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楊崢連羌胡鮮卑匈奴都能接受,為何不能接受同根同種的漢人?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于是下令將士殺牲畜熬rou羹給俘虜們喝,把軍中所有的宣義郎、宣義掾全都派了下去,進行思想、改造。 實話實說,晉軍在戰場上的表現超出了楊崢的預計。 本以為野戰能輕松獲勝,但最終還是逼的自己親自出手。 絕大多數晉軍都是底層的窮苦百姓。 司馬炎為了此戰,又是加稅,又是征發民夫,百姓早有怨言。 以往還能靠司馬炎的威信撐著,但這一戰,司馬炎輸的底朝天,威信蕩然無存。 “晉軍的兄弟們,咱大秦是真心為你們好,等一統了天下,陛下會給你們的父母兄弟分田地,讓你們的家人再也不用挨餓受凍,我們關中早就人人有田,陛下說了漢人不打漢人,誰不讓我們得田,我們就打誰!”宣義郎們口水飛濺。 如果是以前,晉軍肯定不信。 但這么多年,秦人是怎么過的,晉人是怎么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一些晉軍的眼神果然活泛起來。 誰都向往跟好的生活,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而這一戰打出了天下大勢,誰也不會懷疑大秦一統天下的實力。 “你們為司馬家征戰,得到什么什么?功勞是士族老爺們的,金銀錢帛是將官的,田地是豪強的,你們只有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宣義司經過這么多年的打磨,越來越專業。 聲情并茂,感情充沛,很容易就引起了俘虜們的共鳴。 “娘……”一個十四五歲的晉軍少年嚎啕大哭。 仿佛打開了情感宣泄的水龍頭。 越來越多的人哽咽著。 有人呼喊自己妻兒,有人呼喊自己爹娘。 這時代,一旦家中的頂梁柱倒了,對全家都是致命的打擊。 楊崢絕不相信司馬家能撫恤底層將士。 以前他就是洛陽中軍的一員,曹魏時代開始,軍中就已然腐朽了。 有功者不賞,有過者不罰,有傷者不治,陣亡者不恤…… 所有的一切都要看家世。 司馬家篡奪了曹魏,也繼承了曹魏越來越深的沉疴。 占田制是春藥,不是神藥,吃多了,問題非但不會消失,反而更加嚴峻。 五胡亂華,有多少漢人寧愿為異族沖鋒陷陣? 有多少士人寧愿為異族出謀劃策? 問題擺在哪里,你不解決它,它遲早會來解決你。 “陛下有令,免去你們俘虜的身份,編為忠、孝、仁、義、信五營,解救你們的父母妻兒,脫離司馬家的魔爪,以軍功換取土地!”宣義郎們的嗓子都喊啞了。 不過俘虜們面面相覷,身份轉變太快,讓他們難以置信。 “怎么,全都是孬種?只愿意給司馬家當奴當狗?” “去他娘的,我趙黑愿意投順大秦!”一名孔武有力的大漢猛地占了起來。 這人一看就是典型的河北壯士,相貌忠厚,眼神堅毅。 “我們也愿意!” 有人帶頭,越來越多的人跟隨。 雖然最終人不多,只有四千多人,不過楊崢覺得夠了。 第一步走出去,其他的慢慢來就是。 如果效果不錯,就在所有俘虜中推廣,把雪球滾起來。 如果有問題,四千人處理起來也不難。 楊崢將這些人編為忠字營,以林森為校尉,分出兩百名親衛為中層軍官,又提拔一些積極者為下級軍官。 每一什一名宣義掾,每一屯一名宣義郎。 不過晉軍的披甲率實在低的可憐,能穿上一件皮甲就是精銳,一件鐵甲就是精銳中的精銳了。 很多人就是一件油膩膩黑乎乎的破襖,連雙布鞋都沒有,草鞋都是破破爛爛的。 眼下也沒辦法為他們裝備盔甲,只能沒人一把矛,或者一把環首刀先用著。 忠、孝、仁、義、信,司馬家玷污的東西,楊崢要重新把它們洗干凈。 每個字的背后都是一種規則。 可以不信,但不能肆無忌憚的破壞它。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剩下的俘虜則被送回安邑。 楊崢剛準備一鼓作氣,拿下上黨時,卻聽到馬隆率四萬步騎從河內北上攻入上黨的消息。 上黨兵力空虛,人心惶惶,劉弘、龐會不知死那里去了。 以馬隆的能力,拿下應該不難。 難的是,司馬家的幾個王爺,加上嚴詢等將,鼓搗出一支六萬人的大軍,跟在馬隆屁股后面。 楊崢當機立斷,決定進兵河內,會一會司馬家的幾個王爺。 第七百四十二章 惶恐 司馬炎逃回洛陽之后,整個人都變了。 不再是以往的自信雍容,意氣消沉,眼窩深陷,身上時常帶著酒氣和脂粉氣。 司馬炎返回洛陽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后宮佳麗們瘋狂了兩天兩夜。 唯有如此,才能紓解他心中的煩躁與惶恐。 司馬炎原本就比較好女色,只不過一直克制著而已。 這一場大敗,中原徹底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實力,剩下的只能是茍延殘喘,他也就放縱起來。 殿中氣氛異常沉悶。 往日喋喋不休智計百出的群臣全都噤若寒蟬。