,布哈拉城中已經飄揚著秦字大旗。    鮮血從城中緩緩流淌出城外。    大量尸體被還活著的俘虜們運出城外掩埋。    尸體太多以至于挖的坑都不夠埋,沖天的血腥氣起引來了禿鷲和野狼。    觀摩了整場大戰之后,羅馬使團們臉色越來越沉重,莫名的生出一種觸目驚心的之感。    一座十幾萬人口的大城,就這么在一天之內被攻陷了……    “薩珊人不是大秦的對手,我們也不是!”戴克里先不止一次震驚于秦軍的強大。    有時候他非常不理解,為何一支沒有宗、教信仰的軍隊會如此的不畏死亡。    “我們以前都低估了這個東方帝國,不能讓他們吞并了薩珊,不然我們的末日也來了!”副官卡利努斯道。    曾經雄視世界的羅馬帝國,在塞維魯王朝終結之后終于進入了它的空前混亂時期,史稱“三世紀危機”,統治集團內亂不斷,混戰不休,強敵環伺。    底層的奴隸和農奴不斷反抗貴族統治。    所以在薩珊人進攻下,一直處于弱勢。    不過,隨著伊利里亞的奧勒良上臺執政之后,吸收大量蠻族進入羅馬軍隊,戰斗力開始增強,并逐漸實現了羅馬的統一。    薩珊在地中海的攻勢,就是為了阻止羅馬的再度統一,徹底毀滅羅馬人的復興。    而在這個節骨眼上,大秦西進,影響了西地的局勢。    戴克里先是羅馬軍中最耀眼的后起之秀,父親是奴隸,他以奴隸兒子的身份從軍,經過十幾年的廝殺,一步一步累積軍功,晉升到羅馬帝國元首卡魯斯的親衛隊長,從而進入羅馬最高權力核心。    歷史上,正是他引領了羅馬的短暫復興,羅馬分成西羅馬和拜占庭也是出自他的手筆。    第一次河中大戰,羅馬人跟薩珊人一樣,不怎么看得起秦軍,認為他們跟北方草原上的蠻族差不多。    進入大興之后,才見識到中原的強大和富庶。    “絕不可成為大秦的敵人!”戴克里先做出了他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    如果似今日的秦軍再多五六萬,只怕這片大陸的形勢將會重新改寫。    第九百四十章 利    薩珊王朝丟掉河中,對他們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薩珊君主霍爾密茲德并不是一個脾氣溫和之人,對土地擁有無盡的欲望,當然無法容忍富饒的河中被大秦攻占。    不過此時地中海上空戰云密布。    雙方摩拳擦掌好幾年,準備大干一場。    兩邊的教徒都陷入極端的狂熱之中。    這個時候根本無法抽身,強行退軍,只會讓羅馬的蠻族騎兵在后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